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4734|回复: 24

“强力”的搞笑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0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中子当作一份早点

物质的微观结构可能并不复杂,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对物质内部各种粒子的结合模型进行电脑模拟分析,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一种被科学界奉若神明的自然基本力——强力将被逐出物理学。
神秘的强核力
众所周知,质子是带正电的,质子与质子之间存在极大的斥力,是什么力克服了这种巨大的排斥力,而把它们彼此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些原子的核呢?这就是所谓的强力。
多年以来,人们对强力的作用机理十分不解,互相排斥的粒子怎么会结合在一起呢?有人认为,在质子和质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介子(胶子),是这种介子克服了强力。
1979年底,在西德汉堡佩特拉对撞机上实验的塔索、马克•杰、普洛托、亚特四个小组都发现了高能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强子三喷注现象,在这种现象中,科学家“间接”地发现了胶子。然而,这对于解释强力的作用机理并没有本质上的意义——间接发现的粒子也只是一种想象的产物,是不足以作为证据的。这就好比我们古代人看到海面上的“龙卷风”而断定间接发现了“龙戏水”一样。
奇异的“双磁效应”
研究人员发现,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圆柱形的磁铁,当把它们放在一起时,会发生两种现象:吸引和排斥。
吸引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它们分开;
排斥时,用了很大的力也不能把它们的同性极贴合在一起。然而,怪事发生在当有第三者——另一块与之同样大小的无磁性的铁球加入其中时,本来相排斥的两极,却忽然改变了排斥状态,——同性的极吸在同一个铁球上。
相排斥的同性两极,因加入无极性的铁球,而改变了排斥态。两个相排斥的磁极都吸在一个铁球上,这是不是一种强力结合模型呢?
两个相排斥的质子带有相同的电性,他们中间如果加入一个电中性的中子,它们会不会同时吸到中子上呢?
这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中子会不会被电场吸引。
“随风倒”的中性体
在自然界,一个中性的物体在接近电场的作用范围时,它将受到电场力。
这几乎是所有中学生都做过的实验:用丝绸磨擦玻璃棒,或用毛皮磨擦橡胶棒,都会使器材带电,这就是磨擦起电现象。当带电的玻璃棒接近碎纸屑时,这些纸屑会吸到棒上去。
在这个实验中,玻璃棒和橡胶棒带有相反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这两种电荷产生的电场能够吸引任何轻小物体——中性的小物体无论正电还是负电,都同样被吸到上面。中性的轻小物体,在电场作用中,就如墙头草一样,顺风倒向另一边。
中性体被电场吸引,这是不是一种普遍规律呢?
研究人员对此产生了怀疑。因为金属屑就不买帐,带电的玻璃棒去接近金属屑时,它们无动于衷。——难道有中性体会在电场中例外?
经过分析,金属屑没有被吸到带电棒上,是因为它们较重,且带电棒上的电荷会很快跑到金属屑上,导致电中和而失去吸引现象。最后,另一个实验解决了问题:当把一页带有静电的打印纸接近金属时,纸会被吸到金属上——一切都明白了,电场力是“万有的”,它对任何中性体都起作用。
中子可被电场俘获
中子作为一种中性物质,是否可以被电场吸引呢?多年来,科学家们让中子以一定的速度通过电场,却从没发现它的轨迹有丝毫的偏转。于是,一个权威的鉴定书就这样写到:中子在电场中不受任何作用。
所以,质子对中子不会有电场力。
这个结论导致了“强力”一词的出现——既然质子对中子没有电场力,则它们的紧密结合将受另一种力操控,这就是后来名满全球的“强核力”。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中性体在电场中也有特例——它们并不是在所有的电场中都受电场力作用。比如:在电容极板之间的均匀电场中,中性体不向任何一方移动。
这个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对中子在电场中受力问题进行了重新审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测试中子的电场,同样是均匀电场。
那么,它在这种电场中不发生偏转就不奇怪了!
从中子的构成来看,它不受电场力作用是奇怪的:
虽然宏观上看中子是不带电的,但它的正负两种电场并没有湮灭,实践证明,在自然界,一个自由的中子会很快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可见,中子只是一种寿命很短的粒子。这说明它是电子、中微子和质子三者的组合——中子本身就是正负电的结合体,它必然受到电场力作用。
质子与质子之间有巨大的电场斥力,正是因为有中子夹杂其中,作为它们的媒介,它们才不会彼此裂变而去。带正电的质子普遍对中子有吸引力,这使它们由不共戴天变成了和睦相处”——大家都在中子上,又怎么会分崩离析呢?
人们一直把中子看成一个圆球,总认为这个圆球被质子的电场力吸在上面是不可能的。其实,换个角度,人们只要把中子看成是三个粒子的结合物,那么一切都明白了——中子就是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在更小的尺度上的集合。最形象的是,我们把“一个中子”看成是“一份早点”,这份早点是由以下三种东西组成:一片面包、一片菜叶、一块鸡腿。就这三样东西叠在一起,我们美其名曰:中子。
如果再来一片面包(相当于一个质子),它不是同样可以叠放到这三样东西上面吗?
就这样一个简单问题,为什么要增加一个莫明其妙的“强力”呢?
没有强力,是人们的思维方向错了!
发表于 2008-2-21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定道理,可是似乎为了维持原子核的稳定,电磁力的强度还不够,而且你怎么解释质子和质子之间的强力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5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水星 的帖子

看来你没有看清,我在文中已经指出:质子与质子之间必须有一个中子,他们才会相吸,如果中子不存在,核内不可以存在单纯的质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什么夸克不夸克的,就用你的模型,假设中子的效果相当于一个质子+一个电子
拿氦3作例子吧,相当于三个质子+一个电子,你怎么排列出一个稳定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楼上

说得好!你说的氦3里面如果不存在任何中子,那么,这种物质不会存在。主要是中子在质子间起到了粘合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9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ocheng1687 于 2008-2-25 08:44 发表
看来你没有看清,我在文中已经指出:质子与质子之间必须有一个中子,他们才会相吸,如果中子不存在,核内不可以存在单纯的质子。


请问氢元素如何形成? 氢核只有一个质子。 更正一下,质子都带正电荷,他们之间是排斥力,而中子不带电。所以结论是它们之间要靠其它力来结合。该力被人们称为强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氦3核内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而这个中子是由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微子构成的。那么,氦3的核实际上就可以说是三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构成的,你不能理解三个质子是如何吸在同一个电子上,是这个意思吧?——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这四个粒子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不要把氦核看成是一个紧密的粒子团,这是科学界对粒子内部结构的错误认识。在核内,三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它们是可以在距离和引力这两方面达到平衡的。再有一点,请不要把电子和质子想象成静止的,它们时刻在运动。而且,至少有两个质子的公转方向是一致的,否则,核的磁场将不会稳定地存在,核外电子的公转也就失去动力。所以说,氦3核内的三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既保持一定的相对运动,又保持了引力和斥力的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核内不可以存在单纯的质子——氢核例外,因为它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与它相斥的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研究结论是,电子围绕原子核的公转运动,与八大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是同一原理,都有同面性、同向性,都是带电“行星”在核中受到洛仑兹力而作的圆周运动。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每秒30公里,那么,电子的公转速度也不会相差太大。我们假定一个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速度是每秒20公里,那么,电子在绕核轨道的回归点上出现的频率将让量子理论失去光辉——玻尔的能级理论将重现辉煌。
在核的内部,电子也不可能静止在质子的周围——因为一旦静止它们就会正负相撞,那就意味着正负电的能量湮灭。从核的稳定性看,核内同样是运动系统,也是引力和斥力矛盾统一的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9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ocheng1687 于 2008-2-29 15:58 发表
氦3核内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而这个中子是由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微子构成的。那么,氦3的核实际上就可以说是三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构成的,你不能理解三个质子是如何吸在同一个电子上,是这个意思 ...

你给出具体的模型,怎么排列的,光说没用,如果你能给出一个稳定的排列模型,这个理论就成立,反之只能是空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ocheng1687 于 2008-2-29 16:25 发表
我的研究结论是,电子围绕原子核的公转运动,与八大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是同一原理,都有同面性、同向性,都是带电“行星”在核中受到洛仑兹力而作的圆周运动。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每秒30公里,那么,电子的公转速度也不 ...


电子绕核的运动有同面性和同向性?
根据现在的观测结果,电子的运动是不定向的,没有所谓的轨道,只是以概率的形式表现,也就是“电子云”
运动的面和方向也无从谈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以氦3的原子核为模型,以你的理论,电子和三个质子是靠运动来维持稳定的,那么,用经典的角度来描述,电子和质子的半径如何?电子及质子的距离大致为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子质量约为938.272MeV
电子质量约为0.511MeV
中子质量约为939.565MeV,比质子和电子的质量加起来要大大约0.7MeV ,这个多出的质量是怎么来的?还是质子与电子运动的动能?

另外,如果核内的粒子之间有很大的距离,那么用强激光打到和上引发微型的聚变是如何实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谢谢!我曾经构想了一个氦3核模型,它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中子在中间,另外两个质子在它的两侧。——中子的运行状态应该是一个电子围绕一个质子作高速圆周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质量问题我另有一篇文章描述了它在物理学中存在的问题,质量在我眼里只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不会拿它来参考物理学未知领域的探索。至于电子、质子之间的距离,这不是我能够确定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都是在估算它们的距离。但我从来不估算这种数量——因为不可能真实。我认为电子的公转速度和自身的能量决定了它在质子磁场中受到的洛仑兹力的大小,这是核外电子存在“能级现象”的根本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力学的统一,我的博客里有更详细的论述!http://q.163.com/ufo16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我很讨厌夸克这种理论,不但莫明其妙,而且复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轨道 的帖子

夸克,只是物理学中假想的粒子。换句话说,没有人真的看到它们,只是在仪器中发现过他们的“影子”,然后有人描出了模型。真实的情况并不一定准确。
——人们连原子核内的粒子结合情况都不是十分清楚,又怎么会清楚更小一层的粒子呢?
物质内部只有三种粒子:带正电的、带负电的和中性的。(严格点说,中性的粒子还是由更小一层的正负电粒子组成)

粒子之间的结合,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复杂作用。没有其它的力,也不可能有其它的力。因为万物的本源都是“电能”,电是万物之本,所以电场力和磁场力必然是万力之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曾想到的是,一向以创新思维为理念的《大科技》杂志,竟然退回我的这篇稿子!
遗憾啊!
这篇稿子足以震动世界物理学界,是力学统一的重要一节。我坚信这一观点必将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大科技》退了此稿,等于丢掉一玫珍贵的戒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研究人员的姓名都不敢说出来,也的确“搞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不说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
我想知道你是否完全了解现在的原子核结构理论呢?
你又是否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缺陷就对它进行反驳呢?

当然,我也并不完全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我不敢妄下定论,这种东西还需谨慎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才中断了对引力的YY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4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大科技不是学术杂志,这种类型的文章是不大可能发表的
如果你真的坚信自己理论是正确的,可以考虑翻译成英文投到外国的学术杂志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点迷津!

我坚信这个观点不可能错误!氦3可以看成是三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相互间的结合,这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把电子的圆周运动和公转速度考虑进来,这没有什么矛盾。一个电子绕中间的一个质子高整公转,它形成的电场力和磁场力足够约束另外两个质子了!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我不好推测——这也不是可以胡乱推测的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可惜告诉你一点
老论坛上的东西,不记得是谁发的了,我直接从我电脑里转过来——

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有关核力的问题依然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一个名叫汤川秀树的日本青年,认真研究核力的奥秘。他终于发表了有意义的新见解,随后又为实验所证实,把这个难题之解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起初汤川想,也许是电子在原子核中起作用吧!电子会像胶水一样,把质子和中子粘合在一起。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反复钻研这个问题,最后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汤川没有因此灰心,他想,既然此路不通,其中必有新的奥妙。屡屡失败,说明以往的习惯想法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核力的起源。
汤川详细地分析了核力的性质之后,发现核力是过去还不曾认识到的、一种全新的自然力。它很强,足以把质子和中子牢牢地紧箍在一起。它的作用范围非常小,只限于原子核这样微小的空间范围内,所以在原子核外面感受不到核力的影响。
汤川紧紧盯住一种新的、未曾被人认识的自然力这一想法,继续探索下去。即然自然力都应该是交换某种量子而传递的,而已知的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都不可能作为传递核力的媒介,那么,这之中很可能隐藏着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粒子,在质子和中子之间进行交换,从而引起了胶合核子的作用。
这时,汤川的思想已从过去的失败中变得清晰了。他仿佛已经抓住了解开谜底的钥匙,继续向传递核力的机理思考下去: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新粒子,那么它将有着怎样的性质呢?为此,他又辛勤地研究了一年光景,他模仿电磁力传递的机理,从数学分析入手,终于在1935年得出了物理学上又一个惊人的结论:
传递核力的这种新粒子没有自旋;
它可以带电,也可以不带电,即与电荷无关;
新粒子有质量,其质量大约在200~300个电子质量之间。
汤川为他的预言的这种新粒子取了一个名子,叫“重量子”,因为它与传递电磁力的光量子相比,是很重的。后来,人们又把这种粒子叫“介子”,因为它的质量介于质子、中子和电子之间。在1935年底的日本数学物理学例会上,汤川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论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就在汤川提出介子理论不久,正巧物理学家玻尔来日本访问,他认为汤川的预言是不可靠的。就在汤川找不到权威物理学家支持自己论点的时候,已经有几位研究宇宙射线的物理学者,捕捉到了这类粒子的踪迹。有一位叫安德森的美国物理学家,观察了好几年宇宙射线穿透物质的性质,1937年,他果然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粒子。消息传开了,物理界极为振奋,看来汤川的理论是正确的。玻尔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给汤川写信致歉。
但是安德森是否真发现了汤川所预言的介子呢?经过仔细分析原来是一场误会。人们本来期待着这种介子能传递核力,可它在核子中穿行根本不理睬千千万万的原子核,而是在经过一段行程之后,本身衰变成电子和中微子,犹如β衰变一般。这使汤川的理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到了1942年,又有一位支持汤川理论的青年物理学家坂田昌一针对安德森发现的新粒子不传递核力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两种介子的理论:安德森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新粒子,是几乎不与原子核发生作用的μ介子;大自然中一定还存在着一种传递核力的π介子。
时间又过去了漫长的五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和他的同事,通过一种核乳胶技术,用气球悬置于大气层上空,侦察到了一种新粒子的径迹。这种粒子的质量为电子的273倍,它与原子核有很强的相互作用,恰好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粒子。
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新的核力理论终于证实了。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次年,鲍威尔也获得了这一荣誉。新粒子被命名为π介子,π介子起着质子和中子之间交换力的作用。人们还弄清了,10年前发现的μ介子是π介子衰变后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5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么认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07:22 , Processed in 0.0543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