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220|回复: 0

《树芽快报》2013年3号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
※         ≡≡≡ 树芽 ≡ 快报 ≡≡≡                      ※
※         (T R E E  B U D S  K. B)                        ※
※                                           ※
※         2013/03(第〇〇三期)                    ※
※            二〇一三年七月创刊                    ※
※                                    ※
※   《树芽快报》为科普类刊物,登载哲学、科普等方面稿件,欢迎大       ※
※ 家来稿,投稿邮箱:cctvzms@163.com 联系我们:qq:727879248       ※
※      主编:无中生有99                                                                   ※
※    编辑:无中生有99 王涛  徐畅  赖仲达                                       ※
※                                                                                             ※
※   树芽网2013年7月31日正式出版 2013年7月19日创刊           ※
※   本刊主页国内国际通用版:http://s.zhouzan.com                 ※
※                http://www.shuya1.com                       ※
※            ◆赞◆助◆单◆位◆              ※
※   现在暂无赞助单位,欢迎联系各单位我们独家冠名或赞助我们          ※
※※※※※※※※※※※※※※※※※※※※※※※※※※※※※※※※※※※※

                         死亡就在你的脑海里

                              *耿涛*

    死神来了!

    2000年,一部血腥恐怖的影片《死神来了》抓住了很多甚至并非恐怖片爱好者
的眼球。一个高中生因为预感到飞机将要爆炸,阻止了6名乘客登机。可是幸存下
来的他看见的却是不断到来的死亡。幸存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
事故中死去,终究难逃死神的召唤。

    3年之后,这部电影的续集上映,再次引起轰动。这次是一个女孩看到了即将发
生的连环车祸惨剧,帮助几个人逃过一劫。可是侥幸逃脱的几个人却仍然按照当时
行车的顺序一个个离奇死亡。又过了3年,第三部《死神来了》上映,一个女孩再次
偷看了死神的剧本,使自己的朋友从游乐场云霄飞车事故中幸免于难。但死神仍继
续追杀这些可怜的人。电梯上、公路上、麦当劳餐厅里、甚至牙医诊所里,死神设
置了无数致命陷阱。

    6年来,《死神来了》系列影片已经在欧美,甚至从未公映过的中国拥有了一批
视死如归的忠实粉丝。人们领教了“死神”威力。任何被列入死神名单上的名字都会
如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尽管他可以凭借侥幸意外地多活一段时间,但终究会在短时
间内重新被死神召唤而去……

    这个系列电影说白了就是展示出一大堆匪夷所思、血肉横飞的死亡给观众看。死
毋庸置疑是可怕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影迷还要乐此不疲地追捧这个电影,津津有味
地猜测下一个牺牲品的死法,然后在别出心裁的死亡事故中大呼过瘾呢?

    死亡的快感

    有人故作深沉地解释说,他们是在偶然与必然之间体会死亡的快感。死便死了,
能够在毫无痛苦之中瞬间死去已值得庆幸,何来“快感”之说呢?我们可以用心理学
宗师弗洛伊德的“死本能”观点来解释一下。

    弗洛伊德生活在20世纪初。起初,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以食欲为基础
的自我保存本能,另一种是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延续本能。这似乎与我们中国的那句
古话“食色性也”相通。但后来,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恐怖、屠杀与
我保存本能和种族延续本能合在一起,称为“生本能”,而把每个人都有的趋向毁灭
和侵略的冲动称为“死本能”。

    几乎所有的人在潜意识的底层都有死亡本能。死本能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中的
黑暗面。当死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因,引发个体间、
群体间的冲突、战争;如果死的本能向外表现受阻时,它就会转而退回到自我之中,
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死本能的这两种表现形式被弗洛伊德
分别称作“虐他”和“自虐”,其对应的精神病患者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

    希特勒就沉迷于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人看到当时身为奥军士兵的希特勒
站在那里出神,眼睛死死地盯住一具腐烂的尸体不愿离开。死的气味对他来说是甜蜜
的,在他成功的那些年里,他企图毁灭他自认为的敌人,他最大的满足在于亲眼目睹
彻底的毁灭:德国人的毁灭、他周围人的毁灭以及自己的毁灭。

    恐怖的鸦片

    我们可以用“死本能”来解释影迷对《死神来了》的追捧。可以说,看完电影后,
一般观众的残留心理意识中,都是“恐惧”与“庆幸”并存的;这种混杂的感觉有点
像谈恋爱:明明有些害怕将来的命运,却还是忍不住一头扎进去。

    其实在我们身边又岂止是这一部影片呢。在许多国家,电影院的暑期档历来是恐
怖片的乐园。在北美、日本、香港等成熟电影市场,恐怖片都拥有相当稳定的受众群,
一旦市场低迷,成本较低的恐怖片往往就成了电影公司的“救命稻草”。在美国,最
畅销的书籍除了《圣经》和《哈利·波特》,就是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在全球游
戏市场,有史以来的最大黑马是恐怖游戏《生化危机》;在时尚界和艺术界,骷髅头
、吸血鬼、尸体等恐怖元素不但在绘画、摄影作品里比比皆是,而且也作为高级时装
的装饰屡屡出现在T型台上……

    可以说,随着当代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影视、文学、艺术、游戏等各大领域,
恐怖题材的作品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次文化。
这便是死本能在作怪。

    很多年轻人喜欢文身,认为这是一种时髦的表现,但时髦只是借口,他们很可能
是在通过自伤和自残获得快感,并且有抑制不住的冲动。死亡本能的冲动正是通过自
残和自虐得到了释放,他们用一种较轻的伤害来稍稍满足一下对死亡的向往。

    在绚烂中死去

    站在高楼之上,俯视远处鳞次栉比的楼房里忽明忽暗的灯光,你可曾有过想要跳
下去,与这美景融合的念头?站在立交桥上看下面车流滚滚,往来不息,你可曾有过
投身车轮之下的冲动?在安静的浴室里,手拿锋利的剃须刀,你是否在自己的手腕上
比划过两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困扰你,你也热爱自己的生活,可有时却真的会
被这种突然出现的念头吓一跳。其实这都是正常反应,是“死本能”在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语言出现:“高兴死了!”“笑死人了!”这是在形
容非常快乐的感觉,可是却要用“死”来强调。可见“死”在潜意识中也是可以与极
度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是我们认为充满生机的爱情,也可以同时由生本能和死本能来驱使。生本能
主宰的爱情,希望过美好的生活,希望对方好,希望爱对方超过对方爱自己;死本能
的爱,追求的是飞蛾扑火的快感,追求的是狂热,追求的是死亡的绚美。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泰斗都曾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的态度。泰戈尔说:“生如夏
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莎士比亚也曾写
到:“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似伤害者,也是被欲求者。”他们往往不是消极抵
抗和悲观的,而是将死亡赋予了许多美丽的、令人向往的色彩。

    不过人们希望“幸福地死去”,实际上并不会真的去死,只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
的无可奈何的颠覆。人在美好面前的死亡冲动实际上是想用“结束”来定格此刻的美
好,在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死”的方式来定格体验。这与自杀完全
不同。

    死亡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正在与死亡做着抗争。不过你
不必害怕,因为死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与生本能相对应,构成人类心灵底层最重
要的两种本能力量。
    (转自《大科技》)

                             香烟——是爱人还是害人?

                                   *肖韬华*

    我不会吸烟。可与我对桌的同事老于却是老烟枪。

    他备课时要吸烟,上课前要吸烟,上了课后要吸烟,找同学谈话时要吸烟,改到
一篇学生的好作文时要吸烟,与我一起讨论教学课题是也要吸烟。据说,他的夫人规
定他一天不能超过吸一包烟。可是,一天下来,老于绝对不只吸一包烟,要大大超支。
他吸烟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烟蒂,嘴吸得吱吱响,然后又满足地吐出袅袅的烟雾,
烟一圈一圈地上升,接着飘散在办公室内。顿时,办公室内空气混浊不堪,有时简直
令人窒息。

    我常常向老于提出抗议,要求他立即停止吸烟。可他却嬉皮笑脸地向我宣传吸烟
的好处来。他大言不惭地说:“课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吸烟又喝酒,活过九
十九。”有时,他还掏出烟敬我,叫我也吸烟,这样就不存在受二手烟的危害了。我
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星期一一上班,班干部小李就气喘吁吁地告诉我:“老师,星期天,我们班的余
某、何某,还有几个不认识的人,在公园的树林里抽烟。

    班干部的报告,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我刚刚接手的这个班,是全校闻名的差班。
我接手后,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和苦口婆心的教育,班风学风已明显好转。可好景不长,
这不,又出乱子了。当时,我火冒三丈,恨铁不成钢。可转而一想,人的思想转变是
要经过多次耐心的引导与教育的。我决定本周召开一次主题为“远离香烟,提高健康
水平”的班会,对全班进行一次思想教育。

    会前,我召开了班干部扩大会议,对班会内容进行了精心布置,让同学们或讲一
个与香烟有关的真实的具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或用深刻的道理阐述吸烟的危害及禁止
吸烟的深刻意义。经过几天的准备,一个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召开了。

    会上,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

    有的同学讲到:有个国家工作人员因吸烟不慎失火,烧掉了国家重要的物质仓库,
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几个农民吸烟造成重大火灾,使我国大兴安岭几万顷森林化为
灰烬。

    有的同学用科学道理阐述吸烟的危害性:一支烟卷在燃烧时产生非常复杂的化学
反应,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变成烟雾。据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一份报告指出:“烟草
中的致癌物质有4000余种,促癌物质100余种。所以吸烟不仅危害自己,还严重危害别
人。”

    有的同学说:吸烟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疾病和灾难。1992年,为“万宝路”香烟做
了一辈子广告的著名模特——“西部牛仔”麦克拉伦死于肺癌,年仅51岁。他临死时
说:“照顾好孩子们,香烟会杀害他们,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有的同学还谈到:有的同学因养成吸烟陋习,可又没有经济来源,便偷拿父母的
钱,进而发展到偷别人的钱而犯罪。

    有两个同学还用相声表演吸烟的危害。

    同学们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气氛十分热烈。

    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十分成功,对同学们的震动很大,启发很大,教育很深。会后,
何某、余某主动找到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一定要痛下决心戒烟,做一个文明的
中学生。

    从此,班里再也没有发生吸烟的违纪现象了。

    事后,我针对吸烟现象写了一首诗歌送到市日报副刊编辑部。诗歌的内容是:

    《香烟——是爱人还是害人?》


    烟,


    本是一种草。


    可是,商人用机器加工,


    把它变成了商品。


    香烟,


    一个香字,


    遮去了它所有的丑恶。


    首先,被美化成一种高雅的行为,


    吸烟——吞云吐雾,


    是成熟的标志,


    是思考的化身;


    其次,被美化成一种礼节的介质,


    敬上一支烟,


    是尊敬的表现,


    是友谊的象征。


    孰不知,


    香烟里有4000多种毒素,


    吸一支烟生命就减少7分钟,


    可见,这吸与敬之间,


    是爱人还是害人?


    诗歌发表了,我将日报给我的对桌同事老于看。


    老于看了我的诗歌,深有感触地说:“吸烟的确对人的身体危害很大。看来,我
这老烟枪要下决心戒烟。请你做我的监督员。”
    (转自科学小说网)

                   摄像机首次拍到沥青滴落过程:经过69年的等待
                              
                                   *任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9日消息,经过69年的等待,一度被遗忘的沥青滴落实
验终于实现了突破,这是首次由摄像机拍摄到了整个液滴滴落的过程。2000年,在澳
大利亚进行的另一个开始时间更早,也更广为人知的相似实验中,由于摄像机出现脱
机状况,没有拍摄到沥青滴落的时刻。

    此次拍摄的这个实验开始于1944年,设置在爱尔兰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实验的
目的是为了展现沥青的高粘度和低流动性。沥青在室温下呈现为坚硬的固体,但其本
质上是液体,只是流动速度非常慢。

  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科学家早在1927年就开始了沥青滴落的实验
——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其列为世界上最长时间的实验室实验。物理学家托马斯·帕内
尔(Thomas Parnell)设置了这一实验,目的是向人们展示这一日常材料所具有的惊人
特性。在过去的86年时间里,这一实验共产生了8滴沥青,而目前第9滴沥青已经几乎
成形,将要滴落。

  约翰·梅恩斯通(John Mainstone)从1961年开始就管理着昆士兰大学里的这一实
验,但他还没有亲眼见到并捕捉到液滴的坠落——尽管液滴形成需要惊人的7到13年,
但坠落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

  沥青滴落实验开始时,首先要将沥青样品加热,然后倒入一个密封的玻璃漏斗中。
在帕内尔的实验中,沥青需要经过三年的时间进行沉淀和稳定,然后漏斗才解封。

  对于在都柏林进行的这个沥青滴落实验,其最初源头已经不可考。有人认为这是
圣三一学院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沃尔顿(Ernest Walton)教授所设置的
实验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进行科学教育的展示。经过数十年的时间,设置该实验的科
学家已被人们遗忘,实验装置上也积满了灰尘,但漏斗中的沥青依然没有停止流动。

  见证沥青滴落

  直到不久之前,圣三一学院的物理学家们才重新开始关注这一实验。去年4月份,
他们设置了一个摄像头,这样任何人都可以观看并有机会成为第一个见证沥青液滴滴
落的人。

  在当地时间7月11日下午5点左右,物理学家尚恩·伯尔金(Shane Bergin)及其同
事捕捉到了科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滴液滴。“我们都非常兴奋,”伯尔金说,“这
是一个非常棒的论据,因为我的同事们都渴望揭示出沥青的断裂机制,了解它的粘稠
性。”

  通过研究这一液滴形成的过程,圣三一学院的研究团队估计了沥青的粘度:比蜂
蜜粘稠200万倍,比水粘稠200亿倍。液滴的形成速度取决于沥青的具体组成成分,而
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振动等也有一定影响。

  当被问到这一实验的价值所在时,尚恩·伯尔金的同事丹尼斯·韦里(Denis Weai
re)说:“在真正的科学中,好奇心是第一位的,而沥青液滴正好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
”此前科学家还曾认为玻璃也是缓慢流动的流体——部分是因为古老的教堂窗户玻璃
底部更厚——但现在玻璃被认为是固体。

  接下来的液滴

  昆士兰大学的约翰·梅恩斯通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用肉眼来等待见证沥
青液滴的坠落。他向圣三一学院的研究团队表示了祝贺。“这个视频我看了一遍又一
遍,”他说,“对于像我这样耗费了很长时间的沥青液滴观察者来说,这其中有很多
非常吸引人的东西。”现在,昆士兰大学的沥青滴落实验也设置了摄像头,实时记录
液滴形成的过程,这也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众多目光。据预测,下一个沥青液滴很可
能就在今年的某个时刻滴落。
   
            树芽网即将启动微访谈栏目,科普作家王军礼即将接受访谈

    近期,树芽网管理团队科技大树会正式启动【树芽网·微访谈】栏目,经过联系,
微科普网执行总编王军礼先生表示可能会接受访谈,成为树芽网第一个访谈者。

    微访谈是源于新浪微博的一种访谈形式,主要是让网友向被访谈者提问相关问题
的一种网友采访形式。树芽网参照新浪微博,以微访谈的形式透露最新的科普咨询。
在此,微科普执行总编王军礼先生将接受本网的网友访谈,我们对此表示谢意。也希
望大家能够关注我们微访谈栏目,我们将努力做到最好。

No SHUYAK.B0003

◇◇树芽网(s.zhouzan.com)(欢迎大家访问树芽网)(树芽网欢迎您)(www.shuya1.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02:23 , Processed in 0.0721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