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楼主: 中原

聊聊狭义相对论(z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光线吟唱着,马不停蹄,飞奔向前。

此时,不知怎的,外面风云突变,乌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

也好,暗一些,容易观察。感谢上帝。

光一头扎进了莫雷的观察镜头中,二话不说,一片寂静。

或许,此时无声胜有声。

莫雷将实验装置转过了90度。

镜头上,干涉条纹并没有移动!(迈克尔逊和莫雷的观测结果显示移动条纹不可能大于0.01条,跟期望值0.4相比,几乎相当于0)

“条纹没有移动!是不是装置哪里出了问题,老兄!”莫雷喊道。

“我来看一下,我说兄弟,你太兴奋了吧!竟然激动到看不见了……”迈克尔逊凑了过来。

“没理由呀!怎么不动呢?赶快检查一下装置……”迈克尔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你们来看看!动了没有?动了没有?你说……”迈克尔逊将实验仪器旋转了360度。

板上钉钉,没有!

……

一番检查后,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无论怎么着,依旧看不到移动的干涉条纹!

一道闪电,雷声轰隆。

迈克尔逊和莫雷面如土灰。“不可能……不可能……一定可以看到的!一定是我们忽略了什么!一定是我们搞错了什么!……”

“一定是……一定是……噢,一定是地球绕太阳转动时,以太风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才看不到!一定是这样!”迈克尔逊欣喜若狂。

于是,他们决定在一年的不同时间继续重复这个实验,他们相信一定会看到条纹的。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呀!可能,我们刚刚做实验的时候,刚好地球转动,以太风的方向改变了,不是M2的方向,造成两束光的速度没有了差别,时间一样了,那么自然就看不到条纹了。

但是,结果还是令人失望。不管迈克尔逊和莫雷怎么努力,在哪个时间不断观察,怎样更改地点,如何变换角度,干涉条纹就是一动不动!

怪事!怪事!咄咄怪事!实际怎么会跟牛顿的预言不同?!

此事很快在物理学界传开了,掀起了轩然大波。测定了电子电荷量的诺贝尔奖得主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这样说道:“不合道理的、看上去无法解释的实验事实……”(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的科学旅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6)

难道是实验精度出了问题?30太小了,观察不到?没有,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实验确实可以达到这个精度,毋庸置疑。

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沉思中,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开尔文勋爵把这个实验结果跟理论预言矛盾的问题比作了一朵乌云,一朵漂浮在物理学上空的令人忧心忡忡的小乌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开尔文一语成谶,将来,这朵乌云还真的带来了倾盆大雨,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革命。

其实,在迈克尔逊和莫雷之后的日子里不断有人重复了这一实验,但毫无例外地以失望告终。比如说,1924年Miller的实验所看到的移动条纹不超过0.014条,但根据理论的预言应该可以看到1.12条移动条纹!而Illingworth在1927年所做的实验,理论计算表明应该可以看到0.07条移动条纹,但是最终的结果显示条纹的移动不会超过0.0004条!(Skankland,Rev.Mod.Phys.27,167,1955)

回顾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先是牛顿有了假设,假设电磁波的速度仅相对以太而言方是c。之后,得到推论,在某些参照系中,可能会测得电磁波的速度不是c。再后来,我们学习了否定后件推理和肯定后件谬论,知道该怎样去判断牛顿是不是对的。所以,迈克尔逊和莫雷设计了这个实验,并进行了实验。

那么,很明显,实验结果表明这是个否定后件推理,只要一出现这种情况,不必赘言,即可证明牛顿的假设是有问题的。看来牛顿这位建筑师所设计的天梯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来找出问题的根源。好了,跟迈克尔逊和莫雷说再见吧,他们还苦着脸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怀疑我们一直以来的逻辑推理本身,如果我们认为逻辑推理本身有问题的话,那么几乎所有的科学都不成立了,因为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科学就是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的。从亚里士多德到欧几里得,这种演绎推理的力量业已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而牛顿再次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可以仅通过纸上的演绎推算,就可以对奥秘深邃的天体的运行规律了如指掌……如果p,那么就可以推出q,这个“推出”过程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况且,要是这个“推出”,也就是逻辑本身有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福尔摩斯式的推理也就没有意义了。甚至可以说“因为逻辑本身有问题,所以才得不到干涉条纹”这样的解释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本身又用到了逻辑推理!

是的,首先得排除这种可能。


题外之话:殊途同归


在中学的物理课上,如果你没有东张西望、胡思乱想,或者找周公下棋聊天的话,那么你肯定还记得电子在磁场中受到了一个力——洛伦兹力,而且也不会忘记那个与此相关的公式——f=qvB(f是洛伦兹力,q是电子的电荷量,v是电子的速度,而B则是描述磁场性质的物理量)。是的,在磁场中运动的电子会受到一个磁力。伟大的奥斯特还用他那个名垂青史的实验告诉我们,电流周围会激发出磁场。

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下思维体操。假设有两个电子固定在你的面前,对于站在地面上的你来说,它们是静止不动的,你不假思索就会说——它们之间只受到了静电力,我还可以用库仑定律把这个力计算出来呢!

现在换一下场景。假如你来到了公交车上,再来看那对电子。嗯,它们已经在徐徐后退了,也就是,在车上的你看来,它们不再是静止的了。接下来,再运用你的知识来分析这时电子之间的受力情况——很明显,电子A处于电子B的电场中,所以电子A受到了一个电力。再细想一下,电子B在运动着呀,运动的电子可以看作电流,于是根据奥斯特老师的谆谆教诲,又会激发出一个磁场。这样一来,电子A在磁场中运动,就会受到洛伦兹力!总的说来,在车上的你看来,电子A受到了两个力——电力和磁力。

由于电子A和电子B具有相等的地位,也就是说它们两个不分谁高谁低,既然你电子B会产生磁场,我电子A自然也可以。既然你电子A受到了两个力,我电子B自然也一样了。这也是物理学或者说自然界中一种奇妙的对称性,有了它,我们就可以不必像分析A那样再去分析B了,可谓是事半功倍呀!

等等,你发现了什么异常吗?

都是看同一对电子,为什么地面上的你和公交上的你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呢?在地面时,电子之间只是受到静电力而已,怎么换成公交车后,它们就不仅受到电力,而且也有磁力呢?可是,两个电子压根底没有丝毫改变呀!变的只是你的运动状态罢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里涉及的是电磁现象,难道,难道是电磁学理论在不同参考系会各不相同不成?那现行的麦克斯韦理论该是对哪个参考系才成立呢?

实际上,经典物理学的元老同样早已遇到了这个问题。不是吗?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对于麦克斯韦的那个光速c,人们也觉得很奇怪。如果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合成律,人们会得到在不同参考系会得到不同的光速的结论,于是,人们毫不犹豫地认为,麦克斯韦的这个c是相对于某一个参考系才成立的!而这个特殊的参考系正是大名鼎鼎的“以太”!

吃一堑,长一智,推而广之,在面对这个关于电子受力的问题时,人们也顺理成章地认为——这里的电磁学规律肯定是对于“以太”这个绝对参考系才成立的!也就是说,电子静止或是运动应该以“以太”为评价标准,而且f=qvB这个公式中的v是相对于“以太”来说的!

乍一看,这样说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的地球相对于“以太”至少有30公里每秒的速度,这样一来,地面的你对于“以太”来说并不是静止的,因而与你相对静止的电子相对于“以太”来说就是运动的了,也就是说,上面你所说的“它们之间只受到了静电力”就不成立了,相反,它们之间除了受到电力,还会受磁力!于是,上面的矛盾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

高招!高招!确实高招!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还是让实验来说话吧!

迈克尔逊和莫雷希望用光学现象得到“以太漂移”的证据,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遇到了困难。迈克尔逊和莫雷完成实验后不久,又有人站了出来,希望根据上面的讨论,以电磁现象来寻找“以太”的证据。结果又会如何呢?我们就来看看。

1903年,F. T. Trouton和H. R. Noble利用一个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来代替上面的电子A和B(当然,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子对稍稍不同,它们的电性是相反的),并用细磷铜悬丝将电容器悬挂起来(F. T. Trouton and H. R. Noble, Phil. Trans. , 202, 165–181 (1903)在这之前,Trouton自己也做了这个实验,F. T. Trouton, Trans. Royl.Soc.Dub.Soc.,7(1902))。因为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地面看来是静止的电荷也会受到磁力,而这个磁力将会对这对电荷系统产生力偶(所谓力偶呢,指的就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举个例子,以前的水龙头往往都是需要旋转拧开的,当你拧开开关时,开关的把柄就会受到两个大小相等(这个就要看你“拧”的技术含量了,呵呵),方向相反但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也就是力偶。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也来分析一下上面所说的电子系统的力偶),这个力偶将会使得电荷系统——或者说平行板——旋转过一个角度(就像水龙头的把柄旋转一样)。只要精心测量这个转动效应,不就证明我们的“以太”了吗?

然而,不幸的是,结果又让我们大失所望——没有观测到平行板系统的任何偏转!

在随后的时间,又有不少人重复做了这个实验,而且提高了实验精度,但依旧没有观测到平行板的偏转。比如说,1926年,Tomaschek和Chase就在更高的精度上重复了Trouton和Noble的工作,并证实了他们的结果(R.Tomaschek,Ann.de Phys.,78,743(1926);80,509(1926).       C.T. Chase,Phys.Rev.,28,378(1926).其他一些人的工作参见J.W.BulterAm.J.Phys.,36,936 (1968) H. C. Hayden, Rev. Scientific Instruments., 65, 788 (1994))。

Trouton和Noble的实验结果跟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如出一辙,他们都败在了寻找“以太”证据的道路上。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他们从两条道路出发,都企图证明找到“以太”的证据,都“巧合”的是,他们的愿望都落空了,实验毫不留情地否定了他们的想法。难道他们的实验本身都“巧合”地出现了问题吗?按理说,这不大可能吧。或者,这“殊途同归”的背后还隐藏什么更大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不妨继续前进,寻找最终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我们已经否定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失败”的第一种可能——逻辑本身出了问题。我们再来寻找线索,看看能不能得到其他原因。

牛顿假设电磁波只有相对以太的速度才是c,然后我们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时,我们是这样分析的——“以太是绝对静止的,光通过它来传播、速度相对它就是c。而我们脚下的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运转,那么照理说,至少,地球至少都应该相对以太有30公里每秒的运动速度。”还记得吗?

这有什么问题吗?对,以你福尔摩斯的直觉,似乎真有那么一点问题。好,我们来咬文嚼字,仔细分析一下。

我们前面说地球相对以太有30公里每秒的速度,有证据吗?……没有!没有是吧?没有就意味着这种说法不一定是真实的哟!

那就只能算是一种假设了呀!也就是说,在这个前提下,牛顿的假设被我们加工了一下,成了“电磁波只有相对以太的速度才是c,并且地球相对以太有30公里每秒的速度”!要是“地球相对以太有30公里每秒的速度”这个说法是假的话,那么很明显加工后的假设也是假的了!我们也自然便观察不到移动的干涉条纹了。不是吗?

或许这正是实验失败的原因!因为出发点是错的!看来,我们还不能给牛顿的假设判“死刑”,相反,可能是我们的自作主张——将人家的假设加工——出了问题!

既然“地球相对以太有30公里每秒的速度”是假的,那我们就换一下吧。我们的实验结果没有看到移动的干涉条纹,不仅如此,不管我们怎样变换时间、地点和角度,结果还是一样!那是不是意味着地球相对以太是静止的呢?甭管那么多,先试试再说!

或许“地球相对以太是静止的”这个条件太强了,与此类似的相对较弱的条件是——“地球与其周围的以太是相对静止的”。这样的假设也被人们称为“曳引假说”。我们不妨来听一下当时人们的意见——“当物体在以太中运动时,就会把它周围的以太带动。像我们的地球,空气是随着它运动的,而空气中的以太又被空气拖动,所以处于地球表面的以太就会跟随地球运动了!”(似乎很有道理,不过,还是那句老话,等待实验的判决吧!)

好,现在我们加工一下之前的假设,把它改为“电磁波只有相对以太的速度才是c,并且地球相对(部分的)以太是静止的”。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为什么失败了,那是由于在地球表面,以太跟地球相对静止,根本就没有以太风,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条纹移动效应了。这样的话,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就成了一次对牛顿的假设给出肯定性回答的验证了。

不过,先别高兴着,这也只不过是个肯定后件的操作罢了,还不能说牛顿是对的。况且,况且我们刚刚接到了一个“线人”的暗示,“案情”可能就此会发生变化!

走,让我们奔赴现场。

还好,我们刚好赶得及。刚刚开始,我们赶快聚精会神来看一下。

天文学家James Bradley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将要给我们说个有用的线索。

“下雨的天气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古人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墉处处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雨,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了。而且,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或者说一定可以明白这样的事实。雨水垂直地落到地面上,你撑着雨伞,如果你是静止站在地面的话,那么你只需直立着雨伞就可以了。可是,要是你在匆匆赶往学校的话,你就必须将伞倾向前面,以挡住雨水,是吧?这也就是说,由于我们运动,本来垂直下落的雨水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一定的角度了。”

“诸位,再想象这样一种情景——不知怎的,突然吹起了水平方向的风,姑且让风的速度是5米每秒吧!那么,雨水就不再是垂直的了,而是向风的方向倾斜了,是吧?接下来,你跟随风的方向,顺风而走,也以5米每秒的速度赶往学校。呵呵,你该怎样撑伞?”

“也应该是直立的吧?这太容易不过了!如果还想不明白的话,下雨的时候再去试试。”

“我们来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样是在雨中走动,一个要倾斜着伞,而一个却是直立着呢?也许你早已注意到是风在搞怪,一种情况下,撑伞的人相对风是动的,而另一种情况下,他相对风却是不动的。而雨水却是随风而动,或者说雨水与风是相对静止的,原因正是如此!”

“好,类比一下。将恒星的光替代雨水,撑伞的你换成站在30公里每秒运动的地球上的你,风或者说空气改成以太。呵呵,你猜到我要做什么了是吧?再接着刚才的思维,光在以太中传播,相对以太是静止的,这跟雨水和风的关系很像是吧?某一颗恒星发出的光刚好垂直于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就像雨水垂直落到地面上,如果说地球与以太是相对静止的话,地球跟以太都以30公里每秒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很明显,这就像你跟风一起以5米每秒运动一样,光在以太中传播,类比上面有风吹的雨水的结果,你也应该看到光是垂直射到你这里来的(就像雨水还是垂直落到你的雨伞那样)。”

“要是地球相对以太是运动的,那么就像要倾斜雨伞的结果,你会看到光是倾斜着射道你这里来的。”

“但是,你猜我实际上看到了哪一种结果?结果是……光倾斜着过来!我必须得倾斜我的望远镜,才能看到那颗恒星!不信?你来看看……”

果然不虚此行!我们得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按照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现象可以推断,地球相对以太是运动的!看来,我们做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之前的加工没有问题,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否定后件的推理,立即可以否定“地球相对(部分的)以太是静止的”这个附加假设。这可真是“柳暗花明刚一村,山重水复又无路”呀!

天文学家James Bradley所说到的现象其实早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之前就为人发现了,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光行差”,而这个实验就是光行差实验。前面也提到了,当年James Bradley还利用这个现象来测量光速。而光行差实验也证明,如果以太是存在的话,它相对地球应该是运动的。

其实,早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之前的1846年,英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就提出了“曳引假说”,以解释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D.F.J. Arago)的望远镜实验。然而,不幸的是,不出五年光景——到了1851年——就被斐索的流水实验淘汰掉了。

人世间往往就是这样,祸不单行,在光行差实验和斐索的流水实验宣告了我们的“曳引假说”破产后,英国物理学家洛奇(Oliver Joseph Lodge)在1892年完成的转盘实验再次在我们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他的实验结果显示,高速旋转的钢盘并没有带动其附近的以太转动,从而也给“曳引假说”盖上了一块棺木。

看来,线索又中断了!不过,我们应该高兴的是,我们又排除了一种可能——由于地球相对以太是静止的,所以我们观察不到移动的干涉条纹。先别皱着眉头,路还长着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3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放进电子辞典,我绝对不会看如此长贴……虽然是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3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了就不想看了```
还是搞下来看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好象有的人看书快   可有的人爱看电脑屏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本本死跟主义,苏联因为量子论与主义不合,它们在量子论上一直裹足不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关键的不是主义  而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但文章太长了,谁也不会坐在电脑屏幕前看这个
下了后慢慢细看
对于狭义相对论
本人还是了解得很肤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就是所谓的狭义相对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99.999%是题外话
虽然讲得很通俗但太啰嗦了
本来简洁明了的狭义相对论,搞那么复杂
只会让人望而生畏。

如果想了解相对论
推荐看看《大科技》2005第一期
我看了的很好啊
中原能不能转到论坛上啊?

[ 本帖最后由 最终幻想 于 2008-6-29 13:5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最终幻想 于 2008-6-29 13:51 发表
99.999%是题外话
虽然讲得很通俗但太啰嗦了
本来简洁明了的狭义相对论,搞那么复杂
只会让人望而生畏。

如果想了解相对论
推荐看看《大科技》2005第一期
我看了的很好啊
中原能不能转到论坛上啊?

狭义相对论简洁明了?你还真高手...
这个论坛上的许多人都是被05年的那一期吸引过来的,也是05年的第一期开始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2006开始看的
不过我邮购了以前的
相对论的基本道理是简单的
相对论具体的推导很麻烦
我当然不知道了
我买了《相对论引导》的
看不懂
要学微积分的。
不过我刚刚中考。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

[ 本帖最后由 最终幻想 于 2008-6-29 14:3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轨道 的帖子

本题不是主讲相对论的,讲的是物理的发展史~~~

其实狭义相对论公式的推倒高中还是可以考虑看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9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啊
可题目是聊聊狭义相对论啊
这不是“标题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轨道 的帖子

尊重作者呗,转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對論呀!
我喜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是谁说的,物理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尽头是宗教,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倾向,或许牛顿只是在走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该走的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轨道 的帖子

千万不要被这样的话误导。事实上,几世纪以来,是科学带动了整个哲学史的变革。哲学仅仅提供了一种简明的思维方式而已,有基础科学知识的人一般都具备这种思维方式。

“物理学的尽头是什么”,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物理学发展的过程和每一个结论的完成是多么激动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绳与杆的不同

在物理学中,绳与杆都是对物体施力的媒介。但是由于绳不具备压缩性,故只能对外物产生拉力却没有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运动,能量,时间,质量,长度,

欢迎各位物理高手,围绕此主题展开论坛。如有新思路,请登陆www.ddedu.com.cn/gaozhong与我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5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简单

地道的中国式啰嗦,比《时间简史》还清楚、明了。改用一句《纽约时报》赞美《时间简史》的话:“鲜明而刺激,先生无疑具有教师天赋,轻松幽默,擅长以日常生活的隐喻和穿越时空的人物对话来诠释极端复杂的主题。"很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转贴.我是在搜索引擎上面看到拙作被转到这里的.在此对这里一些网友的疑问稍作回答:
到现在为止楼主所转的是文章的第一二章,而按照我的计划,真正要到第四章才会转入狭义相对论的正题,第三章将会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之所以这样构思,是因为我觉得历史对了解一个理论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狭义相对论,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神化得太深了,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它的历史中去,看看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个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功绩吗?它是不是突然间就从历史中蹦了出来呢?……所有这些问题,非从历史来看不可回答.当你综观相对论的发展历史,就会得到相当相当多的启示.也将会加深对相对论的了解.所以,虽然说是"题外话",但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希望诸位可以明白.
这篇文章在去年夏天发表于百度相对论吧,今年在一些网友的建议和支持下,对其进行修改.诸位现在看到的就是修改后的版本,而修改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
感谢各位对我的支持!
如果诸位有什么建议和感受的话,欢迎给我留言,或者给发电子邮件sciencesky@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狭义相对论

我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中学过它,当然是很粗浅地学到。
我们的物理老师直截了当,"知道这个干什么?累脑子,又没人信。"当时我就产生疑问,这里希望“[wiki]逐鹿中原[/wiki]”兄弟另发一贴为我解答。
狭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如何检验?就算它是正确的,对我们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
对卫星发射,宇宙飞船升空,航天飞机探索……又会有什么意义?难道真有一天它会进入中学物理教材成为代替牛顿理论的新知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学的尽头

鄙人愿谈谈物理学的尽头。
    早在1907年,经典力学大厦建成。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虽比不上勾股定理发现后杀牛祭祖,但也令整个物理学界欢欣鼓舞。当时久负盛名,诺贝尔奖得主?说:"物理学已到尽头,以后就是对“大厦”的小修小补了“.然而,不久,一些利用经典物理学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黑体辐射,光的衍射,水星轨道旋移,微观粒子不确定性……出现了。
    物理学界震惊了!
    有人提出新理论,更有甚者造谣”世界末日论“并大肆抨击经典物理学。又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锷等大科学家出现了……
    爱因斯坦穷尽晚年探索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构想却始终未遂,成为举世大憾!有人说为时过早,理论还不够完善;还有人说两者本是对立,永远不会相容。
    物理学界再次笼罩在阴云中。
    这是霍金,威顿等人崭露头角.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这就是物理学的简史,从目前来看,至少还得等待几个世纪彩绘走向“尽头”的……
    一旦走向尽头,势必一切未解之迷就会揭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狭义相对论同盟

愿与Wangzhe讨论的请登陆:www.bjedu.com.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9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好长的帖啊 花了好久才弄下来 得仔细研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百度物理吧见过,挺有意思的,虽然怪啰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3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没有下文了呢?LZ怎么不转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太阳 的帖子

相对论是一个深奥的东西    但它又很吸引人   很神奇  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 琼ICP备05005796号 )

GMT+8.8, 2024-10-23 13:31 , Processed in 0.07374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