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724|回复: 1

动物集体自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鲸类自杀的惨剧在世界上发生过很多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46年10月10日,835头拟虎鲸冲上阿根廷马德普拉塔海滨浴场的海滩后,相继死去。
科学家发现,鲸的视力很差,全靠在水中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来判断方向。
捕食论:
鲸有近海捕食的习性,当鱼或乌贼洄游近海岸或产卵繁殖时,鲸群就跟踪而来。它们嘴谗贪吃,恋食忘返。退潮才搁浅。
导航论:
领航鲸、伪虎鲸等等数十、数百成群活动,群中常由某个成员充当向导,整群随导而行,一起游动、一起觅食,也一起逃跑,若向导导航失误,则整群鲸也一起’同归于尽‘.
救援论:
鲸有救助同伴习性,以前捕鲸人就利用过鲸的这个习性哺鲸______他们将鲸群中的某个各体刺成重伤,使其矢去逃生只力而游向海岸,这时群中其它鲸就会出于救护它的目地而遭殃。所以,当鲸群中有受伤个体冲滩,其它鲸也就不能幸免了。
病因论:
很多搁浅的鲸经解剖而发现,它们的头颅内被寄生虫叮咬,众多寄生虫钻穴而居,并产下了数目庞大的卵,对鲸的大脑造成了巨大的损伤,大大降低了它们接受回波的能力,从而造成搁浅。
干扰论:
数次发生鲸群搁浅事故,再事后调查得知:此前均有潜艇在附近海域使用声纳系统。由此得出结论:声纳干扰也是导致鲸群搁浅的祸首之一。
总结论:
此外,还有气候异常、海洋污染、地磁论等一些说法。这些推断,有的受到了大声的质疑,有的虽然没有反对的声音,但人们也将信将疑

白蚊会把内脏爆裂开来,吐出黏糊糊的、污秽的东西在敌人身上,以反击它们对巢穴的威胁;老鼠宁愿有意饿死也不愿冒险让一种疾病传染给同穴内其他的同伴;更令人侧目的是,许多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在行为不便、精神紧张时会遭受严重的压抑;如果进入忧郁期,猴子们会进行许多危及生命的行为————不吃食,直到死于营养不良,或者吊在危险的树枝上来回摆动,而正常的猴子是绝不会那样做的。猴子的抑郁跟人类的病情如此相像,以至于给它服一片抗抑郁药就能消除它的情绪障碍症状。

可能原因:
1.为了节省食物,兄弟中较弱的那个会轻松说晚安
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已构筑出模型,可以预测在某些情况下,刚孵化出来的小鸟处在一群小鸟当中时,为了基因的遗传而宁可让别的小鸟把自己啄死也不愿进行反击。比如,在有冠毛的企鹅中,雌鸟每次总要产两只卵,一只大,一只小。在极地环境下,它只有能力把一只鸟养到成年独立的时候;通常,这幸运的鸟就是较大的蛋产出来的那一只。可是,它每次还是下两枚蛋,以作为一种保险,以防较大的那枚被别的动物吃掉了。如果两枚蛋都活到孵化出来的时候,则较小的那只最好就让较大的同胞啄死自己而毫无怨言————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把自己送到同胞的利剑之下。“毕竟,两只鸟不可能同时存活,那为什么要从更有可能活下来的同胞嘴里分走食物呢?”企鹅的行为如果真是以这种想法为指导,那么它们的“道德观”的确有几分人类眼中的动物性。
这个理论有一些观察数据支持它:一群企鹅碰到一起时,较小的看上去的确是一个一个相继赴死,直到全部死光,丝毫也不伤及别人的羽毛。但是,评论这个场景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较小的竞争者不会那么轻松地道晚安。他们指出,如果一位普通人与迈克·泰森在一条救生船上相遇,身边的食品又十分有限,不会打拳的这位如果向泰森发出挑战那就是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了;反过来,小个子的这位多半会抱低姿态,等机会把他推下海去,或者干脆就祈祷泰森会被雷电击中。
2.为了同类牺牲自己
总起来说,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动物死后从这个行为当中得到很多而失去很少的情况下,科学家们才把这种死亡称作自杀。
有人把羽翼色彩缤纷斑驳的蝴蝶归入这一类,因为它会混入周围的环境色而逃过被吃掉的厄运。一只成年蝴蝶过了繁殖期后,会对活下来的后代构成威胁,因为,如果年老的昆虫被鸟发现后,捕食者会根据蝴蝶的图案从大自然中分辨出它想要捕获的蝴蝶,这样就会使小蝴蝶亦同时处于危险之中。这样,实际发生的情况是,过了繁殖期的蝴蝶会落在地表上,凶狠地扑打自己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它们在自己被捕捉住之前灭掉自己的痕迹和自己的一切秘密.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自我牺牲的例子。在一些虫瘿————即很小的、引起虫害的昆虫中,母亲会把自己的身体献出来,当作食品奉献给后代,而这些后代会很高兴地消耗掉这些食品。在一些鼹鼠当中,生活在地底下,无毛且没有视力的啮齿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只蜂窝当中的蜜蜂一样。一只感染了寄生虫的动物知道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一头蹿至洞穴内大家排便的地方,一直呆在那里,直到咽气为止。它的决心一旦下定,要改变就很困难了,而且无法强行喂食,哪怕是在实验室条件之下,生了病的鼹鼠不会冒险让大家都染上病。
它们也许认为,最好是在它污染它们最深爱的东西之前消灭疾病的来源。

旅鼠自杀之谜

因为动物行为的简单,因而过去也一直是误解了。例如,提起物种自杀,无一例外地就会提到旅鼠这个显著的例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啮齿动物集体赴海自杀,就像听到一声集体的警钟长鸣,告知它们说今天是个寻死的好日子。可是,最新的研究发现,自杀的旅鼠故事完全是编造的。
这些形体粗短、黄褐色的啮齿动物的确是集体赴死的,可那是因为判断失误造成的恶果。旅鼠是哺乳动物中的蝗虫,它们会把栖居之地啃得一毛不剩,然后开始大规模移民,寻找新的觅食之地。它们攀上巨石堆,绕过大树,超过挡在前面的任何东西。如果遇到水域,它们会试着游过去,平日在小溪和池塘边经常看见它们这样做。如果它们碰巧撞上湖泊或者海洋,等叭嗒着发现再也游不下去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丰年里,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停止进食,不再胆小怕事,反而极力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还把毛色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橘红。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成大群,莫名其妙地朝着大海亡命而去。有科学家发现,种群数
量急剧增加引起旅鼠体内的化合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大量的集体自杀。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大海溺死,仍是生物界的难解之谜。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的旅鼠都未曾发现这种情形出现。

冲滩之鲸

最为令人关切的动物“自杀”之谜或许就是鲸、豚的“冲滩”或者说是“搁浅”了。1999年9月25日,加拿大海岸警卫队在胡安·德·福卡海峡东边的本丁克岛附近发现了一头已经搁浅死亡的逆戟鲸,皮尔森大学的专家和学生得到允许把它拖上岸,以调查研究其死因。为辨认它的身份,学生们给它的背鳍外形和斑纹拍了照,经专家对比确认得知它属于附近温哥华岛域L种群逆戟鲸的第51号,出生于1973年,出事前不久还有人发现它的后代曾在附近游弋。最后它被彻底分解以做成标本展示,组织样本则送往学校,确定其真实死因。德国海洋学家特波尔德曾在多头海豚的脑中发现了高浓度的三丁酯锡毒液,这种毒液来自船上的油漆。据调查,目前海洋中约含数千万升的三丁酯锡毒素,且呈增加趋势。鲸类有追船戏波的习惯,时间一长很易中三丁酯锡的毒,伤害脑神经,使其辨别方位的能力受损,上演自杀悲剧。
发表于 2008-2-6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动物们...
不过我觉得集体自杀可能和他们的基因有关,基因表达让他们趋向于集体自杀,以保证种群能够在资源富足的情况下生存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08:46 , Processed in 0.0593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