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563|回复: 2

介绍一位科学家——吴有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30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恒的贝多芬 于 2009-1-31 13:20 编辑

生平简介
  吴有训(1897~1977) ,字正之,汉族,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1897年4月26日生于江西高安菏岭。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77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科学成就
  吴有训在物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成就是:在参与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的开创工作时,他以精湛的实验技术和卓越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康普顿效应。1924年他与康普顿合作发表《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a射线的波长》。
      康普顿在到芝加哥大学之前,曾先后工作于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密苏里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并初步发现了一种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现象:康普顿效应。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些微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他们等待著进一步的实验事实。当时著手进行这一实验的科学家很多,但科学界最为关注的仍是康普顿本人所在的实验室拿出更多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吴有训此时恰好就在这个实验室跟随康普顿进行研究工作,他用自己非凡的实验才能和艰苦努力,紧紧地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中国人的贡献。
  科学界对康普顿量子散射理论的怀疑,首先在于他所依据的基本实验,实际上只有一种实验样品,即石墨样品。虽然这个实验本身完全无懈可击,但毕竟只使用了一种材料,这很难说明效应的普遍意义。吴有训在准备工作中设计出最隹实验配置后,即把主攻方向定在证实康普顿效应的普遍适用性方面。他陆续使用多达15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无一不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由于吴有训高超的实验技巧,使这些验证工作不管是在精密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这些工作当然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极端重视和高度评价,他把吴有训所获得的15种物质X射线散射光谱与他自己的那张石墨散射谱,一并收入了他于1926年写成的专著《X射线与电子》中去,作为其量子散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这部著作于1935年再版时更名为《X射线之理论与实验》。康普顿在书中这样写道:“实验与理论的这种吻合并非出于偶然,图Ⅲ-48(按:指吴有训的那张15种物质X线散射光谱)的光谱就是证明;这是一张由吴博士所获得的根据各种元素的散射得到的、与前述(按:指他本人的那张石墨散射光谱)相类似的光谱。"后来在许多论及康普顿效应的著作中都引用了吴有训的光谱。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另一项重要证明工作,是用公认的精确无误的实验,消除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X射线专家W.杜安尼及其助手G. L.克拉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此外,吴有训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也有很重要的贡献,这就是他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或强度的比率问题。这项工作当即就得到了美国物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1925年11月,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就定在吴有训所在的实验室召开。会上宣读或交流的论文共有60篇,吴有训的论文排在第一位,他报告的题目是《康普顿效应中的变线与不变线之间能量的分布》。这项工作被列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文章后来发表于美国《物理学评论》上,是该杂志1926年2 月号的首篇论文。
      吴有讯于1926年回国,在此之前康普顿曾执意挽留他。结果在吴有讯回国的第二年,就传来了康普顿因为康普顿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从前面的叙述可知,康普顿效应之所以被国际迅速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吴有讯的试验支持,所以,如果吴有讯当时留在了美国,他就有可能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了。
      回国之后,吴有讯继续着他的科学研究。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虽然中国的物理学工作者已先后做出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工作,但这些都是在国外、是借助外国的某些工作条件完成的。当时,真正立足于国内的研究工作,仅仅还处于起步阶段,吴有训关于X射线的气体散射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标志。对此,严济慈先生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吴有训的工作"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
      1930年10月,吴有训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项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物理学家立足于国内,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以此为起点,吴有训在几年当中,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吴有训的这一系列研究工作,再一次引起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位年轻中国物理学家的瞩目。鉴于他在这些工作中的杰出贡献,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院士,并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1948年,吴有训以他出色的科学成就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吴有训和其他几位教授努力推动下,成为当时中国物理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现代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名师
      1926年底,吴有训回国之初,曾怀著一腔科学报国和教育救国的热忱,应家乡人士之邀,赴江西南昌协助筹办江西大学。当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之际,但随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大屠杀。政治上的腥风苦雨,使吴有训有理想破灭之感,最后导致吴有训于当年夏天黯然离开故乡南昌。
  吴有训来到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当时已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时任校中自然科学院院长的胡刚复,立即通过校方聘他为物理系的副教授兼系主任。吴有训在这里执教约有一年多,其间曾被推选为校务会议的代表,在教学之余,也参与了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
  这时,清华学校物理系主任叶企孙正在千方百计为清华延聘人才,他很快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吴有训。他力邀吴有训北上清华担任物理系教授,为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甚至将吴有训的薪金级别定在他本人之上。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很令吴有训感动,于是欣然应命,在清华园开始了自己科学生涯的一个新阶段,也开始了与叶企孙先生近半个世纪的交谊。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清华学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吴有训就在此时应聘来到清华,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清华执教生涯。在这期间,他与叶企孙先生和其他教授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将使清华物理系人材辈出,蜚声中外。在清华期间,吴有训无论是作为物理系的教授、系主任,还是清华理学院院长,乃至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他从未脱离过教学第一线,以他渊博的学识、循循善诱的方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哺育了中国几代物理学家,成为中国现代物理学教育史上的一代名师。
  吴有训在大学的物理学教育中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注重基本概念、注重科学思维的条理性,启发学生从简单的事实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来;(2)重视实验教学,大力宣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验并重的观点;(3)强调培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自学能力;(4)注意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尽力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及时瞭解该学科的一些前沿情况;(5)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即使是物理系的学生,也不能只学物理学课程,而应学习一些相关相近的其他科目,甚至是人文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吴有训以自己极有特色的物理学教育思想和长达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为当时科学还很不发达有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工作者,为物理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这件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吴有训当天晚上8点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与喜悦之余,心中还有一星半点的苦涩与遗憾。他的恩师康普顿教授曾是美国核武器研制计画中的高级顾问,他的众多学生参与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而他本人对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却很少知情,失落之感,惟有自知!但他很快就释然了,毕竟是由自己所教出的学生们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学生的名单可以拉出一长串来: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王大珩、朱光亚、邓稼先、梅镇岳、郑林生、金星南、胡宁等等,他们都参与了研制工作,学生们圆了老师的强国梦。在陪同国家领导人一起亲切接见参加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科技人员时,周恩来总理特地请吴有训讲话。他望著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竟脱口而出地说道:"同学们!" 但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称呼不合时宜,赶紧改口为"同志们",而下面的"同学们"此时已然发出了轻微的哄笑声。周总理见状立刻明白了个中奥妙,忙在一旁说:"吴先生,你不必改口,还是称呼'同学们'更好,这里只有你有资格使用这个称呼,这是你的特权!"

我说一句
      其实我也算半个高安人(籍贯是高安,但出生地不是),初中也是在吴有讯的母校读的,但以前对他知之甚少。虽然知道他参与了康普顿效应的研究(该效应或称康普顿-吴有讯效应),但以为他就是个给康普顿打副手的。直到前几个月的一天在校图书馆的一本《物理》杂志上看到他的一篇传记,才惊讶地发现他原来这么厉害。
      我说这些,其实是说明一下我发这个帖子的目的:宣传一下吴有讯。既然他的贡献这么大,就应当有相应的知名度,让我们这些后世记住他。前面的内容主要是百度百科上的,我选了一些,也作了些调整。如果大家有谁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到百度百科去做进一步了解。
http://baike.baidu.com/view/43870.htm
      谢谢支持!
op.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郁闷啊~因为文中有“核武器”,前段时间页面打不开
现在“解冻了”,还希望大家多支持一下。
吴有讯先生致力于教学工作,培养了我国一批杰出的核人才,才有新中国伟大的成就。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奉献了自己,承担的是最基础的工作,虽然没有显耀的成就,但他的贡献不容磨灭!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啊!
op.1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5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景仰啊~~~
真是厉害
的确应该宣传下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5-1-5 18:57 , Processed in 0.0462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