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221|回复: 2

《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的地球正处在星球演变过程中的行星阶段,宇宙中每个星球的演变都要经过“黑洞”—星云—恒星—红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几个阶段,行星阶段是一个星球固态外壳不断膨胀变厚,星球表层气态、液态物质不断减少的演变过程。
目前地球内部结构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是:从地壳和地幔的分界“莫霍面”(约33公里)以上和地幔上部约900多公里地层是完全固态的岩石,再往下至2900公里处的地幔地核分界“古登堡面”则是处于熔融状的可塑性没有凝固的物质,也是岩浆的发源地。因为这一层是液态构造,能量在其中可以较好分散,一般不会发生固态岩层中常发生的由于受力不均匀而产生的地震现象。再深入到地核中心是仍进行着剧烈原子核聚变反应的离子态的物质,并非人们认为的是固态铁、镍元素。科学家通过实验模型进行研究,全球大陆地层中每深入100米增温约3.3℃,海底地层中每深入100米增温约7.7℃。铁的熔点是1535℃,镍的熔点是1455℃,在地核6900℃的高温中(实际远远不止)还有什么固态物质能够存在呢?地核就是地壳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地幔的热量来源,推动地壳运动和引起熔岩喷发及地壳震动的力,实际上就是地核中氢原子热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如果没有地核的能量吸引地球早已分崩离析了)。从地核比地球本身旋转速度快的现象可以推断地核物质与地幔物质是完全不同的。地核只占地球体积的16%,但质量却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根据能量等于质量、速度的原理,地核的“质量”、“密度”实际是在超高压状态下一种能量组合效应,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物体质量。
在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物质的结构、体积和物理化学特性会发生变化,必然对地壳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每隔一段时期,当地壳承受不住原子核反应逐步积聚起的内部压力时,地幔中呈气态和液态的高温物质便冲破地壳,发生猛烈地涌喷,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大爆发。大爆发是所有星球在每一演变阶段都要经历的过程,如红巨星阶段的“超新星”爆发和白矮星阶段的“新星”爆发。处在行星阶段的地球,每次爆发后,固态外壳(岩石圈)变厚,体积扩大,表层开裂,现在的地球表面形状就是白垩纪末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大爆发后形成。因为是从一个完整的球体分裂扩展开的,所以把现在的陆地和大陆架部分拼和在一起,正好仍是一个体积比现在小很多的球体的表面,这就是今天的地球各大陆为什么能够完整拼合的真正原因。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从内部喷溢出的大量岩浆,遇冷凝固为岩石,每次喷溢的岩层覆盖在以前的岩层上,地壳逐渐形成一层一层明显的分层构造,在山脉和峡谷中这种裸露的岩石层状结构随处可见。各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中保留的生物化石痕迹就是一种忠实记载了地壳不断爆发的“文字”。目前地球的主要地貌就是白垩纪末期大爆发后形成(青藏高原是4000万年前又一次未能形成爆发的岩石层隆起)。虽然在以后的7000万年间由于风力侵蚀、水流冲刷等外力作用,地表也有一些变化(如沙漠、冲积平原等),但内动力始终是地壳变动的主要因素。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大爆发中,原有地壳开裂,喷发大量熔岩和火山灰尘。原先平坦的地形出现了因地壳抬升隆起的高原和褶皱山脉;地层开裂形成的大洋盆和海沟峡谷。那些由岩浆冷凝而成遍布地表的奇峰怪石和千姿百态的熔岩空洞,还有以石油和煤炭形式封闭在地层里的动物、植物遗骸,都是大规模熔岩活动的结果,也就是地质学上称为造山运动的地壳构造剧变的最好见证。
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固态地球表层呈刚性,但地壳内部熔岩活动并未停止,当内力再次向上顶托时,地壳受力,已成形的刚性岩石层不但有侧向的扩张,同时也有顺向的扩张,地壳的变动同时沿经向、纬向作有规律地张裂和挤压,于是,岩石层在侧向和顺向移位时就产生了明显的断裂带,当地球的内力通过地壳向外释放时,地壳的这些裂缝处就是最好的传导能量的通道,因此岩石层中纵横分布的那些构造断裂缝隙,会经常发生水平和垂直错位震动,所以地震一般发生在因岩层厚薄不同和形成年代不同造成的岩石层衔接处,如太平洋洋盆的边缘(西太平洋岛链、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青藏高原的边缘(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等),黄土高原的边缘(燕山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等)等,受地震影响的区域是有规律的,出现地震的时间是可以预测的,发生地震前岩石层的应力变化也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到的,之所以地震预报问题没有解决,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地震现象与宇宙星球演变规律的关系,只是把地震看成一种地球上发生的孤立事件。

摘自《自然物质的变化——揭示生命、地球、宇宙奥秘》一书
建一  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anyi1151
发表于 2009-10-13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呃…关于文章一开始的星体演化过程无法认同,觉得那是几种不同的星体,直接没有演变的关系。还有关于之后的说地核中进行核聚变反应也觉得很难理解,6900度对于核聚变是不是太低了?其他内容倒是觉得有些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3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固体潮汐” 就没有 地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5-1-3 17:58 , Processed in 0.0512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