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2927|回复: 15

z杂乱是有用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纽约百老汇大街有两家书店,门对门。甲书店上了一套昂贵的存书管理系统,当然,客户来找书,一找就能找到,书店把系统很当一回事。乙书店一走进去,感觉混乱驳杂,缺乏分门别类,也没有电脑系统管理。几年后,居然是甲书店倒了,乙书店还活得好好的。这就是我在看的 《杂乱并非无章》(A perfect mess: the hidden benefits of disorder)一书的开头。

     《杂乱并非无章》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艾瑞克·亚伯拉罕(Eric   Abrahamson)和专栏作家、管理学作者大卫·弗里德曼(David Freedman)的一本近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其同行的工作。因为说到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一要管,而要“理”。对秩序的追求是很多管理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然而大家也别忘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至理名言,管理(management)的第一个音节乃是”man” 亦即人。倘若有任何管理方法或者系统与人的需要背道而驰,那么它梳理得再漂亮,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而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却有时候会让我们付出沉重代价。

     人生活的本质,就是我们不断在杂乱和秩序之间游移。希腊神话里有两个神,一个是酒神,一个是日神。日神叫你收敛,酒神让你张扬。日神叫你整理,酒神叫你创造。日神让你收拾,酒神叫你扩展。日神让你服从规则,酒神让你制造例外。生活仿佛就是二者不断的较量和更迭。可是也有一些人走向了两个极端,太乱不是好事,生活得昏头昏脑。太过整齐也不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号称能够帮助我们整理时间、办公室、工作流程、甚至组织未来的人。美国有一个协会,名叫全国职业组织人员协会(NAPO,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s),有几千会员,你可以花上两个小时时间,和279块钱,参加其网络课程,学习如何管理时间。当然,你也可以花两天时间,几千块钱,参加一个培训机构的时间管理课程。你还可以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块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重新整理你的机构,让机构更为有效,时间的使用更为有效。最后你想,一分钱一分货,得,我花几百万算了,时间就是金钱,花几百万块,几年时间,学习如何缩短流程时间。这听上去像黑色幽默,体验起来好像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和我们通常所持的偏见相反,真正高成效(effective)的人未必依赖高效率(efficient)的程序和规则。你可能会觉得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是个有秩序的人。媒体都以为他和其他州长一样,每天活动非常完好地填在日程表上。其实不是,影星出身的施瓦辛格根本没有日程,你要找他,临时打电话好了。他有时间会立刻给你安排见面。没时间你换个时间再打说不定就可以。可能是受动作片演员生涯的影响,施瓦辛格讲究的是即兴发挥式(improvisational),灵活式(flexible)的效率。可是话说回来,如果他的助理也一样即兴发挥,可能立刻就被炒鱿鱼了。因此,参加时间管理最多的是一些行政助理人员。领导则要学习如何创造,如何得到创意。

     创意怎么来呢?为什么所有的创世神话,都说太初都混沌呢?混沌不仅是创世的前提,也是很多创意的源头。

     越来越多的知识行业的工作者,也需要杂乱带来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曾经看过一句话,说:“如果桌子上一片杂乱就说一个人思维混乱的话,那么桌子上一片空白又说明了什么?”我们办公室有个家伙,桌子上的纸越堆积越多,后来在桌子另外一头又堆了一堆,结果两边纸对着长,就如我们家乡神话中所说的两座比高的山。斯坦福一个教授,办公室乱到能找到纸找不到人,学校实在没有办法,给另拨了一办公室,好让他自己平时埋在纸堆里,见学生的时候去另外一个办公室。高校不大在乎这杂乱,因为做学问搞研究需要这些。企业崇尚所谓“无纸化办公室”,然而杂乱一点,也大有好处,例如:

     完整(completeness: awash in useful mess):一般的商店分门别类,根据市场的热门需求,卖时下畅销的产品,可是 卖五金百货的Harvey就不一样,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比如防洪器材,这些器材或许两三年卖不了一件,可是一旦真的发生了,便一销而空。因此,没有被各种各样库存和物流系统玷污过的Harvey,居然越做越好,把一些管理现代化的商店给打败了。分门别类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妨想一想Yahoo和Google的不同命运吧。Yahoo做搜索,很强调分类。结果却被什么都能搜的Google甩到后面。

    共鸣(resonance:in tune with the external):杂乱的系统更容易让一个系统和外界社会发生和谐关系,如果整理过度,会让系统与外界隔绝(Neatness tends to insulate a system from and remain at odds with such influences.)创意的产生,和杂乱大有关联。科学到了顶尖境界,并非一些科学教宣扬的那样是遵循科学方法的结果,而是在思维的持续关注过程中,偶尔在杂乱中找到了一些规律。比如在乱糟糟办公室中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比如杂乱之教父(godfather of disorder)爱因斯坦(想想他的头发和胡子吧), 比如在苹果树下被砸出了力学定律的牛顿。当然,这些人精神都长期关注于一件事上,故而能乱乱的环境中偶尔开悟,这种现象学名serendipity。如果你没有这种持续的关注,和事先的知识和学科素养,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灵光一现的serendi-pity. 你让我坐在苹果树下,你去摇,让苹果噼噼啪啪雨点一样掉在我头上,我也不会发现出什么定律来。一个人有心,能在杂乱中发现关联,灵感的星星之火,会在他的头脑中成燎原之势。

     发明:(invention: creative disorder):很多大厨做饭,发明新食谱,都喜欢把大量佐料摆出来。过度整洁,会限制新奇的产生(neatness tends to limit novelty and the unexpected and sweeps them aside when they do occur.)爱迪生在找到钨丝之前,就到处乱找,用了包括纸张、棉花、竹子在内的无数材料,在这些实验中他自己的实验室都着火烧掉了。

     效率(efficiency:a messy route to the target): 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陷入僵局,其敌人是恐怖分子和所谓“反叛者”(insurgents),照说小布什还是MBA呢,问题坏就坏在这里,一个学了MBA的人,怎么去对付根本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古时候打仗,熟读兵书的赵括按兵书打,结果惨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反而是出奇制胜。打仗就是这样,战况随时在变,你不可能一成不变,希望敌人恰好按照你的计划,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出现在某个埋伏 地点。这不叫打仗,这叫双规。我觉得我们过度相信诸葛亮式的“神机妙算”真不是什么好事。

     连幽默都是这样,别人能想到的状况不能成为幽默。世界上没有一种整整齐齐的,按部就班写出来的幽默。幽默是一种惊喜,是对思维的奇袭,是思路的瀑布,是文字的急转弯。

     健康(Robustness: well-rounded strength): 为什么我们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好吃的东西,都是在乱乱的厨房做出来的。中国的医学没有美国发达,环境也没有美国好,如果这些条件扯平,那么中国人一定比美国人更健康,因为我们吃得杂。比如美国吃一头牛,身上很多部位都给扔掉。中国人就不同,牛鞭都能做成汤。当然也不能太杂,连果子狸都吃。说到这里,其实还是个合理平衡的问题。

     混乱和秩序同样都是生活的现实,但是从人们的喜好上看,似乎没有多少人爱好混乱,倒是有很多声音在告诉我们要整理,要规划,要部署,要流程改造,要上工作流软件,要上CRM(Customer Relations Management), 要上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这一切,都是将人从杂乱带往清晰,从无序带往有序。可惜有些系统理念上高效,实际上低效,甚至反效率。其原因也不难想象,比如它制造了很多关于工作的工作(work about work),而不是帮助你做好工作本身。 为了维持它,你得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调整其它系统,安排人员培训,适应这些系统,到最后不是系统为人所用,而是人为系统所用;不是狗在摇尾巴,而是尾巴在摇狗(Tail wags the dog)。如果不良商人卖给你的,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系统,那就更是噩梦了。一句话,可能大家是在花钱买罪受。

     很多管理顾问在帮助组织整理其工作,工作环境或者工作流程。虽然他们提供的价值可疑,然而他们很受欢迎。要知道,虽然秩序和无序在这个世界上并存,可是从价值观上看,我们往往更喜欢秩序。因为它的好处显而易见。管理顾问懂什么?他们就是你的管理者雇来问你的人。 杂乱不需要你请人来帮你制造。它的好处不见得小,可是却未必明显。比如有人上门告诉你,他来把你的部门设置砸个稀巴烂,将你的组织架构摇匀后服用,将你的工作职责一锅煮,你一定不会请他。

     为什么说过于整齐会造成低效?有个笑话,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官僚?答案是八个:一个去审核现有灯泡要不要换,一个去填写采购单,一个去办理审批手续,一个去负责采购,一个办理进货库存,一个去安装梯子,一个上去装灯泡,一个填写最后的报表。 这样的情境是否似曾相识? 所有这些人都是专业人士,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小小的领地,神圣不可侵犯。

     我自己的工作专业到了每次给人说起来人们都一脸茫然的地步,然而我不得不说,专业化造成的悖论式的低效,简直叫人触目惊心。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太多缝隙,重叠,灰色地带和无人地带,这叫人怀念斯巴达勇士般可以以一抵百的多面手来。

     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师,在我们这个教育技术部门发展的历史上,究竟哪个领导他最喜欢,他说他最喜欢一个名叫布莱恩的人。我问为什么布莱恩最好,他说布莱恩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什么都做,他做你们这些人现在所做的一切。他的主要工作是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转,他保持软件使用不出乱子,他在学期开始装载新的课程,后来卸载课程。……他还花时间给你提供建议,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不过真正动手得靠你自己”。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我们有专人负责服务器,专人负责系统的整合,专人负责课程设计,专人帮助老师干活,反倒是吃力不讨好,而是从前那个创业阶段“什么都做”的人赢得了口碑。

     你或许会说,任何单位发展壮大后,都会面临这个专业化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去做所有的事,就像多功能的布莱恩那样。可是专业化和过度专业化之间,从秩序到呆板之间,从便利到僵化之间,只隔了一层窗户纸。 这可能是所有组织都需要去警惕的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进行部门的划分,使之角色明确,分工清晰的同事,也千万不能忽略彼此之间的协作和关联。而达成协作,促进关联,则是更难的一门功课。

     专业分工细化到今天这种地步,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做什么的时候,倒霉的首先是消费者,然后是这个系统本身。美国向中国出口很多管理概念,比如“integrated customer service”(一体化客户服务),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因为这种分工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只有出现一些关键的事情时,比如“9·11”后,政府才发现部门条块分割,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的危害性,所以才整合多个部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

     世上追求秩序的声音常有,呼吁一点杂乱的声音不常有。本书对这个世界秩序和杂乱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很深的认识,并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谈怪论。书中有大量发人深省的案例,很值得去读上一读。由于此书并无分门别类归入“管理图书”或是“文化图书”或是任何一个其它类别,它其实本身也是一本值得各行各业读者去读的一本大“杂书”。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任,是减低社会复杂度的一种机制。
-尼克拉斯.鲁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杂乱其实只是表面上看到的吧

       实际上,杂乱给的人是自由  是随心所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人以为自己自由的时候,即使世界再纷繁复杂也没有什么关系。(怎么又扯到哲学话题上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过于整齐会造成低效?有个笑话,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个官僚?答案是八个:一个去审核现有灯泡要不要换,一个去填写采购单,一个去办理审批手续,一个去负责采购,一个办理进货库存,一个去安装梯子,一个上去装灯泡,一个填写最后的报表。 这样的情境是否似曾相识? 所有这些人都是专业人士,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小小的领地,神圣不可侵犯。”

要是有绝对的信任关系在里面,直接买一个再报销不就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往往会把问题复杂化,我们不例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则设计的博弈中指出"列维特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只要能够设计出适当的激励机制。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这正是人类的理想,虽然“无论人类设计出怎样的激励机制。总会有一群聪明或者不那么聪明的人试图寻找方法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是的,如何为某一个利益整体进行恰当的机制设计.这是一个全人类的课题。"

我不知道这个更大的利益指的是什么,人的心理真的很难测.
我始终认为不为更多人的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身的最大利益.就像YYK拉链公司创办人吉田忠雄所说的那样:"不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欲望总应该有个尺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牵涉到每个人观念的形成,处世的态度,这时候就要运用到混沌理论了:再完善的制度也不可能面面具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计划是不如变化快的"
人只能在制度遇到问题时逐渐完善,却无法预料到未来这个制度可能迎接的挑战.就像人预知不到期待中的共产主义如果真正实现会遇到什么样问题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因为不能,所以不要开始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L19910725 于 2008-6-21 12:13 发表
就是因为不能,所以不要开始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我倒不认同。人该朝着自认为的最好方向去努力,却无法预知朝向这个方向的路上会发生什么。如果发生不可预知的后果,坦然面对是唯一的选择。

如果真正想要共产主义的实现,就该等待全人类都认可的时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是前进路上必然要做的事,

没有开始就不会有过程,也不会有属于它的问题.....我只是这么一说而已,并不是叫人类不要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2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轨道 的帖子

估计是等不到那时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轨道 的帖子

几百年前的人也不会想到世界会成为今天的样子。我只希望这个过渡是自然的,而不是经过惨重教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管气的只管气,管水的只管水,管电的只管电;一条路今天挖、明天埋、后天又挖开,如些浪费何时了?
——对外经贸大学教师周雪对如今浪费式的市政建设的批评”

“你或许会说,任何单位发展壮大后,都会面临这个专业化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去做所有的事,就像多功能的布莱恩那样。可是专业化和过度专业化之间,从秩序到呆板之间,从便利到僵化之间,只隔了一层窗户纸。 这可能是所有组织都需要去警惕的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进行部门的划分,使之角色明确,分工清晰的同事,也千万不能忽略彼此之间的协作和关联。而达成协作,促进关联,则是更难的一门功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5-1-5 18:42 , Processed in 0.1050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