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790|回复: 3

经管文章推荐之《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这是偶刚刚在一金融论坛上发现的~觉得不错~就弄过来了~但是有点长~愿意看的亲们~可以去下PDF格式的~那样看得舒服……




        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形成正常的国际收支调节秩序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利用外部资金融通是一国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利用外部资金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外部资金的注入促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但是国际资本流动也形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并造成了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的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

一、外债与债务危机的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外债下的定义是:外债是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拨付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需要偿还的本金及需支付的利息。国际金融组织对外债定义的界定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际意义。在世界银行每年第三季度公布的《世界债务表》就是依此定义编制的。

        理解这个概念要注意四个方面:(1)必须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债务;(2)必须是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3)必须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4)“全部债务”既包括外部表示的债务,又包括本币表示的债务,还可以是以实物形态构成的债务,如补偿贸易下以实物来清偿的债务。

        顾名思义,债务危机就是指债务国不再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一般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
(1)外债的总量指针。这是对外债承受能力的估计,反映外债余额和国民经济实力的关系。主要指标又有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亦称负债率,一般不得超过10%;外债余额与出口商品和劳务的外汇收入额的比率,亦称债务率,一般不得超过1。

(2)外债负担的指针。它是对外偿债能力的估计,反映当年还本付息额与经济实力的关系。主要指标有外债还本付息额/出口商品、劳务的外汇收入额,亦称偿债率,一般参照系数是20%;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一般不得高于10%。

(3)外债结构指针。它是在既定的外债规模条件下,衡量外债本身内部品质的指针。主要通过债务内部各种对比关系反映举债成本,并预示偿还时间和偿还能力,旨在降低借款成本,调整债务结构,分散债务风险。主要指针有种类结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和币种结构。如果一国外债负担超过了上述警戒线或安全线,就表明该国发生了债务危机。

二、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它不能按期履行偿还债务义务。随后一系列国家相继宣布其无力清偿外债,世界性的债务危机就此爆发了。并从急性危机的演变为持续于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慢性债务危机。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应从债务国国内的政策失误和世界经济外部环境的冲击两方面加以分析。债务国国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和外债管理方针的不当,使外债规模的膨胀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这是危机爆发的内因。而世界经济的衰退以及储备货币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则是诱发债务危机的外部原因。

(一)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因

1.盲目借取大量外债,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石油输出国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使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充裕,利率很低。于是很多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借取了大量资金,在世界范围内平衡了国际收支。但是其中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却认为国际金融市场永远可以依靠,特别是一些产油国,急于求成的追求工业化和高速度,过高的估计了本国的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这样,当世界经济转入严重衰退,石油价格大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急剧上升时,贷款便难以按期偿还。

2.国内经济政策失误。许多债务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入80年代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开始快速上升,世界贸易也处于停滞状态,这时主要债务国家产东风有采取适当的汇率和外汇管制措施,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3.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外资只能作为内资的补充,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必将造成不良后果,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国家无不是在国际资金市场蓬勃发展之时借入了超出自身偿还能力的大量贷款,而且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即债务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来源结构等。如在期限结构上,世界银行公布的17个重债国均出现债务短期化趋势,即短期债务比重迅速上升。

4.所借外债没有得到高效利用。重债国的外债资金利用效率低,未能把外债资金有效地用于生产性和创汇盈利性项目,而是将外债资金投向规模庞大而不切实际的长期建设项目,有的项目最终没有形成任何生产能力,显然不能保证外债资金投资项目的收益率高于偿债付息率,这样,在世界经济环境突变之时难以应付,无法如期偿还债务。

(二)债务危机爆发的外部经济条件

1.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衰退。1979年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诱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转嫁国内危机,纷纷实行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少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尤其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价格,以及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突然下降,于是他们的偿债能力自然要下降,债务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2.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美元汇率的上升。1980年,美国为克服国内经济严重的滞胀,实行了紧缩货币和扩张财政的宏观经济政策,致使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向美国,同时还形成美元汇率的大幅攀升。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国内资金大量外流,也不得不相应提高其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世界范围的利率水平大幅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多数为浮动利率的商业性贷款,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上升大大加重了其偿债负担,同时,由于所借债务主要是美元债务,高利率形成的美元汇率上升,也必然会对债务国形成不利影响。

          总之,国际债务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是世界经济多种矛盾发展激烈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产生了严重干扰,尤其是国际商业银行在管理面临一场新的挑战。各债权国和债务国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三、债务危机和债务问题的解决办法    如何还债,是国际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焦点问题。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各债务国、债权国的政府、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都采取了一系列缓和债务危机的措施:

        国际债务危机爆发后,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巨大震动,在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债务的数天之内,国际社会就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如美国政府连续提供近30亿美元的贷款,国际清算银行提供了近10亿美元的过渡性贷款,主要债权国的出口信贷机构也同意对墨西哥增加20亿美元的贷款。此外,世界银行和一些国际性开发银行,也为债务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援助性贷款,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着手制定大规模的援助性贷款计划。对墨西哥挽救计划成为此后几十个债务国重新安排到期债务的样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下,由债权国银行、债权国政府和债务国政府共同协商,重新安排到期债务,即修改原贷款协议,延长偿还债期。官方间债务的重新安排,一般通过“巴黎俱乐部”或国际援助财团进行,而欠商业银行的债务则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带头进行。这就是最初的援助措施。其意义是有助于债务国暂时渡过难关,但紧缩性的政策使债务国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金融挽救计划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反而会使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失去控制,然后通过连锁反应,波及到全球。

        到1985年下半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又紧张起来。1985年10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美国财政部长贝克提出了解决中等收入主要债务国债务问题的“贝克方案”。方案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是在债务国中实行全面的宏观经济和机构改革,允许市场力量和私人企业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更多的国内储蓄和投资,减少预算赤字,使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第二,是要求在三年内净增商业贷款200亿美元,为债务国启动经济提供新的周转资金;
第三是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大力协调债务问题中的主要作用。
另外,贝克方案还提出了一些建立在金融市场基础之上的长期性债务缓解措施,如债务资产化、债权交换和债务回购等建议。“贝克方案”强调了必须实现债务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债务紧缩经济来平衡国际收支,在当前不失为解决债务问题的途径之一。但这个计划缺少具体的措施,一时难以完全实现,而且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将近1万亿美元,单利息支出就达1000亿美元,贝克的数字无异于杯水车薪,不能使债务国真正摆困境。

          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于1989年3月提出新的减债方案,即“布雷迪计划”认为国际债务问题是债务国偿付能力的危机,而非暂时的资金失灵。故其强调债务本金和利息的减免,并提出应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债权国政府为消减债务本金和利息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债务国和债权银行之间的债务减免交易条件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批准。或者是在减债协议达成之前,先要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保证。“布雷迪计划”的初步尝试是成功的,但是,不可能所有的重债国都能得到“布雷迪计划”的援助,计划所能提供的资金毕竟有限,并且有的国家难以满足“布雷迪计划”所要求的进行国内稳定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

         以上方案和办法只能说是解决债务危机的短期对策,对缓解债务问题确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债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展望债务危机的前景,问题的解决仍然取决于能否有一个长期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债务国能否成功地执行国内的经济调整计划;另外,还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外部资金流入以支持债务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真正恢复债务国的清偿能力,从而使债务危机得到彻底解决。

[ 本帖最后由 花未眠 于 2008-11-2 20:2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及对外债的管理   

       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世纪末,我国所需的总投资大体是6000亿美元,其中2/3可以靠内部积累解决,其余1/3只有靠筹措外资来解决。国际经验证明,合理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利用国外资金,也没有一个完全不利用外资而实现经济高速度增长的。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为国外“过剩资金”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投资场所,而政府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的出台,对外资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1980年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席位的恢复,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全方位的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此外,经济的稳定增长,良好的偿债信誉,安定的社会环境,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保障体系等等,这些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外商来华投资的发展。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结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应使外资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实现“四个结合”:即吸引外资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相结合;与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相结合;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相结合。同时,要采取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健全吸引外资法律法规体系,保持吸引外资政策的统一性,提高政策透明度;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投资结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开发技术创新,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和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继续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的政策;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扩大出口,发展国内配套产业等。

(二)我国对外债的管理   

      外债管理,是指我国政府机构对外债的借入、使用、归还的系统运行加以协调、监督和控制。我国外债管理的双重目标:其一是将外债总量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上;其二是实现外债结构的最佳配置。   

      为了实现这双重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外债管理原因:

(1)统一管理原则。即要求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专门行使外债管理职能。要注重宏观管理,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2)量力而行原则。外债的举措,应根据我国自身的消化能力来确定总量,即一看国内配套能力,由综合国力决定;二看偿还外债能力,由外汇收入水平与国际储备实力决定。

(3)结构合理原则。指外债各个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与相互地位合理化,其前提是外债由多个要素构成,各组成要素分散化。

(4)注重效益原则。这是贯穿外债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的主线。外资管理机构可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促进外资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我国外债管理的双重目标,我们在实行管理时也分为外债总量管理和外债结构管理,这是外债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外债管理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在总量管理上,我国的外债规模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经济发展对外汇资金的需求,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外汇资金的需求越大。

(2)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即我国对外债的偿还能力和消化吸收的能力。

(3)国际资本市场的资本供求状况。衡量一国外债规模是否合理,可参照我们前面提到的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

我们应严格参照国际安全指标值,科学测算和确定外债规模,适度调整对外借款。有关数据表明,我国负债率从1994年起逐年下降,1996年为16%,1998年达到最低点14%;债务率从1990年也逐年递减,1998年仅为63%,均低于国际标准。在结构管理上,我国的外债结构管理是在外债规模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对外债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来源结构等要素的构成比例合理配置,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利率结构管理在外债结构管理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进行利率结构管理就是要合理安排并适时调整债务利率结构,以降低或稳定外债成本;币种结构管理是指合理搭配币种比例,使债务币种多样化,以避免债务集中于某一种货币或少数几种货币而承担较大的汇率风险,增加还本付息额;期限结构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保证如期如数还本付息,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短期外债与长期外债的比例1999年为11.5%,而1990、1994、1995、1996、1997、1998年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6.8%、17.4%、18.9%、19.7%、21.4%、18.1%,这表明我国外债的期限结构逐渐在优化;来源结构管理是外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债务来源的机构和市场构成,通过来源结构的管理降低借款成本和汇率风险。以1997年为例,我国外债余额(不含港、澳、台三地区)于6月底达1186.4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049.6亿美元,占全部外债余额比重为88.5%;短期外债余额为136.8亿美元,占全部外债余额的11.5%,比1996年末减少4.3亿美元。1997年上半年新借外债166.0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加16.5亿美元,增长11%;还本付息181.6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增加62.3亿美元,增长52.2%。外债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外债,增长45.1%,国内企业仅增长5.9%;可见我国外债结构基本合理。   

从近20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外债的筹措和使用,总体上比较成功,管理上也趋于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注重和改进的问题。我们应把握外债管理的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外债管理。

[ 本帖最后由 花未眠 于 2008-11-2 20:2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好,不过我个人觉得PDF格式不怎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宙思宇 于 2008-11-3 09:09 发表
文章很好,不过我个人觉得PDF格式不怎么的。


哈?没懂你的话?

啥叫不怎么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2 21:20 , Processed in 0.1259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