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5044|回复: 30

昆虫纲的多样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梦 于 2009-6-2 20:54 编辑

原尾目Protura (螈)
   本目俗称螈。这个螈字的构造很妙,它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表示这是最原始的昆虫。微小无翅昆虫,体长0.5-2毫米,细长,白色或无色。没有触角、复眼和单眼,有1对假单眼,是触角退化的遗迹。口器内藏在头内,适于刺吸。前足特别长,它常高高举在头部的前面,能代替触角的作用。腹部12节,没有尾须,第1-3节有腹足的遗迹。

    分布很广,截止1995年世界已知69属649种,我国有9科34属164种。原尾目生活在潮湿的草土内、树皮及砖石下。刚孵化的若虫腹部只有8节,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另外三个体节和一个明显的尾节。这种现象称为增节变态,是其它昆虫没有的。

    有些学者将本目提升为原尾纲,放在六足总纲(Hexapoda)中,也就是将原来的昆虫纲提升为总纲,原尾目和弹尾目都提升为纲,有时双尾目也提升为纲,其余部分就叫狭义的昆虫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举足原尾目,触角却独无;腹部十二节,前三有腹足。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

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
    俗称跳虫,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弹跳器,故名弹尾目。它的第1腹节有吸盘状的腹管,第4腹节有1个分叉的跳器,平时跳器被吸管吸住,需要时吸盘状腹管一松,通过跳器一弹,即可跳跃。

    小型,体长一般仅1-3毫米。每侧单眼8个,但有些种类无单眼。触角4节;足无跗节。凡腹部由6节组成的,叫节腹亚目(一般跳虫);如果腹部6节愈合成一个球形时,就叫愈腹亚目(圆跳虫)。



    世界上已知约6000种,我国有193种。跳虫的分布遍及全球,生活在土壤中、杂草间、腐殖质内、树皮下以及蚂蚁和白蚁的巢穴中。跳虫的集居密度十分惊人,据报道,曾有人在1英亩草地的表面至地下9英寸深的范围内发现两亿三千万个跳虫。

    本目有人提升为弹尾纲。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触角念珠状,内藏的咀嚼式口器;没有复眼和单眼色。体长2-20毫米,我国西藏有一种铗尾虫,体长竟达49毫米,为世界所罕见。体白色或黄色。前胸小,中、后胸相似。跗节1节,有2-3爪。腹部11节,前7节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尾须发达,其中尾须线状的种类叫双尾虫;尾须骨化成钳状的种类叫铗尾虫(仿陈瑞瑾图)。本目有时被提升为双尾纲。

    世界上已知约600种,我国已记载近40种。本目昆虫生活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或在潮湿的地方、石头下、朽木下、枯树皮下或落叶下。怕见光,取食腐殖质、菌类或微小的动物。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无眼双尾目,触角如念珠;尾须或尾铗,一七泡刺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蜉蝣)

蜉蝣目Ephemeroptera (蜉蝣)
    有翅亚纲Pterygota有翅或翅退化。腹部无腹足。除蜉蝣目为原变态外,其余为不全变态或完全变态。

    [经济意义]蜉蝣的成虫体态轻盈,体色雅致,常在溪流、湖滩附近活动。成虫寿命很短,所以就有了成语“朝生暮死”来形容其寿命的短暂。稚虫一般生活在淡水中,为鱼及多种动物的优良饲料。根据稚虫对水域的适应与要求,可用于监测水域类型与污染程度。稚虫优雅的体形和有趣的水中活动还可为人增添乐趣。

     [识别要点]体长3-27毫米。身体细长,非常柔软。头部灵活,复眼大,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退化。翅膜质,有较密的网状脉,休息时竖立在背面;前翅大,三角形;后翅小或无。尾须细长多节,有些种类有中尾丝。成虫有趋光性,常见于灯下。原变态,也就是在成虫期还要脱一次皮,脱皮前的成虫叫亚成虫。

    [种类与分布]世界已知2250多种,我国目前记载约250种。蜉蝣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受温度、底质、水质和流水速度等的影响很大。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朝生暮死蜉蝣目,触角如毛口若无;多节尾须两、三根,翅膀二、四背上竖。

    [生物学习性]蜉蝣羽化为成虫后,还要脱经过雄、雌交配,便把卵产在水中,每粒卵上都盘绕着向外伸展的纤毛状物质,以便将卵缠在水草或水底的砂石上。一只雌蜉蝣可产卵几百到上千粒。卵在水中靠自然温度经过半月左右的胚胎发育阶段,孵化出稚虫(不完全变态的水生昆虫的幼期称为稚虫)。刚出生的稚虫还没长出在水中进行呼吸的气管鳃,这段时间只能靠皮肤吸取水中的氧气生活。稚虫蜕过一次皮,长到二龄时,身体的两边便生出鱼鳞状的气管鳃,开始进行正常的取食游泳活动。一只蜉蝣稚虫,能在水中生活1年,更换20多次“外衣”。

    蜉蝣白天不活动,隐藏在杂草丛中及河边的树叶背后,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发亮的翅总是合拢起来竖立在背上。傍晚时成群结队在水边飞舞,进行交配产卵,因而夜晚水中的鱼儿常跃出水面,捕食接近水面飞舞的蜉蝣。雄虫交配完后,很快就结束了生命;雌虫产完卵完成了传代任务后,亦随即死于水面,成为鱼类和青蛙的饵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蜚蠊目Blattodea (蜚蠊,蟑螂)

蜚蠊目Blattodea (蜚蠊,蟑螂)
    [经济意义] 俗称蟑螂。有些种类生活在室内,善跑,取食并污染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具,且留下讨厌的气味,传播疾病和寄生虫,是全球性的卫生害虫。有些种类是中药材,可用于治病救人。野外生活的种类有少数危害农作物。

    [识别要点] 体长2-100毫米,身体扁平,卵圆形。头隐藏在宽大、盾状的前胸背板下,而且向后倾斜。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肾形。足多刺毛,跗节5节。翅长或短,前翅革质,后翅膜质,翅脉多分支。腹部10节。尾须多节。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蜚蠊一般生活在石块、树皮、枯枝落叶、垃圾堆下,或朽木与各种洞穴内,尤以生活在居室内的种类为人们所熟悉。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惧光喜暗蜚蠊目,盾形前胸盖头部;体扁椭圆触角长,扁宽基节多刺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6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非浅,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

本帖最后由 天梦 于 2009-6-6 16:59 编辑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
    [经济意义] 螳螂形态特异,头部宽阔如马首,前足形似弯月刀,静时好象在祈祷,动时迅猛如虎跑。为了不引起猎物的注意,螳螂有独特的拟态,宽者似绿叶红花,细者长如竹叶。因此,螳螂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成虫与若虫均为捕食性,以其它昆虫及小动物为食,是著名的天敌昆虫。螳螂产的卵有卵鞘包围,卵鞘称螵蛸,可入中药,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昆虫。

    [识别要点] 体长10-140毫米。头大,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形状各异,多为丝状,少数为念珠状或其它形状。前胸长,前足捕捉式。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休息时平放在背上。尾须1对。雄性第9腹板上有1对刺突。渐变态。卵鞘附于树枝或墙壁上。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220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大部分地区。我国已记载8科19亚科47属112种。常见的有中华螳螂等。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蜷腿祈祷螳螂目,挥臂当车猛如虎;头似三角复眼大,前胸延长捕捉足。

    [生物学习性]螳螂习性凶猛,好斗,即使是同类也常互相残杀。不仅大吃小,而且雌吃雄,都属于正常现象,故有人称雄螳螂为“痴情丈夫”。螳螂在交配时,雌螳螂有时回过头来,先啃食雄螳螂头部,然后一口口将全身吃个精光,而雄螳螂竞不作任何抵抗,任其为所欲为。说来很似残忍,实则是雌螳螂在交配后,急需补充大量营养,来满足大腹中卵粒的成型,以及制作将来产卵时用来包缠卵粒的大量胶状物质。雄螳螂是为子女献身的。

    一只雌螳螂一般可产下两三个卵块,一个卵块中有卵几十至上百粒不等。由于卵粒外有一层较坚硬的卵鞘保护着,所以才能安全池渡过冬天,待到来年天气转暖时,新的一代便出世了。

    小螳螂出世时能把卵内的膜衣带出鞘外,然后才破衣孵出,并牵丝下垂。先孵出的便顺丝而上;离开卵鞘,自谋生路。这样可避免天生有食肉习性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残杀。这样巧妙的安排,也是生物智慧的本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直翅目Orthoptera

直翅目Orthoptera
(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蚤蝼)
    [经济意义] 直翅目包括我们常见的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蚤蝼等。除少数为捕食性种类外,绝大多数为植食性,其中不少是农、林、园艺等的重要害虫,特别著名的要数蝗灾了。大多数能够发音,有些鸣声悦耳动听,是有名的鸣虫;有的生性好斗,是引人入胜的玩虫;还有的形态奇秀或模仿拟态,令人赏心悦目。因此,它们又是重要的观赏娱乐资源昆虫。

    [识别特征] 体长2.5-90毫米。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大,后足跳跃式。翅长短不一,有时无翅。前翅为覆翅,皮革质,有亚缘脉。雌虫有发达的产卵器。尾须短,分节不明显。常有发达的发音器和听器。渐变态。

    [种类与分布] 全世界已知20000种以上,全球广泛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种类较多,而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种类和个体数都较少。陆栖性较多,穴居性较少,水边生活的则更少。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后足善跳直翅目,前胸发达前翅覆;雄鸣雌具产卵器,蝗虫、螽斯、蟋蟀谱。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直翅目通常分为2-3个亚目。现按3个亚目介绍如下。

①螽斯亚目Tettigoniodea 触角丝状,超过30节。触角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身体的长度。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长。

A、螽斯科Tettigoniidae

    跗节4-4-4(3对足的跗节都是4节)。产卵器剑状或镰刀状,尾须短而硬。

B、蟋蟀科Gryllidae

跗节3-3-3。产卵器针状或矛状,尾须长而软。

②蝗亚目Acridodea (Locustodea)

    触角比身体短,30节以下,一般为丝状。听器位于第1腹节两侧。产卵器短,瓣状。

A、蝗科Acridiidae (Locustidae)

    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触角长于前足腿节的长度。跗节3-3-3。



B、蚱科(菱蝗科)Tetrigidae

    体小,呈菱形,所以又叫菱蝗。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整个腹部。前翅小,鳞片状。无听器。跗节2-2-3。

C、蜢科(短角蝗科)Eumastacidae

    触角短于前足腿节,在触角的近端部有一个小突起。无听器。

③蝼蛄亚目Gryllotalpode

    无听器,前足开掘式,产卵器不外露。

    蝼蛄科Gryllotalpidae

    触角30节以上,丝状。尾须不分节,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蛩蠊目Gryllobattodea (蛩蠊)

蛩蠊目Gryllobattodea (蛩蠊)
    这类昆虫的形态既似蟋蟀又象蜚蠊,故名蛩蠊目。体长13-30毫米。无翅;触角丝状,复眼小,无单眼。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雄虫腹部末端有刺突。已知种类都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石块、朽木及土壤中。为肉食性昆虫,属稀有种类。

    本目现存种类仅知1科4属29种和亚种。其分布区狭窄,目前仅限于北美落基山脉以西以及亚洲东北部、西伯利亚南部等高纬度地带。我国仅知1种,1986年首先发现于东北长白上,命名为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 Wang(仿陈瑞瑾图), 1988年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体扁无翅蛩蠊目,雄跗有片腹末刺;上颚发达前胸大,个体稀少活化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纺足目Embioptera (足丝蚁)

纺足目Embioptera (足丝蚁)
    本目因前足跗节能分泌丝织网或结巢而得名。植食性,对植物很少有明显危害,其形态、生理和生态富有探索和研究价值,又易于在实验室内培养。

    体长4-6毫米。细长而扁平,柔软,腹部与胸部几乎等长,褐色、黄褐色或具有金属光泽。翅烟灰色。口器咀嚼式,复眼较小。触角丝状或念珠状。雌虫无翅。前足第1跗节扩大,能泌丝结网。

世界已知3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到温带地区。我国仅记载了6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足丝蚁乃纺足目,前足纺丝在基跗;胸长尾短分二节,雄有四翅雌则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缺翅目Zoraptera (缺翅虫)

缺翅目Zoraptera (缺翅虫)
    本目为一类原始的稀有昆虫,具有集群的生活习性。缺翅目是昆虫纲中最小的一个目,也是了解最少的一个目。该目1913年首先建立,由于最初发现的种类都是无翅型,故命名为缺翅目,后来才发现有翅型。

    体长很少超过3-4毫米。有翅型翅展约7毫米。体扁平,褐色或暗黑色。头大,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常无翅,有翅型的翅狭长。膜质,翅脉简单。腹部10节,尾须短而不分节。雌虫无产卵器。

    世界已知1科1属27种,多数分布在近赤道两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多生活在常绿阔叶林内,在倒木、折木的树皮下。通常幼虫和成虫集聚在一起,惊动后四处奔跑逃逸,十分活泼有趣。我国1973、1974年才在西藏发现2种缺翅虫,分别命名为中华缺翅虫(仿陈瑞瑾图)和墨脱缺翅虫。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触角九节缺翅目,一节尾须二节跗;无翅有翅常脱落,隐居高温高湿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革翅目 Dermaptera (蠼螋)

革翅目 Dermaptera (蠼螋)
    本目昆虫与人类关系不很密切,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尾铗是防御的有力武器,受惊吓时,常反举腹部,张开双铗,以示威吓状,而遇劲敌则往往装死不动。雌虫有护卵育幼的特殊习性。

    [识别要点] 体长4-35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仿于延芬图)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近2000种,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由温带向寒带种类数递减,但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们的踪迹。我国目前已记载211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脉似骨;尾须坚硬呈铗状,蠼螋护卵似鸡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啮虫目Psocoptera (书虱)

啮虫目Psocoptera (书虱)
    本目通常称书虱,因为一些种类常生活在书丛中,也有一些生活在谷物中,更常见到的是在植物间、树皮下、地衣及旧木上。

    [识别要点]体长1-10毫米。柔弱,有长翅、短翅、小翅或无翅型种类。无翅的种类较少。头大,后唇基十分发达,呈球形凸出。口器咀嚼式。前翅大,多有斑纹和翅痣,休息时翅常呈屋脊状或平置于体背。腹部10节,无尾须。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466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区,尤以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林区为多。我国已记载585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书虱树虱啮虫目,唇基突出尾须无;前翅具痣脉如波,翅形多变少数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羽虱)

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羽虱)
    俗称羽虱。体型微小,体壁坚韧,无翅,善于爬行。常寄生在鸟类,少数寄生在哺乳动物的体外,食毛屑、鳞屑及皮肤分泌物,引起寄主瘙痒,烦燥不安,有碍家禽生长,并传播禽类疾病。也有少数种类吸取寄主的血液。世界已知4500多种,我国有931种。

    [识别要点] 体长0.5-10毫米,一般不超过5毫米。长形或宽圆形,背腹扁平,白、淡黄或褐色。头近似三角形,复眼退化,无单眼。触角短,口器咀嚼式。前胸独立,中、后胸独立或相互愈合。足攀缘式。无尾须。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下口咀嚼食毛目,触角短小节三五;前胸单独全无翅,鸟虱寄生禽兽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虱目Anoplura (虱子)

虱目Anoplura (虱子)
    俗称虱子,都是吸血的种类。成虫和若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寄主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动物,少数为海栖哺乳类,人类也常被寄生。虱子不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痒不安,并能传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

    [识别要点] 体长0.5-6.5毫米,细长或横宽,背腹扁平,仅腹部分节明显。头小,复眼退化或无,单眼消失。口器刺吸式,不用时常缩入头内。胸部3节愈合,足粗短,跗节1节,有1个弯爪。无尾须。本目与食毛目的区别就在于口器刺吸式,胸部3节愈合。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500种,全球分布,但非洲与古北区的种类最多。我国已记载65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口刺吸为虱目,跗爪各一攀缘足;胸部愈合全无翅,虱虮吸血害哺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缨翅目Thysanoptera (蓟马)

缨翅目Thysanoptera (蓟马)
    [经济意义] 因本目昆虫有许多种类常栖息在大蓟、小蓟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蓟马。个体小,行动敏捷,能飞善跳,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花蜜,或以植物的嫩梢、叶片及果实为生,成为农作物、花卉及林果的一害。在蓟马中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林木的树皮与枯枝落叶下,或草丛根际间,取食菌类的孢子、菌丝体或腐殖质。此外,还有少数捕食蚜虫、粉虱、蚧壳虫、螨类等,成为害虫的天敌。

    [识别要点] 体长一般为0.5-7毫米,也有少数种类体长可达8-10毫米。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为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有翅种类单眼2-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口器锉吸式,上颚口针多不对称。翅狭长,边缘有很多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足跗节端部有可伸缩的端泡。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60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记载336种。

①管尾亚目Tubulifera:主要特征是腹部末端(第10腹节)呈圆管状,称“尾管”。雌虫无产卵器。有翅或无翅,有翅型前后翅相似,翅脉消失,翅面无微毛。

②锯尾亚目Terebrantia:雌虫有锯状产卵器,腹部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末端阔而圆。通常有翅,前翅大,翅脉发达,至少前缘脉和1条纵脉伸到翅顶。翅面有微毛。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钻花蓟马缨翅目,体小细长常翘腹;短角聚眼口器歪,缨毛围翅具泡足。

评分

参与人数 1 +6 收起 理由
玄勾玉 + 6 谢谢提供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找到了一位昆虫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尾目的简称应该是“蚖”吧!

这个“螈”通常是指两栖动物,有尾目的统称!另外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的昆虫也应该介绍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翅目Homoptera

同翅目Homoptera
(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蚧壳虫)
    [经济意义] 同翅目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翅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其中许多种类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些种类可以分泌蜡、胶,或形成虫瘿,产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蝉的鸣声悦耳动听,蜡蝉、角蝉的形态特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昆虫。

    [识别要点] 体小到大型。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触角短,刚毛状、线状或念珠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后翅退化呈平衡棍。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45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知3000多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同质同翅目,喙出头下近前足,叶蝉飞虱蚜和蚧,常害农林与果蔬。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即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和胸喙亚目 Sternorhyncha(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我国目前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现介绍如下。

①蝉亚目Cicadomorpha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以前;触角刚毛状;前翅有明显的爪片;跗节3节。活泼善跳,飞翔能力强,许多雄虫能发音。。

A、蜡蝉科Fulgoridae

    触角在复眼下,基部两节球形。额常向前延伸。后翅臀区有网状脉。本科世界已知700多种,中国已记载20多种,常见的有斑衣蜡蝉、龙眼鸡等。

B、蝉科Cicadidae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类,有些种类体长超过50毫米。触角短,自头前方伸出。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若虫的脱皮称“蝉蜕”,若虫被真菌寄生形成“蝉花”,均可入中药。本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有仅200种,常见的蚱蝉等。

C、角蝉科Membracidae

    体长2-20毫米,形态奇异,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数色泽艳丽。单眼2个,位于复眼间。前胸背板非常发达,向后方延伸至腹部上方,常有各种形状的突起。世界已知约3000种,中国有近300种。

D、叶蝉科Cicadellidae 或Jassidae



    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已知近20000种,我国已记载约1000种。该科昆虫不仅危害农作物,而且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常见的有大青叶蝉等。

E、沫蝉科Cercopidae



    体长很少超过13毫米。后足胫节有1-2个侧刺,有2横列端刺。后足基节短而呈锥状。若虫一般隐藏在自身分泌的一团泡沫中,既可防止干燥,又可避敌,故有吹泡虫或泡沫虫之称。一团泡沫中有1到多个若虫,最后一次脱皮后,沫蝉即离开泡沫活泼地四处活动,成虫不形成泡沫。

F、飞虱科Delphacidae

    体长2-9毫米,多呈灰白色或褐色。前胸常呈衣领状,中胸三角形。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动的距(距与刺的区别就在于距的基部与体壁连接处可活动)。后足胫节端部有1个大距是本科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世界已知15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载100多种。本科有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等。

(2)木虱亚目Psyllomorpha



    小型,活泼善跳。触角10节,丝状,末端分叉,着生在复眼的前方。单眼3个;喙3节,自前足基节间生出。跗节2节,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若虫多有蜡腺,能分泌蜡质保护物,有的形成虫瘿,有的产生蜜露,常有蚂蚁伴随。成虫若虫刺吸植物的汁液,是农林害虫,有些还传播植物病毒病。本亚目仅包含1科,即木虱科,国内常见的有中国梨木虱、柑橘木虱等。

 

(3)蚜亚目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间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3-6节,有原生和次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器。跗节2节,第1节很短。腹部常有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如有翅,则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

     蚜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蚜虫刺吸植物汁液,引起植物发育不良,排泄蜜露,引起霉菌滋生,并能传播植物病毒病,是最重要的农林害虫类群之一。倍蚜的虫瘿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和药用原料。世界已知4000多种,归为2总科13科。现介绍几个常见的科。

A、蚜科Aphididae

    腹管明显,触角上的感觉器为圆形,很少有椭圆形。

B、绵蚜科Pemphigidae

    腹管不明显或退化为盘状。触角上的感觉器为环状或断续的条状。五倍子蚜就属于本科,我国已知14种能形成五倍子的倍蚜。

C、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无腹管。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只有一个感觉圈,有翅蚜触角3节,前翅两条Cu脉共柄,休息时翅平放于背上。常见的有葡萄根瘤蚜等。

D、球蚜科Adelgidae

    无腹管。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有2个感觉圈,有翅蚜触角5节,前翅两条Cu脉分离,休息时翅呈屋脊状。常见的有红松球蚜等。

(4)粉虱亚目Aleyrodomorpha

    触角7节,第2节膨大。跗节2节,等大。两性均有翅,翅上有白色蜡粉。若虫、成虫腹部末端背面有 管状孔。刺吸植物汁液,是柑橘等木本植物及温室中栽培植物的主要害虫,常见的有黑刺粉虱、温室粉虱等。

(5)蚧亚目Coccomorpha

    一般称为蚧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形。雄虫有1对膜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跗节1节。雌虫无翅,跗节1-2节,3个体段常愈合,头胸分界不清,有的连腹部也分节不清。常被有蜡质、胶质的分泌物,或有特殊的蚧壳保护。多寄生于木本植物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园艺和林木害虫。有的蚧壳虫分泌蜡、胶、色素,成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和药用资源昆虫。世界已知5000多种,每年还有新种发现。


A、绵蚧科Monophlebidae

    多数大型。雄有复眼,触角10节,翅黑色或烟煤色。雌虫触角11节,胸、腹部分节明显。腹部背面有气门,无肛环及刺毛。口器和足发达。蜡丝特别发达。若虫触角6节,末端稍膨大。重要的害虫有吹绵蚧、草履蚧等。

B、旌蚧科Ortheziidae

    主要特征是肛门上有1个骨化的肛环,上有6根毛。雄性有复眼和单眼,触角9节,末节端部有1个刺状的瘤。雌虫触角4-9节,腹部背面有气门。常见的有荨麻旌蚧等。

C、胶蚧科Lacciferidae


    雌虫体包被在胶壳内,壳上有3个小孔;虫体略呈卵形,头很小,触角退化,瘤状;胸部占虫体的绝大部分;足退化;腹部末端有肛环及刺毛10根。雄虫触角10节,腹部末端有2根长蜡丝。胶蚧分泌的紫胶是国防和民用工业重要的防潮涂料、光洁涂料和粘合剂,紫胶蜡是硬型天然蜡,有广泛用途。我国报道的胶蚧科昆虫有10种。

D、粉蚧科Pseudococcidae

    雌虫通常卵圆形,少数长形或圆形。体壁通常软,分节明显。腹部末端有肛叶、肛环及肛环刺毛4-8根(通常6根),足发达,无腹气门。自由生活,身体表面有蜡粉。雄虫通常有翅,单眼4-6个;腹部末端有1对长蜡丝。常见的有橘臀纹粉蚧、橘小粉蚧等。

E、蜡蚧科(蚧科)Coccodae

    雌虫体分节不明显;触角6-8节;足短小;腹部末端有臀裂,肛门有肛环及肛环刺毛,肛门上有1对三角形的肛板。雄虫触角10节,单眼4-10个,一般6个,腹部末端有2长蜡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生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多数种类是农林、园艺害虫。我国常见的有红蜡蚧、龟蜡蚧等。白蜡虫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产蜡资源昆虫,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寄主植物是白蜡树和女贞等。

F、盾蚧科Diaspididae

    雌虫被若虫的两次脱皮及分泌物所形成的盾状蚧壳所遮盖;头与前胸愈合;腹部末端数节(5-8节)常愈合成一整块骨板,称为臀板。雄虫蚧壳由第1次脱皮及分泌物组成;触角丝状,10节;大多有翅;腹部末端无蜡丝。世界已知2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植物范围广,是果树、林木、观赏植物上常见的害虫,特别是柑橘上盾蚧科害虫种类最多。常见的有矢尖盾蚧、梨枝圆盾蚧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半翅目Hemiptera (蝽象,蝽)

半翅目Hemiptera (蝽象,蝽)
    [经济意义]大部分种类成虫前翅的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为半鞘翅。常有臭腺,有些能发出使人恶心的气味。若虫的体形及习性与成虫相似,吸食植物汁液或捕食小动物,一些食农林害虫或益虫,少数吸食血液,传播疾病。

    [识别要点] 体长1.5-160毫米,体壁坚硬,较扁平,常为圆形或细长,体绿、褐或具明显的警戒色斑纹。触角常为丝状,3-5节,露出或隐藏在复眼下的沟内。口器刺吸式,喙一般4节,着生点在头的前端。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外露。臭腺孔位于胸部腹面。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38000多种,是昆虫纲中的大类之一。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都有分布。中国已记录的种类有3100多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基革端膜半翅目,前胸发达盾片露;刺吸口器分节喙,水陆取食动植物。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 本目有时与同翅目合称半翅目(广义),本目则称异翅亚目。本目通常分为隐角亚目Cryptocerata 和显角亚目Gymnocerata 两类,因前者多为水生昆虫,后者多为陆生昆虫,所以又被分别叫做水栖组Hydrocorisae 和陆栖组Geocorisae。目前有人将半翅目分为7个亚目,因比较烦琐,这里就不介绍了,仍按通常的两个亚目系统介绍如下。

(1)隐角亚目Cryptocerata

    触角比头部短,隐藏在复眼下的沟中;多为水生种类。

A、负子蝽科(田鳖科)Belostomatidae

    体长9-110毫米。前足捕捉式,腹部末端的呼吸管短而扁,能缩入。触角4节,前3节一侧具有叶状突起。成虫臭腺发达。

    世界已知143种,广泛分布。我国有3属7种,大型的桂花蝉Lethocerus indica Lep. & Serv. 可食用。多生活在静水中,常附着在水草上静伺猎物,捕食凶猛。趋光性强。雌虫产卵于雄虫背上,后者常游到水面或用足划水使卵得到充足的氧气,以利孵化。

B、蝎蝽科Nepidae

    体长15-45毫米。头部扁平。触角第2节或2、3两节有指状突起。前足捕捉式,中、后足细长,适合步行。各足跗节均为1节。

    世界广泛分布,已知231种。我国有5属16种。生活在静水中,不善游泳,足在水中运动也采取爬行的方式,取食各种小动物。

C、仰蝽科Notonectidae

    体长5-15毫米。常较狭长,身体向后逐渐狭尖,呈优美的流线型。白色、灰白色或具蓝色斑。终生以背面向下,腹面向上的姿势在水中生活。整个身体背面纵向隆起,呈船底状。腹部腹面下凹,有一纵中脊。后足很发达,压扁成桨状游泳足,休息时伸向前方。捕食性。

    世界已知340种,我国有21种。

D、划蝽科Corixidae

    体长2.5-15毫米,体多狭长,成两侧平行的流线型。在较淡的底色上具有典型的斑马式的黑色横走斑纹,很易识别。头部后缘多少覆盖在前胸背板上。前足一般粗短,跗节1节,特化加粗为匙形;后足游泳式。

    世界已知550多种,我国有51种。生活在各式静水和缓慢流动的水体中,从小水塘到大湖泊都有分布,一些种类在高盐湖泊中也能生存。基本上以藻类为食。多数种类能发音,有很强的趋光性。

(2)显角亚目Gymnocerata

    触角至少等于头部的长度,4-5节,显露。臭腺发达。植食性。多为陆生种类。

A、土蝽科Cydnidae

    小型至中大型。褐、黑褐或黑色,个别种类有白色或蓝白色花斑。触角多为5节,少数4节,较短粗。小盾片长约为前翅之半或更长,部分种类小盾片较长而端部宽圆。前足胫节扁平,两侧具强刺,适合开掘。中、后足顶端具刷状毛。

    世界已知约600种,广泛分布,我国有50多种。栖息于地表和地被物下,或在植物的根际间、土缝中生活,吸食植物的根部或茎的基部。土蝽能排出强烈的臭气,许多种类有趋光性,有些种类的成虫有护卵的习性,若虫有群集的习性。

B、蝽科Pentatomidae

    小型至大型,多为椭圆形,背面一般较平,体色多样。触角5节,极少数4节。有单眼,前胸背板常为六角形。小盾片发达,三角形或舌状。喙4节。后足胫节无强刺或有小刺。臭腺发达。

    蝽科是半翅目中最常见的大科之一,由于体现较大且多营暴露生活,因而为人所熟知。世界已知4100种,我国有360种。生活在植物上,大多为植食性。喜吸食果实或种子,也吸食植物汁液,许多种类是农林害虫。常见的有谷蝽、稻绿蝽等。

C、盾蝽科Scutelleridae

    小型至中大型。背面强烈圆隆,腹面平坦,卵圆形。许多种类有鲜艳的色彩和花斑。头多短宽。触角4或5节。小盾片极大,U形,能盖住整个腹部和前翅的绝大部分。前翅与体等长,膜片不能折回。臭腺发达。

    世界已知450种,广泛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我国已知约40种。生活在植物上,较大型的种类多栖息在树木上。植食性,常偏喜吸食果实,可造成各种危害。常见的有丽盾蝽、油茶宽盾蝽等。

 

D、龟蝽科(圆蝽科)Plataspiddae

    小型至中小型。体短宽,后缘多少平截。梯形或倒卵形,腹面平而背面圆隆,略呈龟状或豆粒状。黑色有光泽,常具黄色斑纹。与盾蝽科相似,但体小而圆,前翅较体长,膜片能折回。前胸背板侧缘前部成叶状向两侧扩展。

    世界已知500多种,分布在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种类丰富。我国有90多种。多栖息在植物枝条上,少数栖息于树皮缝隙中。常成小群聚集,可发出强烈的臭气。以豆科植物为寄主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圆龟蝽、豆龟蝽等。

E、缘蝽科Coreidae

    中到大型。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体呈黄、褐、黑褐或鲜绿色,个别种类有鲜艳的花斑。常分泌强烈的臭味。触角4节,喙4节,有单眼,翅的膜片上有8-9条脉。

    世界已知约180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带为多。我国有近200种。全部为植食性,吸食寄主的汁液,尤喜吸食花果。许多种类对作为造成危害。常见的有稻棘缘蝽等。

F、长蝽科Lygaeidae

    微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晦暗,但少数类群鲜艳红色有大黑斑。与缘蝽科相似,但前翅膜片上有4-5条脉。

    世界已知约4000种,广泛分布。我国有约320种。生活于地表和地被物间以及植物上,后者包括叶鞘内、蒴果中、针叶树球果的果鳞下等。有相当一部分种类嗜食果实和种子,吸食植物汁液的种类也不少。若虫拟态蚂蚁的种类挺多。重要的害虫有高粱长蝽Dimorphopterus japonicus Hidaka等。

G、红蝽科Pyrrhocoridae

    中到大型。椭圆形,多为鲜红色而有黑斑。触角4节,喙4节,无单眼。

    世界已知约300种,广泛分布,主要在暖热地带。我国有36种。植食性,取食果实和种子。常见的有棉红蝽等。

H、盲蝽科Miridae

    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大多数无单眼,身体相对柔弱,足常易断落。前翅常折叠,膜片上只有1大1小两个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

    本科为半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世界已知约100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560多种,实际种数估计可达千种。多生活在植物上,行动活泼,善飞翔,喜食植物的花果。部分类群捕食蚜虫、螨类等小动物及虫卵。一些种类还可兼食植物与动物两种食料。常见的有丽绿盲蝽等。

I、网蝽科Tingididae

    小到中型。体多扁平,有相对宽平的前翅,体色缺乏鲜艳的色彩。前胸背板及前翅遍布网格状棱起所组成的花纹,极易识别。

    世界已知2000种以上,世界性分布。我国有170多种。生活在植物上,多栖息于叶片反面,若虫尤其如此。也有的种类生活在树皮缝隙、地被物间及苔藓层下。全部植食性,少数能形成虫瘿。常见的有亮冠网蝽等。

J、猎蝽科Reduviidae

    小型至大型,体长最大可达40毫米。体形极其多样。多数种类体壁坚硬,黄、褐或黑色,不少种类有鲜红的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触角4节,喙3节,喙不伸达中足基部。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

    世界已知约680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带尤其多样。我国已知约400种。几乎全部为捕食性,捕捉昆虫、蜘蛛和多足类动物,不同种类对猎物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喜。

K、花蝽科Anthocoridae

    小型,椭圆形,背面扁平。触角4节。喙4节,第2节极短小,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无封闭的翅室,翅脉很少。

    世界已知500多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90种。生活在植物上,多见于花朵、树皮、叶腋、球果的果鳞下等处。部分种类在地被物和动物的巢穴内生活,主要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螨类、蚧壳虫、蓟马、木虱等小动物。常见的有小花蝽、原花蝽等。

L、跳蝽科Saldidae

    体长2.3-7.4毫米,卵圆形,较扁平。灰色、灰黑或黑色,常有一些淡色或深色碎斑。复眼大。触角4节,喙3节,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有4-5个翅室。

    世界已知260多种,广泛分布,北半球较多。我国有39种。跳蝽在自然界相当常见,生活在河流、湖泊的沼泽地岸和潮间地带,活动于地表或作低飞,行动灵敏,有很好的保护色,不易被发现。也有些种类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还有些种类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M、臭蝽科Cimicidae

    通称臭虫,小型到中小型。卵圆形,扁平、红褐色。外观几乎无翅。无单眼,触角4节,喙3节。翅退化,仅留下前翅基部三角形的残痕。

    世界已知约9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区为多。我国研究较少,只记载了3种,其中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s L.和热带臭虫C. hemipterus (Fabricius)在居室内吸食人血。

N、水黾科(黾蝽科)Gerridae

    体型大小相差极大,由1.7毫米到36毫米不等,以狭长的种类居多。绝大多数种类整个身体覆盖由微毛组成的拒水毛。无单眼,触角第1节常长。前足粗短变形,具攫握作用。中、后足极细长向侧方伸开,腿节与胫节约等长。

    世界性分布,已知约530种。我国共记录75种。几乎终生生活在水面之上,多喜欢没有水草覆盖的开阔水面。常见的有圆臀大黾蝽Aquarius paludum (Fabricius)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翅目Megaloptera (泥蛉,鱼蛉)

广翅目Megaloptera (泥蛉,鱼蛉)
    俗称泥蛉和鱼蛉,世界已知不足300种,多见于溪流附近或其它凉爽、潮湿的环境中,取食花蜜和软体昆虫。幼虫水生,出现于湖泊和溪流中,捕食小型的水生动物。广翅目幼虫可作为鱼类饲料。

    [识别要点] 头部前口式(口器位于头的前端并向前伸,使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成一钝角或几乎平行,这种头部类型就叫前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方形。前、后翅质地和脉相近似,后翅有发达的臀区,翅脉网状,但翅缘不分叉。跗节5节。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泥蛉鱼蛉广翅目,头前口式眼凸出;脉无缘叉四翅宽,幼虫水中具腹突。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 广翅目近包括2个科,即泥蛉科和鱼蛉科。

(1)、鱼蛉科Corydalidae

    也称齿蛉。体型较大,长于25毫米。有单眼3个。跗节各节相似,均为圆柱形。成虫通常在水源附近活动,有些种类有趋光性。幼虫水生,常见于溪流中的石头下,有1对钩状尾足,指状鳃8对,不分节,无尾丝。常被用作鱼饵。

(2)泥蛉科Sialidae

    颜色较暗,中等大小,体长不超过25毫米。第4跗节膨大,并深裂为两叶。成虫通常在水源附近活动。幼虫水生,常见于溪流中的石头下,捕食小型昆虫。无钩状尾足,指状鳃7对,分节,有1根尾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蛇蛉目Raphidioptera (蛇蛉)

蛇蛉目Raphidioptera (蛇蛉)
    [经济意义] 蛇蛉昆虫因形状象蛇而得名。成虫可见于花、叶片、树干等处,取食蚜虫、鳞翅目幼虫等。幼虫可见于松动的树皮下,尤其是针叶树的树皮下,捕食其它小型软体昆虫。因此,它们是一类天敌昆虫。

    [识别要点]头部延长,后方收缩成三角形,下口式(口器向下,即头部的纵轴和身体的纵轴大致呈直角,这种头部类型就叫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长丝状。前胸细长如颈,前足位于前胸后端。两对翅相同,有1翅痣。雌虫有细长的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头胸延长蛇蛉目,四翅透明翅痣乌;雌具针状产卵器,幼虫树干捉小蠹。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100种,主要分布在除澳大利亚以外的温带地区。本目仅包含2个科,有单眼,翅痣内有横脉的为蛇蛉科Raphidiidae;头部无单眼,翅痣内无横脉的称盲蛇蛉科Inocelliida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脉翅目Neuroptera

脉翅目Neuroptera
(草蛉,蚁蛉,蚜狮,蚁狮)
    [经济意义] 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螳蛉、粉蛉、水蛉等,成虫和幼虫大多陆生,均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蚂蚁、叶螨、蚧壳虫等软体昆虫及各种虫卵,对于控制昆虫种群、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都已将脉翅目昆虫成功地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

[识别要点] 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常短小。两对翅的形状、大小和脉相都很相似。翅脉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少而简单。爪2个。

幼虫3对胸足发达,跗节1节。双刺吸式口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草蛉蚁蛉脉翅目, 外缘分叉脉特殊;咀嚼口器下口式,捕食蚜蚧红蜘蛛。

[分类与重要科介绍] 脉翅目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可分为3亚目6总科20科。现将重要科介绍如下。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

体微小,身体全部或局部、翅面上均覆盖有白色蜡粉。触角长念珠状。无单眼,翅脉简单,边缘不分叉。世界已知250多种,常见的有中华啮粉蛉Conwentzia sinica Yang等。

(2)草蛉科Chrysopidae

多数种类绿色,具金属或铜色复眼。触角长丝状。翅的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不分叉。幼虫体长形,两头尖削,胸部与腹部两侧有毛瘤,捕食蚜虫,称为蚜狮。世界已知120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中华草蛉等。

(3)褐蛉科Hemerobiidae

小到中型,一般褐色。无单眼,触角长,念珠状。翅脉上常多毛,前翅R脉多分支,前缘横脉分叉。幼虫长形,每侧单眼3个。已知8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点线脉褐蛉等。

(4)蚁蛉科Myrmeleontidae

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后足开掘式。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我国常见的有蚁蛉、中华东蚁蛉等。

(5)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体大,外形极似蜻蜓。触角棒状,长于体长的一半。有明显的翅痣,翅痣下的翅室短。世界已知400多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我国常见的有黄花蝶角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鞘翅目Coleoptera (甲虫)

鞘翅目Coleoptera (甲虫)
    [经济意义] 鞘翅目通称甲虫,前翅角质化为鞘翅,体躯坚硬,铠甲似的体壁保护着虫体,使它们能抵御自然界中的各种伤害。精巧的身体结构与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它们成功地占领陆地、空中和水中的各种生境,成为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其中一些种类是农业、林业、果树和园艺的重要害虫和益虫,或由于商业运输等原因而成为各类仓储物和人类居室中的世界性害虫。

    [识别要点] 复眼发达,常无单眼。触角形状多变。口器咀嚼式。前翅鞘翅,后翅膜质,有时退化。休息时鞘翅置于胸、腹部背面,盖住后翅。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装甲护体鞘翅目,触角多变单眼无;前胸发达小盾露,幼虫寡足或无足。

    [种类与分布] 鞘翅目已知35万种,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目,占昆虫纲种类的40%以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记载约10000种。

    [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 鞘翅目分2-5个亚目,多食亚目与肉食亚目是两个基本的亚目,其余的亚目都是从它们当中分出来的。现介绍一些重要害虫或常见的科,观赏甲虫请参看“第五部分 千奇百怪的甲虫”。

I、肉食亚目Adephaga

    前胸有背侧缝;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活动,并将第1腹板完全划分开。前胸背板与侧板明显分界。跗节5-5-5。触角多为丝状。绝大多数种类捕食性,仅少数植食性。

(1)虎甲科Cicindelidae

    中型,长圆柱形,具金属光泽和鲜艳的斑纹。头下口式,比胸部略宽。触角间距小于上唇的宽度。

    多数种类的成虫很活跃,白天喜在田坎、河边觅食小昆虫,行动敏捷。无翅个体常在夜间活动。幼虫栖息于砂草地的洞穴内,捕食接近洞口的猎物,腹部背面有倒钩可防止猎物挣扎时将幼虫脱出洞外。世界已知约2000种,我国有100余种,常见的有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 De Geer等。

(2)步甲科Carabidaae

    体小到大型,黑、褐色有光泽。头小于胸部,前口式。复眼大,触角11节,触角间距大于上唇的宽度。

    成、幼虫生活在表层土壤、地面或蚁巢中、植物上,均能捕食昆虫、蜘蛛或软体动物。一些种类植食性,能危害谷物、草莓、马铃薯,或取食真菌、腐殖质等。多数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的臀腺能释放蚁酸或苯醌等防御物质。世界已知约2.5万种,我国记载已超过1700种,常见的有金星步甲Calosoma chinense Kirby等。

(3)龙虱科Dytiscidae

    小到大型,长卵流线形,扁平,光滑。头部缩入前胸内。后足为游泳足,后基节与后胸腹板占据腹面的一大半。

    成、幼虫都生活在静水或流水中,少数见于卤水或温泉内,均能捕食软体动物、昆虫、蝌蚪或小鱼。幼虫尤其贪食。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的臀腺能释放苯甲酸苯、甾类物质对鱼类和其它水生脊椎动物有显著毒性,可危害稻苗和麦苗。世界已知约4000种,我国记载约200种,常见的有黄缘龙虱Cybister japonicus Sharp等。

II、多食亚目Polyphaga

    腹部第1节腹板不被后足基节分割开,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前胸背板与侧板无明显分界。头不呈喙状,外咽缝明显分开。

(1)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

        触角末端3-7节呈栉齿状或鳃叶状。足常适于开掘。包括20多个科,常见的有蜣螂科、鳃角金龟科、丽金龟科、花金龟科、独角仙科(犀金龟科)、锹甲科等。

A、花金龟科Cetoniidae

     身体扁宽,体色美丽。上唇退化或膜质。鞘翅外缘凹入,中胸腹板有圆形向前的突出物。成虫白天活动,常钻入花朵取食花粉、花蜜,咬坏花瓣和子房,故有“花潜”之称。常见的有白星花金龟Liocola brevitarsus Lewis等。

B、丽金龟科Rutelidae

    体色蓝、绿、褐、黄、赤等,具金属光泽。足的爪不对称,尤其是后爪更为明显。鞘翅往往有膜质的边缘。多食性,常危害森林、果树。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等。

(2)叶甲科Chrysomelidae

    小到中型,椭圆形,背面凸,体色鲜艳或有金属光泽。头亚前口式,前唇基明显。复眼与前胸前缘相接触,前胸背板有侧边。前足基节横向。成、幼虫均植食性。全世界已知2600种,我国已记载1200种。

(3)跳甲科Halticidae

    后足腿节膨大,善于跳跃,胫节外侧往往有沟。

(4)豆象科Bruchidae

    体小,卵圆形。额延长成短喙状;复眼极大。触角锯齿状、梳状或棒状,可与触角膝状的象鼻虫相区别。鞘翅短,腹部末端外露。成虫有访花习性。本科昆虫危害豆科植物,幼虫以种子为食。蚕豆象Laria rufimanus Boheman是危害蚕豆的大害虫,被列为检疫对象。



III、象甲亚目Rhynchophora

    头部延伸为喙状或象鼻状,外咽缝愈合成1条或消失。前胸圆筒状无接缝。植食性。

(1)象甲科Curculionidae

    成虫头部延伸为喙状或象鼻状。触角膝状,末端膨大为锤状。鞘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世界已知6万种。

(2)小蠹科Scolytidae

小型,圆柱形,褐色或黑褐色。头部无喙,头后部为前胸背板所覆盖。头比前胸背板窄。前胫节外缘有齿,外端顶有1个强大的端距。第1跗节显然短于其余各节之和。

    雌虫补充营养时咬坏树木嫩梢的皮层,或在树皮内蛀食成坑道。幼虫食树液、真菌或蛀木,蛀道的图案因种而异。小蠹常为森林次生性害虫,有时可造成大面积幼林或成年林枯死。全世界约有3000种,我国已记载约500种,常见的有果树小蠹、华山松大小蠹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捻翅目Strepsiptera

捻翅目Strepsiptera
    [经济意义] 寄生性昆虫,变态复杂、雌雄异型,部分种类寄生在农林害虫,是天敌昆虫类群之一,少数寄生于蜜蜂则有害蜂业生产。

[识别要点] 体长1.3-4毫米,雌雄异型。雄虫复眼发达,无单眼。触角的第3节均有1旁支向侧面伸出。后胸极大,前翅退化为平衡棍,后翅大而膜质。雌虫头胸愈合,中央有1个开口。口器只有1对上颚。无眼,无触角。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3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域。我国已记录13种,多为饲养寄主而得,野外很难采到成虫。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寄生昆虫捻翅目,雌无眼角缺翅足;雄虫前翅平衡棍,后胸极大角分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翅目Mecoptera (蝎蛉)

长翅目Mecoptera (蝎蛉)
    长翅目昆虫一般称为蝎蛉,世界已知约500种,北半球较多。大多发生在森林、峡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区。数量少而不常见,多取食死亡的软体昆虫,捕食各种昆虫,或取食苔藓类植物。长翅目在昆虫学上的价值主要在于其与双翅目和鳞翅目之间的亲缘关系。

    [识别要点] 体中型,细长。头部向腹面延伸成宽喙状。触角长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短。通常有两对狭长的膜质翅,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相都相似。尾须短。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头呈喙状长翅目,四翅狭长腹特殊;蝎蛉雄腹如蝎尾,蚊蛉细长似大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翅目Trichoptera (石蛾)

毛翅目Trichoptera (石蛾)
    [经济意义] 毛翅目成虫称为石蛾,幼虫叫石蚕。石蛾幼虫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偏爱较冷而无污染的水域,其生态适应性相对较弱,是显示水流污染程度的较好的指示昆虫。石蛾又是许多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流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识别要点] 成虫小型到中型,外形似蛾类。口器咀嚼式,但没有咀嚼功能。触角长丝状,一般长过前翅。前胸小,中胸发达。翅狭窄,翅面密布粗细不等的毛,后翅臀区发达。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石蛾似蛾毛翅目,四翅膜质细毛覆;口器咀嚼足生距;幼虫水生筑小屋。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7000多种,我国有531种。毛翅目分2-3亚目40个科。重要的科有:

(1)长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触角很长,通常为前翅长的2-3倍,基节球形。下颚须长,雌雄都为5节。无单眼。前足和中足的距最多2个。

(2)沼石蛾科Limnophilidae

    有单眼。下颚须雌虫5节,雄虫3节。前足胫节距最多1个,中足胫节距2-3个。

(3)石蛾科Phryganeidae

    大型种类。下颚须雌虫5节,雄虫3-4节,有单眼。触角稍粗。翅多不透明。前足胫节距2-3个,中足距4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鳞翅目Lepidoptera (蝶,蛾)

鳞翅目Lepidoptera (蝶,蛾)
    [经济意义] 鳞翅目包括蝶类(蝴蝶)与蛾类,是昆虫纲中的第二大目。鳞翅目幼虫绝大多数取食显花植物,其中许多是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具有极大的经济重要性。许多鳞翅目成虫能够传花授粉,家蚕等蚕蛾科昆虫是著名的产丝昆虫,大量美丽多姿的蝴蝶与蛾类具有极大的艺术观赏价值。

    [识别要点] 虹吸式口器,下唇须发达。体、翅密布鳞片和毛,前、后翅一般有中室。幼虫多足型,俗称毛毛虫,腹足有趾钩。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虹吸口器鳞翅目,四翅膜质鳞片覆;蝶舞花间蛾扑火,幼虫多足具趾钩。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15万种,其中蝶类约占10%,有近2万种。我国已记载约1万种,其中蝶类1300多种。

    [分类系统] 鳞翅目的分类系统经过许多变化,但目前究竟分几个亚目仍有争论,现将常用的几个系统介绍如下:

I、蝶与蛾

蛾: (1)触角非球杆状, (2)夜间活动, (3)体止时两翅呈屋脊状,(4)被蛹

蝶:(1)触角球样杆状,(2)白天活动,(3)休止时两翅直立背上,(4)垂蛹 (带蛹)

II、大鳞翅类与小鳞翅类

小鳞翅类: (1)翅展不超过25mm;(2)前翅臀脉2条,后翅臀脉3条;(3)后翅披针形,缘毛长过翅宽。

大鳞翅类: (1)翅展超过25mm;(2)前翅臀脉1条,后翅臀脉2条;(3)后翅不为披针形, 缘毛短于翅宽。

III、同脉(轭翅)亚目与异脉(僵翅)亚目

同脉(轭翅)亚目Homoneura (Jugatae): 前翅后缘有翅轭, 前后翅翅脉减少。

异脉(僵翅)亚目Heteroneura (Frenatae): 连锁器为翅僵或翅抱型, 后翅翅脉减少。

IV、五个亚目系统

(1)小翅蛾亚目(Zeugloptera): 成虫上颚发达,有尖齿

(2)蝙蝠蛾亚目(Exoporia): 下颚须微小或仅留痕迹,前后翅同脉翅展20mm以上。

(3)毛顶蛾亚目(Dacnynacha): 下颚须长,5节,前后翅同脉,15m以下

中足胫节有1距--毛顶蛾科Eriocraniidae

中足胫节有2距--扇鳞蛾科Mnesarchaeidae

(4)单孔亚目(monotrysia): 产卵孔与交配孔合而为一, 翅膜具微刺。后翅翅脉减少。

无眼罩;前翅有中室。穿孔蛾总科Incurvarioidea

微蛾总科 Nepticuloidea: 产卵器正常,有眼罩;前翅无中室。

(5)双孔亚目(Ditrysia): 产卵孔与交配孔分开, 翅膜无微刺。 后翅翅脉减少

蝶类

弄蝶总科(Hesxerioidea): 触角端部成钩状, 前翅经脉分离

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 触角端部不呈钩状, 前翅径脉有合并。

大蛾类

尺蛾总科(Gemetroidea): 听器位于腹部
夜蛾总科(Noctuoidea): 听器位于后胸
天蛾总科(Sphingoidea): 触角中部逐渐加粗, 端尖而弯成钩状
蚕蛾总科(Bombycoidea): 无翅僵, 后翅肩区扩大
锚纹蛾总科(Calliduloidea): 无听器, 有翅僵, 触角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翅目Diptera

双翅目Diptera (蝇,蚊,蚋,蠓,虻)
   [经济意义] 双翅目包括蝇、蚊、蚋、蠓和虻,只有1对发达的前翅,生活习性千差万别,适应性极强,部分种类是农林生产的重要害虫或益虫,有些种类是著名的卫生害虫,危害人畜健康,传播疾病,引起瘟疫。

   [识别要点]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仅有1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棍,少数种类无翅,跗节5节。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10万种,遍布世界各地。我国已记载约5000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蚊蠓虻蝇双翅目,后翅平衡五节跗;口器刺吸或舐吸,幼虫无足头头有无。

   [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根据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可将双翅目分为2-3个亚目。

I、长角亚目Nematocera

   成虫小型,纤细。触角丝状,一般长于头胸部之和,6-18节,多的可达40节。翅多数无中室。

(1)大蚊科Tipulidae

    中到大型,似蚊子,但不叮人。体细长,足长而易断。中胸背板有1条“V”形沟。

(2)蚊科Culicidae

    体较小。雄虫触角环毛状,喙细长向前伸。翅窄长,顶角圆。最主要的特征是翅缘及翅脉上具鳞片。

    大多数成虫在黄昏及夜间活动,雄蚊食花蜜及其它植物质,雌蚊只吸某些动物的血或兼及人、畜血液。非致病的种刺吸血液,直接造成失血,也因其分泌物刺激引起瘙痒、肿块,继而染上皮炎或脓疮。有的种能传播疟疾、流行性脑炎和黄热病等人、畜危险疾病约150种。全世界已知3200多种,我国已记录200多种。常见的致病媒介有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 等。

(3)摇蚊科Chironomidae

    体弱细小,口器短喙状,无功能。胸部大,后胸背板有纵沟。足细长,休息时常举起前足并不停地摇动,故名摇蚊。有胫节距,跗节很长。翅一般狭长,前缘脉显著,其余各脉不明显,只有一条横脉。

(4)蠓科Ceratopogonidae

    触角较头胸长,具毛。口器适于刺吸,喙短。翅脉少。腿节膨大。下面有刺。

(5)蚋科Simuliidae

    复眼大而圆,雄虫合眼式,常区分为上、下两部分。翅宽阔无毛,前缘有粗的纵脉2-3条,其余脉不明显。

(6)瘿蚊科Cecidomyiidae

     体极小,触角念珠状,轮生细毛。复眼为接眼。翅脉减少,只有3-5条纵脉,无横脉。

II、短角亚目Brachycera

    中到大型,粗壮。触角短,3节,第3节常延长或分出亚节,或具端刺。

(1)虻科Tabanidae

 

    中到大型,粗壮,多毛。头大,半球形。触角3节,第3节最大,分4-8个亚节,并愈合为角状。爪垫和爪间突均为瓣状。

    成虫喜在阳光下活动,飞翔力强,常徘徊于湿地、池边,雄虫取食花蜜或花粉,雌虫吸血,螯刺牛、马等厚皮动物或人类,甚至取食大块皮肉,引起严重失血和伤害,造成伤口感染,并传播炭疽病、锥虫病等多种人畜流行病害。世界已知约3500种,我国有200多种,常见的有华虻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等。

(2)食虫虻科(盗虻科)Asilidae

    体长形或细长,多细毛及刺毛。头顶在复眼间向下凹陷。触角3节,末端具1端刺。喙坚硬,角状。足长,爪间突刺状。

    成虫飞翔力强,雌虫较雄虫捕食能力强,并富有挑战能力,贪食,能在飞行中猎食大型胡蜂、蜻蜓等昆虫,也常捕食蜜蜂,扰乱蜂场。全世界已知5000多种,我国记载200多种,如蜓腹食虫虻Leptogaster basilaris Coquillett、中华盗虻Cophinopoda chinensis Fabricius等。

III、芒角亚目Aristocera(环裂亚目Cyclorrhapha)

    触角短,3节,第3节背面具触角芒。幼虫无头型,围蛹,羽化时前端环裂。

(1)食蚜蝇科Syrphidae

    小到中型,外形似蜜蜂或胡蜂,光滑或多软毛,常有蓝、黑色间黄橙色条斑。翅大,外缘有和边缘平行的横脉。

 

    成虫能在高空停留不动或突进,常在花间活动,取食花蜜、花粉或汁液,产卵在蚜虫群体中或污水、粪池内。幼虫捕食蚜、蚧、叶蝉、蓟马或鳞翅目、膜翅目的小幼虫,或食腐殖质、粪水、蜂与蚁的尸体,或危害植物,个别见于人的肠道中,引起蝇蛆症。世界已知约4000种,我国记载约200种。常见的有纤腰巴食蚜蝇Baccha maculata Walker等。

(2)实蝇科Tephritidae (Trypetidae)

    小到中型,黄或褐色。头大而宽或圆球形,颈细。翅广,通常有雾状的褐色斑、带纹,亚前缘脉呈直角弯向前缘,臀室末端成一锐角。产卵器长而突出,扁平而硬,分3节。

    成虫常见于花、果或叶间,休息时不停地扇动双翅。趋光。幼虫植食性,取食植物的各种器官,可引起虫瘿,是坚果类、柑橘类、蔬菜类和菊科等植物的重要害虫。世界已知约3700种,除两极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我国已记载约400种。世界著名害虫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和苹果实蝇Rhagoletis pomonella (Walsh)危害多种水果,列为我国对外检疫对象。

(3)果蝇科Drosophilidae

    体小,黄色,复眼闪红色光。触角第3节椭圆形或圆形,触角芒羽状。前缘脉有缺刻,亚缘脉(Sc)退化。全世界已知1000多种,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世界性分布,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

(4)蝇科Muscidae

    触角芒着生于第3节基部,羽毛状。胸背具黑色纵条纹。多生活在住宅区或厕所内,成虫群集舐食人、畜粪便及食物,一些成虫吸血,危害人畜健康,传播霍乱、伤寒、痢疾等50多种疾病。幼虫生活在粪便和腐烂的有机物上。我国常见的有家蝇(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等。

(5)胃蝇科Gasterophilidae

    成虫似蜜蜂。复眼相隔很远,喙不发达。触角芒光裸。身体上有粉,无鬃。翅大。幼虫寄生在马胃中。

(6)寄蝇科Tachinidae

    与蝇科相似,但触角芒光裸或具微毛。后胸后小盾片发达,腹部末端有许多粗大的鬃。成虫白天活动或聚集在花上。雌虫在寄主体内产卵或幼虫钻入寄主体内取食,有些幼虫可引起寄主迅速死亡。寄主多为鳞翅目幼虫和蛹,鞘翅目幼虫和成虫、叶蜂等。世界已知约3000种,我国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用的益虫有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matsukarehae Shima、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等,而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ibina (Walker)等是家蚕和柞蚕的重要害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还有膜翅目的也要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5 13:04 , Processed in 0.0679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