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5031|回复: 21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完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因创立了相对论而闻名于世。相对论原理的建立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 它圆满地把传统物理学包括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广义的相对论更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科学研究的范围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直至无限大的宏观世界。今天,相对论已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和天文学的理论基础,被广泛运用于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中。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相对论,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0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发表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德国纳粹反犹太主义狂潮迫害而离开祖国,迁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为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的对象。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晚年,他主张禁用******************,反对核军备竞赛。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从低速运动发展到高速运动,自然科学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爱因斯坦以旧科学理论“叛逆者”的姿态,登上了自然科学舞台。
     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竟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感到惊奇。 1896 年,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但毕业后,爱因斯坦处于失业状态,两年后才在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找到一个低级职员的位置。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书。这段时间奠定了他一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1905 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但是,当时科学界对此作出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法国著名科学家朗之万曾对爱因斯坦说,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相对论。大多数人是怀疑的,有的甚至坚决反对。这是因为伽利略和牛顿创立的古典力学理论体系,经历了 200 年的发展后取得了辉煌成就。尽管旧的理论体系和新的事实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但许多物理学家仍不能摆脱它的束缚。他们力图把新的实验事实和物理现象容纳在旧的理论框架中,但爱因斯坦却不迷信前人,他探索着把相对论推广到更为广泛的运动情况中去。为此他又研究了整整 10 年。 1916 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
        时光飞逝,人类早已步入二十一世纪,在我们创造的辉煌中回想过去,应当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竟是近百年前的产物,当时人类的科学认知与今日有着很大差距,特别是相对论的光速限制和对引力子运行路线的错误描述,及对微观引力场的不了解。当爱因斯坦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实际上是被他自己建立的理论掐死了,他描绘的引力场不可能与电磁场统一,也给后人建立“超大统一理论”设置了一个陷阱。爱因斯坦用3年时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用8年时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但却花了30年时间而未能建立“统一场论”,说明他的引力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电磁场理论已经实践证明为一种较完善的理论,而两者不能统一,问题只能出在他新提出的引力理论上,众多科学家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结果必然碰壁。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出错是难免的,就象爱因斯坦专门设计的“宇宙常数”,而且爱因斯坦的一些思想与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相左,实践证明是量子力学一方正确,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他的许多思想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遭受挫折的根源,在于他的方程本身的结构。30年来,他被这一表述中一个基本的缺陷所困扰,方程的一边是时空曲率,他把它比作“大理石”,这是因为它有一种美丽的几何结构,但他很不喜欢这个方程描述质能的另一边,他认为另一边是丑的,他把它比作“木头”,时空“大理石”清晰而精美,质能“木头”却是一堆令人讨厌的混杂物,它看上去形式杂乱,从粒子、原子、分子到岩石、生物、行星和恒星。爱因斯坦猜想有朝一日单靠大理石解释木头的所有性质。对于爱因斯坦而言,木头就是时空的扭折,然而量子物理学想到的是反面,他们认为,大理石能够变成木头,即爱因斯坦的度规张量能被转变成引力子,引力子则是荷载引力的离散的能量包,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人们一直认为不可能在它们二者之间达成妥协。实际上两者都有正确的成分,爱因斯坦指的是天体引力场的引力子运行的结果—“时空弯曲”,量子物理学指的是引力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粒子和引力子是两种不同级的量子,引力子是粒子的结构材料,如果看到这一点,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在笔者提出的“四力统一公式”(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中,公式左边的“引力”以引力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代表“大理石”,公式右边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以粒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代表传统量子物理学,代表“木头”,因此推演出“大理石=木头”,两者是一体的,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爱因斯坦站在宏观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角度,传统量子物理学家站在粒子的角度。
         笔者将相对论和传统量子理论稍加修正,便使之统一起来,不过这当归功于近百年来无数科学家创造出的丰硕成果,如果没有这些作基础,笔者就不可能将众多新旧模块进行重新组合。人类在过去百年内创造的科技成果超过之前三千年的总和,在如此丰厚的科技硕果中,不酝酿出一种具有巨大革新意义的科学理论,反而是件怪事。
        本书论述的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T.O.E),作者综合了人类所有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建立了“量了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统一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统一了“强核力、电磁力、引力、弱核力”,并提出了“宇宙公式”,进而统一了自然科学。在第四章中,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学科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宇宙存在四类程序——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人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正是上述前三种程序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本书适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适合大学理科、文科学生阅读。
        笔者已於2002年5月向世界主要国家的科研机构提交了一篇名为“量子引力理论和宇宙公式”的论文,在科学界产生很大反响,各国竞相加入研究。本书是上述论文的扩增版,其中第2章第3,4,5,6,8节及第4章是全新的内容,并对第3章“宇宙各级程序”的内容进行大幅扩增。笔者在科学探索中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用一种溯源方法将宇宙万物本质化,从源头看纷纭复杂的宇宙事物,就能较易理清其脉络,加以系统地整理、归纳,从而得出万物之理。笔者这种溯源方法属于还原论,而提出的宇宙程序却属于整体论。笔者将各种事物视为模块、积木或编码、符号,来建构和还原宇宙万物,运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理解本文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 0 收起 理由
凯撒 0 此处不扣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2]

第一章
§1.1宇宙存在三级量子
        恒星、中子星、黑洞、宇宙奇点四者之间存在体积、能量、质量、密度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断定它们是由三种不同量级的量子组成,恒星由原子组成,中子星由粒子(中子)组成,黑洞由引力子组成,宇宙奇点由奇子组成。从宇宙奇点看,引力子、粒子、原子都有一种泡沫结构,我们对其中的原子泡沫已很熟悉,从中子星向黑洞、宇宙奇点反推上去,粒子、引力子的内部还是很空旷的。
        由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所限,我们无法在人工实验室中分离出电子、光子、夸克、引力子的亚结构,但却可以利用宇宙天体这一天然实验场,用大量的原子或粒子或引力子构成的天体来研究物质的亚结构。当恒星塌缩成中子星,既可知中子是原子的构成材料之一,这是我们已知的。当中子星塌缩成黑洞,既可知引力子是中子等粒子的构成材料之一,黑洞是纯引力天体,是纯引力子的世界,当吞噬了宇宙大部分物质的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既可知奇子是引力子的结构材料之一,黑洞奇点和宇宙奇点在能量、质量、密度、温度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且黑洞奇点产生向内的力,宇宙奇点产生的是巨大的向外爆发的力,所以,引力子和奇子不可能属于同一级量子。
        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请大家切记原子与质子的大小之比,这种真实差距将凸显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这种对比实验最好到足球场去做,图中的原子与原子核大小之比已严重失真)。当1.2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死亡后,被自身引力压缩成直径10公里的中子星,这时星体的主要成分是中子,如果该中子星不断吸引空间物质,当达到一定质量时,会被自身引力压缩成极小的黑洞,这说明与中子同类的粒子之内也是很空旷的,在黑洞中任何粒子都被压缩成更小的量子――引力子。黑洞里有什么?起码有它自己,大量的引力子。
        恒星的平均密度是1gcm-3,当恒星塌缩成白矮星,其平均密度是107gcm-3,由电子的简并压力和引力相平衡。质量大于1.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不可能稳定,电子和核内的质子组合成中子,成为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1014gcm-3。中子星靠中子简并压来支撑。质量大于3个太阳质量的中子星不可能稳定,会进一步向内塌缩,成为黑洞。
        电子与中子的简并压力实质上是一种与引力对抗的斥力,是反引力场的一种体现。
        在中子内,既有强核力、弱核力,又是由正质子与负电子聚合而来,因此中子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聚合体,在中子星内,上述三种力聚合到中子内与引力作最后抵抗,也就是说在中子星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已逐渐走向统一(在本文中“引力”即是指“万有引力”强核力又称强力,强相互作用,电磁力又称电磁相互作用,弱核力又称弱力,弱相互作用. 下同)。
        原子、粒子、引力子都有一种泡沫结构,支撑这些泡沫的关键因素是速度,电子的光速支撑着原子泡沫,而引力子级物质必须以超光速运行才能维持以光速运行的光子、电子等粒子级物质的结构稳定,而奇子必须以超超光速才能维持引力子泡沫的结构稳定。
        原子的直径约10-8厘米,电子的直径约10-16厘米,由此反推上去,引力子的直径约10-24厘米,奇子的直径约10-33厘米,与普朗克尺度相当。
        将太阳压缩成一个直径2.95公里的球体,就成为黑洞,这时中子泡沫被压碎,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进一步向内塌缩,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一个太阳质量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10-2厘米的球体。
        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一个直径8.9厘米的小球体时,就成为黑洞,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地球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8.9×10-8厘米的球体。
        由原子构成的地球之内是如此的空旷,那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是什么?是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所形成的幻象。
        作为宇宙最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引力的载体—“引力子”—是必然存在的,由于引力子只产生一种弧线向内的力,一种引力子不能组合出各种粒子,必然还有一种与引力子同级的物质产生相反的力,才能支撑住粒子泡沫,当溯源到宇宙大爆炸之初(10-43秒),引力是最先生成的,根据对称性原则,与引力子同时生成的必然还有一种同量对称的反引力子,它是反引力的载体,这些反引力子不可能消失,那现在它们又在何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引力时刻在与谁抗衡着,无疑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它们的载体是各种粒子,由此可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是所有粒子的结构材料,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来,所有粒子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
        从黑洞与宇宙奇点之间巨大的质量、密度、能量、温度差异看,宇宙奇点中的奇子是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结构材料之一,但一种奇子不可能组合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这两种性能差别很大的物质,引力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反引力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根据对称性原则,以及从奇子的子代(引力子、反引力子)和孙代(各种粒子)的性质和结构中可反推出奇子有两种: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称为“正奇力”,反奇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称为“反奇力”。引力子中的反奇子略多于正奇子,即反奇力大于正奇力,使引力子总体上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即“引力”;反引力子中的正奇子略多于反奇子,即正奇力大于反奇力,使反引力子总体上产生直线向外的力,即“反引力”;因此一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等于其内的反奇力减正奇力,一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等于其内正奇力减反奇力。正奇力与反奇力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同时存在这两种相互制衡的力,才能形成稳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
        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一种类点能量(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中的部分正奇子会改变运行轨道,成为反奇子,从而使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从体积为0的“宇宙奇点”看,奇子有两态,一种是有形的正、反奇子,一种是无形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信息是无形无体积的,当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正、反奇子在极大的引力惯性作用下,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也就是说,所有的宇宙力在宇宙奇点中都统一成一种力—“奇力”,宇宙万物统一成一种能量,并且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物质、能量、信息”是宇宙中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即是能量,物质中同时包含各种信息,即“物质=能量=信息”。
§1.2  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来
        正负电子对撞时先转化成一个虚光子,如果对撞能量比较低,则虚光子将变成一对正负电子或一对μ子,如果能量很高,虚光子会变成一对正、反夸克,当能量刚好达到某个矢量粒子的质量附近(称为该矢量粒子的产生阈)时,正反夸克对会形成束缚态,如果能量再高则共振态不会形成,正反夸克会背对背地飞离开来。
        质子组分的夸克与另一个质子(或反质子)中的反夸克转化生成虚光子,然后虚光子产生一对轻子,这个过程刚好与轻子对转化产生夸克对相反。
        光子可以由正、反质子或正、反电子相撞转化而成,反过来,光子相撞也可以转化成正、反质子或正、反电子,同时正、反电子可转化成正、反中微子,上述过程都是可逆的,而且介子、超子等所有不稳定粒子都会衰变成光子或中微子,所以组合成光子、电子、中微子、夸克、质子、中子及所有不稳定粒子的结构材料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反引力子和引力子。
        各种粒子就象放在不同大小的杯子里的水,将两个不同杯子里的水(两个粒子)倒在一起就能形成另一杯或两杯水(另一种或两种粒子),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水中的原子,这与在核聚变、核裂变中的原子相互转化类似,原理相同。粒子不可能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有一个必要特征:无论怎样撞击它都不会转化或破碎。而粒子间的相互转化非常频繁。
        强核力、弱核力在原子核附近的发力机制属一种短程力,但这种短程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时,都全部转化成长程力,以光子为载体,如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强核力。所以可以视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都有一个从短程力向长程力转化的过程,这种短程力表现为在原子内的发力机制,将原子比作一把枪,枪内使用同一种药,但药量不同,点燃药方法不同(相当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不同发力机制),但射出的子弹都是相同的,光子就相当于枪内的子弹。
        传递强核力的π°介子,传递弱核力的中性玻色子(Zo)都会很快衰变成光子,π+与π- 碰撞会转化成光子,W+与W-碰撞也会转化成光子,而传递电磁力的也是光子,因此在光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不分的,是统一的,π±、πo、光子、W±、Zo是反引力与引力对抗中的不同态。光子可以生成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夸克可以生成正、反质子、中子及其它重子,正、反电子碰撞可以生成正、反中微子,也就是光子中的反引力可以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1.3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
        在粒子世界千变万化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粒子级物质相互转化的程序,或者称粒子转化的规律,就象一条生产流水线,我们知道工业生产流水线就是在执行一种电脑程序。这条“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的生产原料是“质子、电子”,能源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这条流水线生产出的最终产品都是稳定的光子和中微子。质子、电子生产出的中子在核聚变、核裂变中有重要作用,就象枪内的撞针,流水线中必要的摧化剂。除质子、电子、中子、光子、中微子外的所有粒子都是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所以它们都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最终转化或生产出的还是光子或中微子,我们在各种加速器中发现的新粒子都是上述流水线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这条流水线还能将多余的生产原料“质子、电子”吐出来。稳定是粒子、原子、分子等宇宙物质的常态,各种不稳定的粒子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态。在不同能量级的加速器中产生了很多使人眼花瞭乱的半成品(各种不稳定粒子),我们绝不能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实际上只是质子、电子在不同能量环境中执行不同的程序,就象用不同的力摇晃“万花筒”,可以看到千变万化的花图(相当于整个粒子大家族),但实际上“万花筒”只是由几张彩色纸片组成(相当于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稳定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这条生产流水线可以逆运行,即光子和中微子可以生产出电子和质子,最常见的是光子碰撞可以生产出正、反电子或正、反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宇宙的本质是质朴的。
§1.4物质的幻象性
        物质的幻象性可以拿电风扇作类比,一个原子就象一台电风扇,原子中央的原子核就象电动机,原子核外的电子就象电风扇的叶片,当电风扇没有转动时,我们可以看见风扇叶片旁的空间大部分空的,如果电风扇快速转动时,我们就看见叶片旁的空间被叶片转动形成的幻象所填补,如果将电风扇的最高转速再提高1万倍,我们就根本感觉不到叶片在转动,而当叶片形成的幻象是一种有质感的物质的一个面。而实际上原子幻象比电风扇的幻象程度高得多,原子核与电子在原子中所占空间只有电动机与叶片在电风扇幻象中所占空间的1/107,但电子却是以接近光速转动,速度是叶片转速的3×1010倍,任何可见的物质都象无数个微型电风扇一起快速转动所形成的幻象。物质的幻象性,可从X射线、γ射线的高穿透性中看出来,我们看到的上述射线的成像,正是物质幻象被穿透后形成的,而中微子则能穿过更大厚度的物质幻象。
§1.5 引力子级、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
        从原子泡沫的结构可知,支撑原子泡沫、粒子泡沫、引力子泡沫的关键是速度,从结构稳定的角度看,反引力子与引力子必须超过光速很多倍,才能维持电子、光子泡沫的稳定性,正奇子与反奇子的运行速度必须是超超光速,才能维持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的稳定性,如果光速运行的光子中的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也是以光速运行,那光子在运行中早已分崩离析。
        为什么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因为超过光速就会造成光子中超光速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运行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会使光子运行速度变慢,当光子回到光速时,也就回到了光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运行的最佳状态,这就是光速恒定的原因,光速恒定性更说明光子有结构。
        引力子的超光速和奇子的超超光速与笔者提出的下列疑问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这么长?是什么能量支撑着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旋转1033年以上?如果是原子核能(已知的最高能量级),用E=mc2方程计算,原子将在300年内耗尽能量,电子掉进原子核,这显然是荒谬的,就算按玻尔假设的电子运转时不向外界辐射能量,那也得有一个使电子转动的动力源。
        为什么类星体的能量这么大?它的能量从何而来?
        3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在塌缩过程中经历了从恒星到白矮星、中子星到黑洞的阶段,经历了原子泡沫破碎、粒子泡沫破碎,原子泡沫的电子光速(c)与原子速度极限(h)(即超过此速度,电子就会脱离原子核),与支撑粒子泡沫的反引力子速度(b)有紧切关系,从结构稳定角度看,只有c/h≤b/c   才能维持光子、电子在光速运行中的结构稳定,因此引力子级物质必然是超光速的。得出引力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2=mb2,这正是类星体的巨大能量来源。类星体的中心是一个大型黑洞,类星体能量是太阳核聚变能的1016倍,粒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mc2,在此失效。并由此推测引力子级物质的速度(b)大概相当于107—108倍光速,面对这种速度,难怪牛顿认为引力是超距作用的,也使得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认为,在光速运行的粒子之间存在“超距作用”。
        原子速度极限“h”的测定:取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所能聚合成的最重原子(如碳、氧、氮),将这些原子放在真空环境中加速到所有电子脱离原子核时的最高速度。
        类星体是一种形成于宇宙大爆炸早期(100多亿年前)的不稳定星系,当时是类星体的繁荣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能量大,活动剧烈。这些类星体的中心有一个质量相对于稳定星系中心黑洞还较小的黑洞,这种类星体中心黑洞不能完全将吸入的大量恒星物质(原子、粒子)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所以未消化的那部分粒子以接近光速与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流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使整个类星体以接近光速(0.9c)在空间中运行,如果没有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超光速就不可能使巨大的类星体以接近光速运行。在类星体上出现了二种能量同时迸发,第一种是围绕黑洞的恒星将自身核聚变速率提高近百倍,第二种是黑洞压碎粒子后未能有效将全部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使部分反引力子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服从E2=mb2方程,这部分能量是最大的。但最终必将是黑洞引力场取得胜利,类星体演变成稳定星系。
        类星体、活动星系和稳定星系的中心都有喷射物质现象,这种喷流现象与星系中心黑洞质量有很大关系,即黑洞质量小,喷流多,黑洞质量大,喷流少,因为大部分粒子和。
§1。6提出疑问
        正如牛顿苦思一个似乎天真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笔者对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疑问,太阳的引力为什么这么大?是因太阳的质量大;那太阳是由什么构成?太阳是由氢氦原子构成。很明显太阳总质量等于其内原子质量之和。在太阳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在与引力抗衡,而且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三者之和必须等于引力,星体才不致被引力压塌,才能维持太阳的稳定。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产生向外的力,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四者的对抗形成长期平衡,即“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在原子之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原子中,那太阳的引力等于其内每个原子输出的引力之和。
        在宏观宇宙中,我们已证实在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者中,引力是最强大的,它在四种宇宙力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它的作用下形成星系团、星系、太阳系、恒星、行星,它使得千亿颗恒星绕着银河中心旋转,它将太阳束缚成炽热的火球,它使得我们每个人能生存于地球上,它使得宇宙万物能够存在。
        引力在宏观宇宙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宇宙中的主角“恒星”、“行星”都是由原子构成,那引力必然存在于原子之中,而且每个原子的引力等于该原子内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
        从恒星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引力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抗中,逐步取得阶段性胜利,并最终将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统一,成为纯引力的黑洞。
        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宇宙中的恒星、行星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它们构成了可见的宇宙。为什么这种在宇宙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人类居地的地球的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这只不过是人类的认知水平问题,引力无处不在。
        人们将引力排除在微观物质之外,认为引力在微观物质中可以忽略不计,必将重蹈“地心说”的覆辙,两者都是以不科学的观测手段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按照现有原子理论的逻辑,如果将太阳分割成无数个篮球大小的物体,那这些篮球大小物体的总引力就变得只有强核力的1/1040,这显然是荒谬的。合理的推论是:太阳是由原子构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存在于原子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于原子中,且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原子中也确实存在这种引力,只不过因人们过去不了解引力的性质,将这部分吸引力归到了强核力中,实际上强核力只是一种强大的斥力。
        原子所拥有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当,原子就是一种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在无干扰的环境中,这种平衡可以保持1033年以上。
        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当宇宙进入黑洞期,宇宙原有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与引力统一,也就是说宇宙中引力子的能量总和即是宇宙总能量。引力怎么可能象过去认为的那么小。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3]

§1。7 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一、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种类
        从第二级量子即“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层面看,宇宙万物都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形成宇宙的两类场,一是引力场,二是反引力场。
        引力场和反引力场都是球形场,引力场是一种球形的漩涡场,产生向内的力,反引力场是一种球形辐射场,产生向外的力,如电磁波。引力场的基本形状是旋涡形。反引力场的基本形状是水波辐射形。引力场的旋涡形在旋涡星系、旋涡星云及各种混沌现象中是常见的,反引力场的水波辐射形在有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参与的过程中是常见的,如电磁辐射,也见于各种混沌现象中。
        笔者发现引力场有下列几种:
        在宏观天体中存在: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在微观物质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除黑洞引力场外,与上述引力场并存的还有各种反引力场。
二、宏观天体引力场
        天体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呈螺旋形,这从银河系等稳定星系的俯视图中可清楚看出,银河系的4条悬臂呈向内旋转的螺旋形,这很明显是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中的引力子的运行路线,在众多引力子的拉曳下,银河系中的可见物质都随着引力子的拉曳路线在运行,这就象将铁粉倒在垫有永磁铁的白纸上来观察不可见的磁力线实验一样,银河系等稳定星系及旋涡星云是观察、证实引力子运行路线的天然实验场所。
        从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看,天体引力场就象一个球形的旋涡,与天体自转轴垂直处一个圆盘形的场,此外引力子流密度最低,引力最弱,称为“吸积盘”。如银河中心黑洞的吸积盘就是形状如饼的银盘,黑洞就在银盘中心的银核内。银盘外面是一个范围广大,呈球状分布的系统,叫做银晕,银晕外面还有银冕,也呈球形,直径比银晕大3-5倍,银冕代表银心黑洞球形引力场所能束缚的可见物质的范围。
        在类太阳系中,天体引力场将空间的氢氦原子束缚成球形的火球,在它的吸积盘上束缚着多颗行星,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在行星中,天体引力场将空间原子束缚成球形,在它的吸积盘上束缚着卫星,如土星、木星的光环。
        在球形的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流在球形的场内不停地向场中心旋转,最终引力子回到场中心点,并从引力场轴即天体自转轴两端输出,开始第二次绕行,图中箭头所指就是引力子的运行路线。在黑洞引力场中有一些未消化的恒星物质就从引力场轴两端喷出,形成可见喷流。
        在天体引力场中自转轴附近引力最强,是因从自转轴两端输出的引力子在此就开始向内绕圈,而吸积盘离自转轴两端最远,所以得到的引力子流最少,因此引力最弱。在银河系中,银心黑洞已将球形的银河系内其它区域的绝大部分物体吞噬,只剩下吸积盘(银盘)上的一些恒星、行星物质,由此可推测银心黑洞的质量比过去认为的大得多,银心黑洞质量与银河系可见物质质量之比应该超过太阳系中的太阳质量与九大行星质量之比。
        恒星的诞生过程也可展现天体的球形引力场。恒星是从“分子云”、“球状体”、“原恒星”逐渐发展而来,从“分子云”分裂出来的小物质群收缩并缓慢变成暗黑的球状天体,一个代表性的球状体像太阳系那么大,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200倍,它仍是个很冷的、黑色的天体,渐渐收缩而变得炽热起来,最后,它变成原恒星,开始发光。原恒星内的物质继续收缩,当它的中心温度达到1千万摄氏度时,核反应开始,一颗恒星就诞生了,原恒星看起来好象在一个气体防护层里发展的,它们发光,但不规则,气体从它们的两极(即自转轴两端)以极大的速度喷射出来。当恒星形成时,在原来“球状体”区域内的绝大部分物质已被恒星引力场吸到场中心,只留了引力最弱的吸积盘上一些小天体和气体,此后它们将发展成多颗围绕恒星公转的行星。
        天体引力场的球形旋涡非常大,如太阳的集成引力场直径超过整个太阳系的直径,这样才能束缚住太阳系的所有天体。银心黑洞引力场的直径超过银冕直径,才能束缚住银河系内的所有天体,才能与其它星系组成星系团。
        正因为天体引力场的引力子只能从自旋轴两端输出,使引力场分布是不均的,自旋轴附近的引力最强,吸积盘附近的引力最小,也造成大天体都是椭球形的,在自转轴附近引力大些,因此扁平一点,吸积盘附近引力小,因此凸起一点。引力场的这种特性与磁场相似,两个磁极相当于引力场自转轴两端,与两个磁极中心点垂直的地方磁场强度最小。在地球引力场的自转轴附近,引力应该是最强的,与自转轴垂直的吸积盘附近引力应该是最弱的,如有兴趣,可实地去测量。
        宇宙中的星系约80%的旋涡星系,15%是椭圆星系,其余5%是不规则星系(包括特殊星系)是因星系相互碰撞、影响而形成的,椭圆星系的中心也有一个巨型黑洞,其所束缚的可见物质的范围也是椭球形的,椭圆星系会逐渐向旋涡星系发展,只在黑洞引力场的吸积盘附近留下可见物质,其它区域的物质会先被黑洞引力场吸入。
        黑洞引力场是由恒星的集成引力场演变而来,所以引力场中引力子运行路线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恒星的集成引力场还需要束缚着氢氦原子,作为引力之源,黑洞引力场则已演变成纯引力场。
        天体引力场可以将场内的物质吸入场中心(如太阳或黑洞奇点),在原子核引力场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有核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反斥作用,因此原子核引力场束缚着电子呈球状环绕运行,原子核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在天体引力场相同,因此构成的原子也是椭球形的,与天体相似。
        大天体(如太阳、地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子流输出,去束缚远距离的物质,是因由原子构成的天体有一种“集成引力场”,在天体演化初期,随着“原恒星”束缚的氢氦原子越来越多,核心温度越来越高,原子已呈电离态,原子核引力场不用再花力量束缚电子,内部高压也可抗衡一部分强核力,这些相邻的原子核就将多余的引力子输出,聚合成球形的“集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相当于天体内全部引力子的10-3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值,相当于天体质量的5-15%,所以大天体的引力场特别强,而象地球上的汽车、桌椅,因原子总量小,只能形成“化合引力场”,根本没有强大引力子流输出,其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很难测到它们的引力。
        集成引力场和黑洞引力场具有以下特征:无论增加或减少质量,始终保持一个独立的球形引力场,引力场的大小和强度,随着质量增加而增加,随着质量减少而减少。天体引力场的这种性质与磁场相似,如将永磁铁分割成几块,每一块都能保持独立的磁场。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空中的物体受到地球引力场的拉曳是直线下落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在地球引力子的拉曳下,整个地球与空中物体是均速旋转的,如果让地球停止旋转,就能看出空中的物体是以弧线落向地面,物体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等。天体自转就是受到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形成的。
        黑洞是一种不可见的球形引力场,在引力场中心有一个无形的点,即“黑洞奇点”,黑洞引力场的所有引力子都从这个点穿过。黑洞奇点的体积为0,每秒都有很多的引力子从奇点穿过,任何物体接近黑洞奇点都会被极强的引力子流击碎,如果黑洞质量足够大,引力子流密度是足够高,就能及时将粒子破碎后的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如果吸入恒星物质超过黑洞能有效吸收的量,就会通过黑洞引力场轴即自转轴两端喷射出来。由于黑洞奇点体积为0,所以用数学推算出质量、密度就会出现无限大,实际上总有个限度。
        在黑洞中,是引力子泡沫内的正奇子产生的斥力与引力取得平衡,是它自己在支撑着自己。黑洞的自转方向与其引力场拉曳外围可见物质的转动方向相同。
        黑洞的引力之所以远大于同质量的恒星,是因黑洞是纯引力天体,从恒星、中子星到黑洞的演化过程中,引力场最终战胜反引力场,即引力最终战胜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并将中子星中的大部分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这使得黑洞的引力子翻倍,而且黑洞引力场已没有了反引力场的制衡,可以将全部引力子输出,形成强大的“黑洞引力场”。而恒星却要从原子中汲取引力子,必须维持有形结构,而且其引力场时刻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成的反引力场抗衡着。
        在宇宙空间中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占宇宙暗物质的大部分,各种大小天体辐射出的引力子充满了宇宙空间,它象一张无形的坚不可摧的大网,控制着星系、总星系团、超星系团,当宇宙中反引力与引力的力量此消彼长,引力远大于反引力时,引力就拉紧这张大网,将各星系团慢慢拉回宇宙大爆炸的原点。就举一个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太阳之所以能控制住太阳系内的一切天体,就是因为太阳引力场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网住它们,编织这种大网需要大量物质,那就是引力子。
        由于反引力子的直线向外性,使反引力场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引力场形成相互制衡,才能稳定,不然反引力场象水波一样不断向外辐射,直至反引力场消失,就象电磁辐射。所以由反引力分化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是以粒子为载体,以光速或亚光速运行,粒子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相互制衡的平衡体。而引力场却可以独立存在,最明显的是黑洞引力场。宇宙空间运行的部分超光速反引力子来源于黑洞,因黑洞未能及时将部分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而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使随同喷出的可见粒子获得极大动能,因此黑洞喷流能量极大,这些反引力子是宇宙暗能量的主要来源,使类星体、星系、超星系团获得极大动能。
        从星系中心黑洞引力场喷出的强大反引力子流,是致使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来源。由于这些反引力子来源于黑洞吸入的粒子级物质,因此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约一千亿年后),黑洞引力场可吸入粒子级物质逐渐减少,因此宇宙暗能量逐渐消失,此时引力远大于反引力,宇宙停止膨胀,并在众多黑洞引力场的相互吸引下,宇宙开始收缩,最终必将融合成一个极大的宇宙黑洞,进而坍缩成“宇宙奇点”。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是在加速膨胀,但并不等于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正象我们在阴历每月初二晚八点三十分五十秒三皮秒看到的月亮是一轮弯月(可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加速膨胀作类比),并不等于以后看到的月亮也都是相同的弯月,月亮的盈缺变化和宇宙膨胀收缩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有膨胀必有收缩,宇宙奇点和宇宙万物不可能从“空无”——一种没有能量的真正“空无”中生成。
        在大多数情况下,星系碰撞不会直接发生,且只是损失一些星系外部的恒星,它们被强大的引力牵扯走,然后被抛掷到太空,留下星系内部的恒星浸淫在星系间的星海里,若碰撞直接发生,结果会很戏剧化;两个旋涡星系相撞,气体圆盘被强烈的震憾力驱逐到空间里,然后合并成更大更亮的星系,即形成一个不具气体物质的椭圆星系(由此也可见“黑洞引力场”的形状)。宇宙中的棒旋星系,不规则星系都是几个星系碰撞或相互影响的产物。小星系呈旋涡状逐渐坠向最大的星系,直到被大星系“吞噬”掉为止,这些大星系则变得愈来愈大,继续吞食比它们小很多的星系。
        天文学家采用了一种切片的方法,也就是把宇宙像切西瓜一样,切成一片片以我们为中心的扇形薄片。在这些切片上,一个个星系犹如一粒粒西瓜籽,我们就可以看清楚它们的空间分布。结果,天文学家看到在更大的尺度上,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连接成链状和蜂窝状的结构,从总体上看明显趋向均匀化,但也可以看到呈现出一些巨壁和巨洞,好似生物体的细胞壁和细胞,不过它们的大小是以十亿光年计的,大家一定会为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如此相似而吃惊。
        太阳系以每秒230公里的速度,完成它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航行,银河系则以每秒90公里的速度,接近它的伴星系仙女星系,它们俩都属于绵延约1000万光年的“本星系群”,这个本星系群又以每秒约600公里的速度移动,被室女星系团吸进本超星系团,这些超星系团的范围约6000万光年。本超星系团及长蛇座与半人马座超星系团,接着又落向另一个更大的星系集团,天文学家称之为“大引力源”,这些星系团与超星系团,形成了范围有几亿光年大的垣状和丝状结构,这些垣状和丝状结构很象生物体内细胞和组织。
        时空曲率在黑洞奇点中并没有出现无限大,当引力子从黑洞奇点(引力场中心点)中穿出时,时空曲率从极大走向了反面,出现了短暂的平直时空,即黑洞引力轴(自转轴)的两处直线喷流。球形的天体引力场中的时空是弯曲的,而且越接近球形引力场中心,时空弯曲度越高,因为引力子呈螺旋形向内旋转,越接近引力场中心,螺旋的弯曲度越高。
        在主星序恒星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对抗中形成长期平衡,在红巨星、星体塌缩及(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抗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引力占上风,有时则是后三种力占上风,当星体塌缩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又形成长期平衡。而超过1.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和超过3个太阳质量的中子星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是因大天体能将每个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多余引力子聚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强大的“集成引力场”,而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作用却比较分散,这就相当于引力能聚合成一支集团军,而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只能以分散的连团一级的军队与之抗衡,当中子星超过3倍太阳的质量,处于中子星引力场中心的中子首先被压碎,更准确地说,是被强大的引力子流击碎,中子星体不断向中心塌缩,引力最终战胜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成为纯引力的黑洞。
        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直线向外性,源于反引力的直线向外性,反引力场必须在引力场的束缚下才能稳定存在,并且反引力在与引力的对抗中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且必须以粒子为载体,反引力的这些特性就注定它最终要败给引力。
        是什么束缚着电子的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是什么束缚着太阳系九大行星长期围绕太阳运行?是什么束缚着银河系千亿颗恒星围绕着银心运行?为什么它的运行规律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受到同一种力的束缚,那就是引力。为什么小到粒子、原子、水珠、球状病毒、细胞,大至行星、恒星、星系、宇宙,自然界中有非常多的物体都呈球形?如此多的相似,必然有共同的根源。笔者认为这是宇宙中存在的球形引力场和球形反引力场在相互对抗、相互协同中形成的,是一种平衡、对称的表现。
§1。8  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其致命缺陷在于: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的电荷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电荷的数值为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电子的电荷-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传统原子模型中,是正质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对抗质子间向内吸引的强核力,而且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高压下才能实现,说明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大于质子间的强核力,起码两者力量接近。以上说明了质子与电子之间的正负电荷大小相等,那么由负电子包裹着的原子就不可能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的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想让两个原子靠近都需要用核聚变的超高温高压,这显然是荒谬的。这是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之一。
        实际上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那原子核就失去力的平衡,原子核会进一步向内塌缩,原子彻底毁灭。
        如果说原子核是靠质子、电子间的库仑静电吸引力束缚住光速运行的电子,那么负电子之间产生的库仑静电斥力,就必然使外围电子飞离原子,多电子的重原子就不可能产生,因为负电子间的距离比正质子与负电子间的距离近得多,且正、负电荷大小相等,这是致命缺陷之二。
        电磁力和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律,那么将原子中的电磁力换算成引力,以氢原子为例,假设一个正质子的电磁力相当于一个太阳的引力,那么围绕正质子旋转的负电子就相当于另一个同质量的太阳,就会出现一个相互吸引的双星系,不可能是一个太阳(负电子)围绕居中的另一个太阳(正质子)旋转,用相同方法换算到其它原子中,同样会出现种种荒谬的结果,这是证明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的最明显最有力的证据。
        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请大家切记原子与质子的大小之比,这种真实差距将凸显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这种对比实验最好到足球场去做,图中的原子与原子核大小之比已严重失真)。
        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两块0.5克的永磁铁之间的排斥力远小于1克铀(235U)裂变释放的强核力,8×1010焦,相当于2.5吨煤的燃烧热。同时与斥力对抗的强核力应该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强核力是一种向外的力,由强核力主导的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力都是向外的。
        要证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直线向外的力,太阳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太阳内原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与向内的引力对抗,不仅支撑着太阳不向内塌缩,而且时刻向外直线辐射光子、中微子,我们先不管原子内的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如何在短距离内开始发力,它们对外界施加的都是直线向外的力。直线向外辐射的电磁波是电磁力产生的,直线向外的放射性衰变是弱核力产生的,激烈向外爆发的核聚变、核裂变是由强核力产生的。
        要证明引力是一种弧线向内的力,很简单,在银河系等稳定星系中,无数恒星都在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中的引力子拉曳下呈弧线向内运行,旋涡星云也是在原恒星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下呈螺旋向内运行。如果消除地球自转,空中物体会在地球引力场的拉曳下呈弧线向下落向地面。
        卢瑟福在1924年发现原子核附近存在一个电势很大的势垒,它像一个顽固的堡垒一样阻挡着外来粒子的轰击,他发现一个粒子在势垒之外较大距离时,它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力遵守库仑定律,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在接近势垒时,静电力不再遵守库仑定律,而是斥力急剧增大,并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强核力”。弱核力也表现为一种斥力,它的作用范围在10—15厘米左右。众多实验表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不同量级的斥力,如果原子内只有这三种力,那原子早已分崩离析。正象太阳如果没有引力就会炸散一样,从原子构成的太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原子中时刻制衡着向外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就是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
        如果强核力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那太阳就不可能向外辐射能量,而是向内塌缩,原子dan、氢dan就不会向外爆炸,而是向内缩。
        过去人们发现原子中必须存在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才能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因当时人们不了解引力的性质,所以让“强核力”担负了不可思议的“使命”,在极小距离内,强核力同时被描绘成即是一种斥力,又是一种吸引力,这就象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动机前半段的涡轮产生向后的推进力(吸引力),而后半段的涡轮却产生向前的推进力(斥力),这样的发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这种强核力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认为强核力是引力的1040倍,但这种理论一放到宇宙中就会立即崩溃,由原子构成的可见宇宙中的引力强于强核力。如果引力真的这么小,那太阳内部10千克氢核聚变产生的强核力就能将太阳炸散,或者在太阳中心放置一枚50万吨级氢弹就能将太阳炸散,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为(0.8-2)×10-15米时,原子核之间吸引力属于原子核引力场,强核力只是一种单一的强大斥力,即两个核子之间的距离小于0.8×10-15米时那部分强大斥力。太阳内部每秒钟有6亿吨氢转变成氦,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每秒爆炸900亿颗百万吨级(4.2×1012J)的氢弹,每年用掉2×1019kg的核燃料,但是相对于太阳的总质量2×1030kg,还是一个小数。束缚这样大的核聚变炉,需要多大的引力?相当于多少个“托卡马克”(Tokamak)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能量,试想在地球上要束缚住一枚装有10千克核装药的氢弹需要多少能级的“托卡马克”装置。如此强大的引力是传统引力理论和原子理论无法解释的。
        在恒星中,反斥方(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通过辐射高能光子来对抗“集成引力场”向内旋转收缩的引力子流在大质量恒星中,反斥方只能加快核聚变速率,来抵抗强大的引力,因此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最终必将是引力获胜。
        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在两个原子之间,存在着多种斥力,其中最直接的是原子外围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第二是正电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原子核中的强核力、弱核力也产生斥力。在单个原子内正电原子核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相互持平,本不应出现负离子,即正电原子核已无力束缚一个多余的负电子,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它们之间肯定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要使原子结合成分子需要克服上述斥力,在没有引力的传统原子模型中已无法提供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但在笔者提出的加入“万有引力”的原子模型中,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笔者进一步指出,“引力”是两个原子间的主要结合力,即化学键的主要成分;原子之所以能组合成分子、细胞、生物体、行星、恒星等宇宙万物,原子间的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向外的力,如没有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形成平衡,大至天体,小至原子都早已分崩离析。
        原子中的电子除轨道运动外还自旋,原子核也自旋,这与天体的运行何其相似,太阳系就是一个超级原子模型,它们都受到同一种力的控制,那就是引力。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如果原子中的电磁力真象过去认为的是引力的1038倍,那太阳就不可能诞生,更不可能产生核聚变,因为两个原子间负电子库仑斥力使它们根本无法靠近。实际上,主星序恒星的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且最终必将战胜后三者。人们错误地用小物体形成的“化合引力场”与大天体的“集成引力场”相比,这两种引力场存在很大差异,在小物体中由于内部压力小,原子中的引力主要用于束缚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辐射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来就很少,且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这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由于引力子的高穿透性,很难被目前的仪器测得。而在大质量天体中,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天体内部压力大,温度高,原子处于电离态,原子核引力场不用再束缚电子,且巨压可以束缚部分强核力,因此每个原子核引力场可以将多余的10-30%的引力子输出,形成球形的“集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辐射的引力子可以束缚住很远的物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4]

§1。9  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为了探究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本质,我们就得溯源至它们的源头,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反引力子在与引力子的对抗中形成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所以这些粒子具有最小单位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称为“原始引力场”和“原始反引力场”。质子、中子、介子、超子等重子是由多个夸克组成,形成“复合引力场”。多个质子与中子能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和“原子核反引力场”。上述引力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引力场始终保持球形,自转轴两端是引力子的输出口。随着引力场的形成,产生相应的“反引力场”。原子组合成分子,将形成一种“化合引力场”。
        在球形的“原子核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运行路线与天体相似,引力子束缚着电子的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可以将原子核比作太阳,电子比作地球等行星,在这里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形成持久平衡。原子核引力场对原子外部的作用力很小,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它们有能力组合成分子,却无力束缚距离较远的分子或原子。粒子的自旋是由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造成的,与天体的自转一样。
两个核子势能U(r)和核子间距r的关系近似反映了原子核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基本性质,质子、中子都是由引力场束缚反引力场形成的,当r逐渐减少时,首先触及的是向内吸引的引力场,且强度急剧增大,当r减少到ro=0.48F时,触及的是反引力场,在质子和中子中表现为强核力,产生向外的巨大斥力。在1.7F-0.48F这一范围内,主要运行着超光速的引力子,它们将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束缚在小于0.48F的范围内。
        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的“原始引力场”中又可分“左引力场”和“右引力场”。左、右引力场可以拿左手与右手来作比喻,如左手与右手互为镜像,在同一平面上,左手与右手不能互相重合,但将左手翻个面,便能与右手重合,所以左、右引力场可以存在同一粒子中,而不相互碰撞,但左引力场及束缚的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及束缚的右反引力场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左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左呈弧线向内旋转,左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左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左作圆周旋转;右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右呈弧线向内旋转,右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右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右作圆周旋转。
在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自旋速度高,且方向相同。从正、反奇子的运行图可看出,独立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同的,但它们都是球对称的,在粒子中,反引力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引力子自旋方向相反,如此就不阻碍两者的有序运行,所以在粒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看上去是自旋方向相反的,就象有机分子中自旋相反的负电子。
引力子、反引力子都有自旋轴,自旋轴即是反奇子的输出口,与引力场形状相同,宇宙中这些球形旋涡场的基本形状都是相同的。
在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都有质量,且质量相同。
在引力子、反引力子中,正奇子、反奇子自旋方向相反,质量为0。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图39为反奇子运行轨道,图40是正奇子运行轨道。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外围的部分正奇子被压入反奇子的轨道,由于它们都是球对称的,正奇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反奇子的自旋方向相同,成为反奇子。正、反奇子自旋相反,使反奇子能有效束缚住正奇子,正奇子也能支撑住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将正、反奇子比作两个齿轮,它们在相互制衡中必须是自旋相反的。
一、粒子的质量生成
        粒子的质量生成一直是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是自旋为1/2的轻子,μ子和电子的质量竟相差约207倍,任何理论都难解释,笔者认为这是粒子在转化过程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也随之相互转化,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增大造成的。
        粒子的质量不仅与天体引力场有关,而且与自身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也有紧切关系,由于粒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在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产生两种相反的力,所以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相等时,粒子质量为0,如光子;但绝大部分粒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并不相同,因此粒子的质量大小与自身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成正比。
        光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都是平衡的,因此质量为0,能量高的光子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数量多,反引力场与引力场强,能量低的光子则反之。
        三代轻子、夸克之所以出现巨大的质量差异,也源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其中第一代是构成我们周围复杂纷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组分,第二代和第三代构成的物质寿命都极短,这是因在高能加速器中高速碰撞使第一代轻子、夸克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如第三代τ子的质量略大于1780MeV,是第一代电子的3500倍,τ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远多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所以生成的质量很大,但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严重失衡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较平衡的小质量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
        0质量光子碰撞可以生成有质量的正、反电子,是因光子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在碰撞中形成不平衡,生成自旋相反的正、反电子。在正电子中,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强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电子右旋,带正电;在负(反)电子中,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强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电子左旋,带负电,正、反电子质量之差等于光子。其它正、反粒子也可以此类推。
二、夸克禁闭的原因
        夸克的左右引力场与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有些夸克的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远远多于左引力场与左反引力场,有些则反之,所以由夸克组成的强子质量远大于电子,也造成单个夸克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光子或轻子,所以我们无法分离出单独的夸克,夸克的这种特性可以从π、k介子、超子等不稳定粒子中清楚看出,强子相撞会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也就是夸克都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形成“质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能使夸克不衰变,就象中子进入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引力场”而不再衰变一样,所以夸克必须被禁闭在质子内才能稳定。
        正粒子和反粒子都有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差别只在于两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强度差正好相反,所以它们自旋方向相反,电符相反,质量相同。有质量的正反粒子碰撞转化成0质量的光子,是因在高速碰撞中使粒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形成平衡,就成了0质量的光子。
        自旋为0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它们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它们的质量都很大,但未形成主导的左引力场或右引力场,使粒子产生左旋或右旋。而且质量越大,说明它们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越不平衡,衰变速度越快。
三、化合引力场
        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引力场相互吸引,首先克服原子外围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原子紧密的粘合在一起,分子中原子都是非球形的,象被压扁了似的,这是一种强大吸引力,传统理论已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实际这就是原子核引力场,它们在彼此靠近中形成“化合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实质上只是多个原子核引力场(图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是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色散力、氢键的主要成分。
        金属键最能说明强大“原子核引力场”的存在。金属原子结构的特征是最外层价电子数目少(通常1-2个),而且价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结合力很弱,极易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失去价电子后成为正离子。在金属晶体中大部分都是正离子,其余都是中性原子,这些正离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远远大于正离子对自由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因为原子核与自由电子(原来的价电子)的结合力很弱,而且金属原子外围有着很多负电子,因此金属原子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是很大的,按照传统理论推演,金属晶体本应该是最不坚固的,或者根本不能使两个金属正离子靠近,金属晶体根本无法存在。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金属键结合力最强,组合成的金属非常坚固,这是为什么?笔者指出,这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也最强,表现为金属键的结合力强。在金属晶体中,是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引力与原子外围的众多负电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形成平衡。当金属原子相互靠近,形成“化合引力场”,由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极易受到其它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因此这些“价电子”极易成为“共用电子”,就象有机分子的“共用电子”。
        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那么与此有关的传统理论就存在很大漏洞。Na、Cl都是电中性的,Na+和Cl-组合后必然是电中性的,那么在NaCl晶体中,每个Na+离子就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Cl-离子,同样每个Cl-离子也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Na+离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其中必然还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那就是原子核引力场。
        传统理论将正离子与负离子之间库仑静电吸引力描绘得很强,其实正离子的“正电”之源在原子核,它对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远远小于正、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且正、负电荷同量级,因此用“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正、负离子结合在一起。
        离子键的本质:金属原子之所以容易形成正离子,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束缚了大量的负电子,而使外围的负电子间存在较强库仑静电斥力,加之当中有大量负电子阻挡,使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对最外围的负电子的束缚力降低,在负电子间库仑斥力作用下,金属原子最外围的负电子较易脱离原子核引力场,形成正离子,与太阳引力场对外围行星的束缚力低的情况相似。在离子型化合物中非金属原子的情况恰恰相反,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相对弱,外围的负电子少,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也相对小,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较易吸引一个额外的负电子,形成负离子。由于正离子的引力场强,能与负离子形成较强的“化合引力场”,因此离子型化合物一般都是固体。这其中当然也有过去认为的正负离子库仑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因为正负离子的库仑吸引力还远不及正反离子间最外围的负电子间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
        共价键的本质:两个原子(A、B)在彼此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下靠近,当下列吸引力与斥力形成平衡,即成键,吸引力:A(B)原子核引力场对B(A)原子核与B(A)负电子的引力,A(B)原子核对B(A)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斥力:A负电子与B负电子的库仑斥力,A原子核与B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如两个氢原子互相靠近时,氢原子核引力场之间的引力克服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当它们渐渐靠近直到两电子的波函数发生叠加,两电子由原来各从属于一个质子变成两个质子所共有,成为一个氢分子。两个质子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束缚着两个电子。
        在有机分子中一般都具有自旋相反的成对电子,这些负电子都有相同的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之所以看上去自旋相反,是因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原子核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有所改变,形成“化合引力场”,在这种引力场的作用下,其中一个负电子被倒置,就象两个人分别处于直立态和倒立态。
        在分子中有一种规律,即大质量的原子居于分子的核心,如血红蛋白,原儿茶酸根3,4—双加氧酶,细菌核苷酸还原酶的R2蛋白质中都是以铁原子为核心,这是为什么?这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笔者提出,这是因为铁原子的引力场强,能束缚较多轻原子在它周围,如铁等重原子引力场能束缚15-20个原子直径范围内的原子。铅、铊、汞等重原子之所以对生物体有害,是它们的引力场过强,使周围分子的主链断裂,如汞离子对硫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亲和性,这种相互作用以及伴随所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使得许多蛋白质和酶结构中的必需硫醇类失去活性。
        分子间作用力可分色散力、静电力、诱导力三种,其中色散力是其中主要成分,它存在于所有的分子之间,是一种吸引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约几百pm,属于长程作用力。色散力就是原子核引力场或化合引力场形成的。分子间相距较远时,主要表现为引力(万有引力),而当分子靠近时,就会出现排斥力,这是一种短程力,正是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
四、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综述
        在微观物质中,单一粒子(夸克、电子)的“原始引力场”聚合成“复合粒子”(如质子)的“复合引力场”,复合引力场聚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再聚合成“化合引力场”。在宏观天体中,原子核引力场聚合成“集成引力场”,当恒星的集成引力场没有了由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成的反引力场的制衡,就演变成纯引力的黑洞引力场。
        原始引力场、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时刻参与物质的自组织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各种旋涡或水波图案,如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反应”(BZ反应)中形成的螺旋和水波图案,化学钟里形成的螺旋波与原始粘菌、旋涡星系、飓风很相似。混沌是引力场和反引力场之间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将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分列开来,两者的运行都是线性的,但这两种对立的场相互作用,就使物质的运行呈现非线性,所以实际上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加之现实宇宙环境各种引力场、反引力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干扰,形成了众多混沌和不确定。
        从微观角度看,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而在宏观上近似线性,如理想无干扰的引力场是线性的,所以宏观天体的运行近似线性。
        宇宙奇点是混沌的,在理想无干扰的状态下,正奇子、反奇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运行是线性的。宇宙万物正是在这种混沌中建立秩序,并在外界引力场、反引力场的干扰下打破秩序,形成混沌,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引力子之所以难以侦测,是因我们还没有设计出接收超光速引力子的仪器,目前我们连“中微子”都很难捕捉,更何况侦测比中微子小108倍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引力子的穿透性比中微子强得多,小物体的引力之所以难以测量,是因小物体只能形成“化合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在原子中引力时刻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抗衡,输出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就很少,加之地球环境中辐射着各种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其中主要是地球引力场,月球引力场次之,原子辐射出的引力子有些被它们击散,要测量两本书之间的引力,就好比在一大块1021特斯拉的超级磁体上测量两粒10高斯的磁珠间的吸引力,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值的。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内引力子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中的引力子穿入物体内与其内部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的次数成正比。
        牛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只是对宏观天体引力场(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的近似描述,只适用于宏观天体引力场,而不适用微观物质中的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左右引力场,而且不管在宏观和微观引力场中引力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长。
        总体而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适用范围比牛顿引力理论广,而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适用范围则比前两者都广得多,发现了多种微观引力场,但并未************前两种引力理论,而是对引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先入为主的主观之见,会影响实验结果,如科学家希望电子具有波的性质,那么他们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波;反之,希望电子具有粒子的性质,则其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粒子。又如科学家在相对论的“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下,并假定引力子是与电子同级的粒子,然后根据假定“光速恒定”的数学方程,推算出的引力波速度当然是光速的,如2002年9月8日有科研人员运用射电望远镜对经过木星的一个类星体的光进行测量来推测引力波的速度,这只不过是运用有严重问题的理论推导出的错误结果,只是一些深受旧范式影响的人对“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旧范式的维护。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认为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设计的引力波探测器只能对如超新星爆发这类比较罕见的突发事件进行引力探测,实际上并不是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而是引力子穿透性太强。加之人们对微观引力场不了解,并错误地认为引力场作用距离无限远,实际上宏观天体引力场和微观引力场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在原子尺度上我们实际上已经探测到微观引力场的吸引力,却将其归入“强核力”中,实际上,引力无处不在,空中物体的下落就是受到无所不在的地球引力场中强大引力子流的拉曳形成的,地球引力场要束缚住大气层,就需要有足够密度的引力子流时刻与大气分子形成相互作用,如果引力子流密度低,就无法形成大气层,地球引力场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网住大气层,网住世间万物。人们过去认为天体引力波象水波一样辐射出去,这种水波辐射只能产生向外的力,如何能形成向内的吸引力,难道是引力波到达目标点后,突然掉头往回拉,这是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中推算出的结果当然是错误的。
        法拉第、玻尔、爱因斯坦、费恩曼等科学巨匠都善于通过物理现象来探求物理本质和解释,并从哲学层面加以把握,而认为数学运算是第二位的,因为在新的未知科学领域,很可能还没有相应的数学工具。玻尔一向认为,对于物理学观念的讨论来说,数学是不重要的,我们已经见识过,在BKS那篇洋洋万言的论文里,只有一道简单的数学公式。物理学中的大部分重要进展都是由“物理直觉”造成的,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属于一种唯象理论。
        过去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地错误认识。纸片之所以轻,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小,地球引力子与纸中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极少。铁块之所以重,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大,地球引力子与铁块内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较多。
        由于我们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其中反引力子构成了我们可见的形体,我们时刻都在做反引力的事,包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克服引力,我们本质上是反引力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看,只要我们盯着“旋涡场”看,就会出现头昏、眼花、恶心,而盯着“水波场”看,却是赏心悦目,同心圆在社会中运用极广。
        我们目前捕捉不到引力子是因为科技的局限,但绝不能无视这种在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和引力子,不然我们一生的科研成果将很可能被后人证明为是一种谬误,这也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引力理论都形成巨大科学革新的原因。
§1.10引力推进器
        利用引力的特性,可以设计出一种引力推进器。用“纯反引力子”作为宇宙飞船的外壳涂层,这样宇宙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将无法穿透反引力子涂层,转化成宇宙飞船强大的推进力。这种宇宙飞船最好设计成“碟形”,在宇宙空间中,它的圆盘与引力子流垂直,便于接收更多引力子,进入行星大气层,则以“飞翼”方式飞行,还需加装一种推进器,使用“可转向喷口”,产生向下、向后或向前的推力。采用这种引力推进器就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这种宇宙飞船的能源是宇宙无所不在的引力,动力源是各种大天体,拥有无限续航力。
        目前,可采用致密板(铅或其它更重的元素)产生推进力,金属板面与天体引力子流运行方面垂直,可接收到更多引力子,利用大天体的引力加速,加速到一定程度后,再小角度转向,飞离天体,再寻找强引力场,如此在空间中借助无所不在的引力场,实现星际旅行。这种引力推进器的形状与“太阳帆”相似。
还可设计一种超光速与接近超超光速的空间推进器,关键是在空间推进器反应室内涂上一层纯反引力子或装上一层纯引力子薄壁,就可抵御引力子级物质核反应(E2=mb2)和奇子级物质核反应(E1=ma2)的超高温高压,喷口射出的超光速或超超光速能量流,使宇宙飞船以超光速或接近超超光速飞行。这种空间推进器结构简单且高效,由反应室(类似于现有航天推进器的氢氧燃烧室),喷口和加料系统组成。接近超超光速飞行将能打开“虫洞”之门,“虫洞”即在引力子之中,引力子内的正、反奇子正是以超超光速运行。也许终有一日,人类能在1秒内到达宇宙的另一端。
        超光速飞行对生物体没有伤害,要知道地球上的每个人时刻都在以600公里/秒运动着,却毫无感觉,因为地球时刻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时刻围绕银河中心黑洞公转,而整个银河系则以更快速度向外飞行。生命在运动中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5]

§1.11  质量是什么?

        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知道了“粒子质量生成”的机制,也就解释了质量的本质: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粒子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在宇宙大爆炸之初,0-10-44秒内,引力还未生成之时,宇宙质量为0,到了普朗克时间10-43秒,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这是因为当时引力与反引力刚刚生成,还没有形成引力场,所以当时宇宙只有这么一点质量,但普朗克能量却是极高的,达到1019GeV,温度1032K。在宇宙时标0秒时,宇宙奇点体积为0,质量为0,用通常的标准看,就是一种“无”的状态,但其中却蕴藏着极高的能量,宇宙就是这样进行着“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的轮回。
        同时可知,正奇子、反奇子没有质量,只是一种类点能量,但组合成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在天体引力场中是有质量的。
        物体在加速中之所以会增加质量,是因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有质量粒子构成,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其主导的左或右引力场、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与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流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即碰撞速度增大,表现为粒子质量增加,这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成正比的,这是相对低速的情况,但当有质量粒子(如质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会急剧增大,此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非正比的,十分反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有质量粒子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本就不平衡,在与天体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中生成质量,当该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就使其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运行不平稳,使不平衡急剧加大,表现为质量急剧增加。无质量光子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虽然是平衡的,但也只能维持在光速上,超过光速就会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不平衡,使光子速度降为光速。
        假设在宇宙大爆炸之初(10-36—10-2秒),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无质量的光子,那今日宇宙只剩下微波辐射,宇宙质量为0。质量到底是什么?宇宙万物都是由粒子构成,解释了“粒子质量生成”,也就解释了宇宙万物质量的生成,质量的本质。笔者指出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微观粒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质量不守恒”、“能量等于速度”与笔者前述的“物质幻象性”、“速度支撑物质泡沫”的道理是相通的,它们都展现了宇宙的本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就算在同一天体引力场内,如地球上,质量也是不守恒的,这从粒子的相互转化中可清楚看出,三代轻子、夸克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而第二、三代轻子、夸克都源于第一代轻子、夸克,一种粒子在转化成另一种粒子后,大多会凭空增加或减少质量,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也会增加质量。
        关于“质量守恒”与“质量不守恒”,又涉及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质量是守恒的,这在以牛顿为代表的传统物理学中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些环境中,质量是不守恒的,如在加速器实验环境中和宇宙大爆炸之初,因此粒子物理学家开始探索粒子质量生成之谜,这是新兴的量子物理学的观点,这与“宇称守恒”和“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道理是一样的。

§1.12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宇宙时标:
        0秒宇宙奇点形成,体积为0,质量为0,能量1065GeV,正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大爆炸开始。
         10-47秒尺度2×10-66厘米,质量为0,能量1065GeV,“数学奇子”生成对称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产生,并以超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5秒内暴胀1033倍。
        10-43秒普朗克尺度2×10-33厘米,普朗克质量2×10-5克,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和反引力产生,并以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0秒内暴胀1010倍。
        10-36秒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生成对称的正、反夸克,此时反引力表现为强核力,强核力生成,随着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强核力锐减。
        10-12秒随着温度降低,光子碰撞生成对称的正、反电子,正、反电子碰撞生成正、反中微子,弱核力与电磁力分离,在上述过程中,反引力不断通过光子这个媒介将自己分化成电磁力和弱核力。
        由于在10-36—10-4秒时能量太高,正、反夸克无法形成束缚态,而是四散纷飞,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光子碰撞又生成正、反夸克。
        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质子,中子
(2)质子,反中子
(3)反质子,中子
(4)反质子,反中子
        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正”与“反”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
        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在10—12秒时,宇宙火球中同时产生了对称的正、反电子,那这些正、反电子相互碰撞全部转化成光子,正、反中微子,将使质子、中子此后找不到反电子来组合成氢、氦原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此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10—12秒时,宇宙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生成,但此时的宇宙火球的压力和密度远远高于中子星,在这种巨压下,正质子与反电子组合成中子,即在10—2秒之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中只有中子,光子,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而没有质子。随后,正、反电子碰撞转化成光子,其中多余的那部分正电子与光子、正、反中微子碰撞后,最终只剩下光子、正、反中微子。由于形成中子的时间不同,其衰变速度也不同,因此,大部分中子衰变成正质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之后,其中的正质子与还未衰变的中子组合成氦原子核,随后并与剩余的反电子组合成氢、氦原子。这就是正、反电子不对称的原因。
        在宇宙时标0秒—10-47秒时,宇宙质量为0,能量高达1065GeV,这时能量转化成速度,奇力生成超超光速的正、反奇子,分化成正、反奇力;到了10-43秒时,宇宙质量即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能量降到1019GeV,这是因为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已将正、反奇力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成为后两者的能量之源,高达1019GeV的能量转化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超光速,这种能量等于引力子中“反奇力减正奇力”与反引力子中“正奇力减反奇力”之和;到了10-36秒时,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对称的正、反夸克,能量降到1015GeV。从本次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总能量没有丝毫损失,都被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其内的正、反奇子时刻以超超光速运行着,为宇宙万物提供不竭动力。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的大量高能光子至今已降到微波能量级上,那部分损失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笔者认为光子在运动中需要动力源,在150亿年中,它们向宇宙空间辐射了一些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因此能量降低。
        1秒以后,温度降至1MeV以下,宇宙进入了核物理的能量范围,科学家对此后的宇宙演化进程已较清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子与质子组合形成“原子核引力场”,才不再衰变,原子核、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都是由引力与强核力主导的,正奇力、反奇力爆发的超超光速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视界疑难”。
        宇宙黑洞如何塌缩成宇宙奇点?引力场象一个球形旋涡,在黑洞引力场中,只有黑洞自旋轴两端为引力子输出口。当宇宙黑洞吸入90%的宇宙物质,由于黑洞奇点区的引力子流密度太高,引力子流变得只能输入而不能输出,因此,宇宙黑洞引力子都迅速聚集到黑洞奇点附近,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球体,在巨压中,处于球体中心的引力子首先被压碎,球体进一步向内塌缩,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相互挤压碰撞,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体积0,质量0,能量1065GeV.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的力就是奇力和反引力,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宇宙就是如此从大爆炸到膨胀、收缩,产生再次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宇宙奇点就象一个能源生产基地,产生大量高能的氢原子,黑洞就象一个废料回收站,将铁原子等不能再产生核聚变的重元素回收,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用于收缩宇宙。
        宇宙总质量超过宇宙黑洞形成宇宙奇点所需质量的10%,即宇宙黑洞只要吸收90%的宇宙物质就可形成宇宙奇点,新的宇宙大爆炸,因此就算在宇宙大爆炸中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光子(称为“流产的宇宙大爆炸”),这些光子也会被宇宙剩余的10%物质(大部分是黑洞)所吸入,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而且超光速的引力子最终都能将所有光速的光子、中微子拉回黑洞,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宇宙新的大爆炸。目前宇宙中的星系中心黑洞大多都源于宇宙剩余10%的物质,这些剩余物质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星系中某些天体的年龄超过本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
        宇宙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力,一种是直线向外的力,如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反引力、正奇力,其中正奇力是反引力之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波辐射形来表示。另一种是弧线向内的力,如引力、反奇力,其中反奇力是引力之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漩涡形来表示。这两种力在对抗中形成对立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和谐运行才能形成宇宙万物。如引力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反引力子,而反引力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粒子泡沫,如反奇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正奇子,正奇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
        球形的正、反奇子构成球形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球形的正、反引力子构成球形的粒子,球形的粒子构成球形的原子,球形的原子构成球形的天体和众多天然的球形物体,球形的天体构成球形的星系,球形的星系构成球形的宇宙,就象混沌学中的“分形几何”,这一切都是正奇力与反奇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引力与反引力的相互作用使然。

§1.13 真空本质和对称性破缺

        真空不空,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速的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用E1=ma2方程计算,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
        宇宙真空充满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纯引力的黑洞存在,宇宙总体上已出现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于宇宙真空的不对称性产生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如果系统受到一个小扰动破坏了它的对称性,我们说它的对称性破缺,比如,原子中的这样一个扰动可以由电场引起,由于扰动的作用,原子将不再停留在它原先的定态上,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发射或吸收一个可见光光子。对称性破缺同样出现在粒子中,这时的干扰因素就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所以出现“宇称不守恒”,是因有些粒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下,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较易出现在有弱核力参与的粒子转化过程中,因为这种力较弱,即反引力场较弱,较易受到外界的引力子或反引力子的干扰。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式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
        粒子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就是因为粒子质量太小,而宇宙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密度比光子、中微子等粒子高出很多倍,引力场使得宏观宇宙的时空都发生弯曲,粒子在无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碰撞干扰下,出现“不确定”、“测不准”是必然的。
        正是真空的这种特性,造成“宇称不守恒、CP破坏及时间(T)反演不变性的破坏、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一系列对称性丢失。而且宇宙必须存在对称中的不对称,完全对称的宇宙将会凝结,如果正奇子与反奇子在对抗与协同中完全对称,将不可能形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果正、反夸克组合出完全对称的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今日的宇宙将只剩下微波辐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6]

§1.14 宇宙微观量子环境

        粒子能在真空中产生,实际上是由真空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的,在宇宙空间中,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密度比光子、中微子高得多,整个宇宙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宇宙不同区域,能量差异极大,能量越高,这碗汤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越浓,因此在高能加速器中,是极易从真空中生成一大群粒子的。宇宙中所有粒子都时刻辐射着引力子、反引力子,同时又从外界吸收引力子、反引力子,两者总体上形成平衡,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产生多种对称性破缺。
        宇宙真空就象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可以用水来作比喻,拧开水龙头往一个空杯子里灌水,水流在杯子中的混沌运动就象宇宙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汤,在水流的高速碰撞中会产生众多泡沫,这些泡沫就相当于在真空中生成的粒子,泡沫上的水分子就相当于引力子、反引力子,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宇宙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有共同起源。
        宇宙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时刻与各种粒子进行着能量交换,如果将粒子比作人,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空气,如果将粒子比作水中的鱼,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水。
        电场、磁场作用力的载体是什么?如果是某种与电子、光子同级的粒子,科学家应该早已找到。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是载体是什么?电子、中子等粒子具有磁矩,这一切都表明,有一种比电子小得多的量子时刻在电场、磁场中起作用,这就是“反引力子”。
        磁场、电场的载体就是反引力子,磁铁之所以能克服地球引力,吸起近距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7]

第二章§2.1宇宙各级程序
        在“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一节中,笔者已提到过粒子级物质运行的程序,也可以称之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运行的规律。”在此笔者进一步指出,宇宙中存在着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这六级程序,从原子、分子层面上看,生物体就是一堆原子和分子的聚合,为什么它的运行是如此的有序?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生物体为什么具有无穷的变化?它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就是生物级程序。
一、生物级程序
        生物基因很明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程序,它非常精细地控制着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生物基因程序就是生物级程序中的总程序。笔者认为生物级程序是生物基因程序与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
二、分子级程序
        分子级程序是指各种原子、分子之间所能产生的所有化学反应。
三、原子级程序
        原子级程序是指所有轻原子所能组合成的所有重原子,所有重原子所能分裂成的轻原子。
四、粒子级程序
        粒子级程序是指各种粒子在不同能量环境中所能组合或转化成的粒子。
五、引力子级程序
        引力子级程序是指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何组合成各种粒子,如何形成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如何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例如:
xu+xn→e,xu+xn→p
xu+xn→ko,xu+xn→υ
xu+xn→γ,xu+xn→π+
xu+xn→zo,E2=mb2
        其中x代表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组合即可形成不同粒子,箭头右边的都是粒子的符号。物体的质量(m)乘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的超光速(b)的平方,即是引力子级物质的能量(E2)。
六、奇子级程序
        奇子级程序是指正奇子与反奇子如何组合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并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提供不竭动力,例如:
xd+xb→u,xd+xb→n
q+p=Lu,d+b→Ho
E1=ma2
        其中x代表正奇子(d)、反奇子(b)的数量,不同数量的正奇子(d)、反奇子(b)即可组合成反引力子(u)、引力子(n),正奇力(q)与反奇力(p)可融合成奇力(Lu)、正奇子(d)与反奇子(b)可融合成数学奇子(Ho)。物体的质量(m)乘以正、反奇子的超超光速(a)的平方,即是奇子级物质的能量(E1)。
七、有机生命的出现是运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
        生物体就是上述六级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如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太阳运行原子级、粒子级程序的产物,紫外线辐射到人体皮肤上,使其中的“B环开环”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也叫抗佝偻病维生素,因为缺乏时儿童便得佝偻病,成人则患软骨症。如突触形成的启动是按照一个明确不变的程序发生的,又如细胞的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生物体所呈现出非常精密的程序性,正是上述各级宇宙“隐程序”的显化。
        细胞编程性死亡(PCD)不是可有可无、无规律的现象,而是多细胞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是保证个体发育成熟所必需的,也是动物维持个体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须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是如此。昆虫从卵到成虫,中间要经过几个蜕变期,每一时期都要发生外形及组织结构的改变。蝌蚪的尾部消失是PCD的结果。没有PCD,蝌蚪无法变在青蛙。在哺乳类包括人胚胎的发生发育过程,也同样如此。PCD使胚胎发育过程中多余、无用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促使个体的成熟和进化如人胚尾、鳃器官、指、趾间蹼、女性中肾管、男性中肾旁管及多余的卵细胞、卵泡细胞的消失。细胞自然凋亡规律一旦失常,个体即不能正常发育或发生畸形,如人胚的Apert’s综合征就是由于应该凋亡的细胞没有凋亡而出现尖头,并指与并趾。同样的例子见于闭锁肛、胆道闭锁、喉、气管狭窄或闭锁,及两性畸形等,而不应凋亡的细胞出现凋亡则造成气管-食管瘘,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等。人类免疫系统的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95%的前T、前B淋巴细胞均要死亡。生理条件下,许多退化过程都与细胞凋亡有关,如断奶后泌乳期浮房恢复至静息状态,卵泡闭锁,毛发生长中期毛囊的退化,胸腺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清除以及淋巴结生发中心B细胞的选择、衰发、突变细胞的清除,皮肤生理性细胞及甲、爪的更新以及血细胞的定期死亡等。成熟的白细胞寿命只有一天,若细胞编程性死亡发生障碍,只繁殖不死亡,则会导致白细胞堆积,产生白血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各种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都有PCD的发生。PCD要发生于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自主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以中间神经元居多[25]。
        我们可以发现运行“碳”、“氧”、“氢”等分子级程序就会出现有机分子,随后出现核苷酸、氨基酸、蛋白质及简单生命。
        生物基因程序实质上是分子级程序的一次飞跃,生命的出现是执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周围环境中的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充分协同,如地球环境。
        在宇宙六级程序中,最接近源头就越简明,在奇子级程序中,每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每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讲,正奇力+反奇力=奇力(q+p=Lu)。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1=ma2,这是宇宙万物的能量之源。
§2.2 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程序的必要编码
        我们知道,随着速度的改变,时间和空间也随之改变。在宇宙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中,每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都不同,在粒子级、原子级程序中时空与光速相对应(E=mc2),在引力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光速相对应(E2=mb2),在分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音速相对应,如化学能爆发。生物基因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比较复杂、特殊,每一种生物都自己特定的时间、空间编码,因为运行生物级程序形成的生物体内时刻都在进行103-1016次电化学反应,并且以运行分子级程序为主,相当一部分分子级程序时间的叠加才构成生物基因程序的时间编码,所以它们的时间编码设定得很慢。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能力都不同,导致它们的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成长、衰老的时间也不同,生物体的形状大小(即三维空间)也不同,每天摄入能量和休息的时间也不同,每一类生物对时间、空间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单就地球生物而言,它们的生物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时间的基础上。而且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时间和空间编码具有伸缩性,如一个生活方式健康与另一个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前者生存的时间要长些。如将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和另一份营养不足的食谱提供给两个处于发育期的双胞胎兄弟,成年后,前者必然比后者长得高大,即三维空间产生差异。生活方式健康和营养均衡,实质上就是在生物体内外的各种宇宙程序与生物基因程序形成较完美的协同运行,使生物基因程序执行设定时间和空间编码中的较高值。总体上讲,生物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非常复杂,但原理相同。
        由于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各不相同,在现实宇宙中各级程序相互干扰,就造成时空混沌。如粒子在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受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就可能出现时间反转不变性的破坏。
        引力使宇宙宏观的四维时空弯曲,实质上是受到弧线向内运行的引力子流的拉曳造成的,由于引力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力,因此在宇宙绝大部分区域内时空都是弯曲的。实际上爱因斯坦揭示的是一种引力子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而在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程序中时间、空间编码与前者有很大不同,不过它们会时时受到引力子级程序的干扰。
        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编码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多维时间,它们与三维空间交织在一起,致使出现四维以上的时空,即在三维空间中出现无数时间维。如在同级的生物级程序中,果蝇、小鼠和人的时间维就不相同,虽然它们都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大部分生物的发育、成熟、衰老的时间都各不相同,从人的角度看,果蝇的生存时间是很短的,但果蝇却不这么认为,它用“它的时间”完成它的“使命”,反过来,千年老树看人类的生存时间也是如此。
        过去有些科学家以为存在五维以上的空间,实际上空间只有三维,最大或最小、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都可以用三维来描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时间有很多维度,但相对独立,这种独立性在不同生物体上显得尤其明显,所以即使有人乘上超光速飞船,也无法回到过去,因为过去的事物已不存在了,如他祖父的生物级程序早已停止运行,机体已化为尘土(分子、原子)。但从理论上讲,他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像,这些影像都是当时以光速辐射到宇宙空间的,就象我们从天文望远境看到的都是几万至几千万年前发生的天体事件。从我们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观测点,相对于天体辐射的还未进入我们眼睛的、以光速运行的光子而言,我们都处于超光速的位置,难道我们已回到它们(天体)的过去,不,我们只能看到它过去的影像。想要看到地球上300年前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就要到300光年外的地方,由于地球辐射的光波信号非常微弱,实际上是极难看到的。就个体而言,他可以到达未来,因为在高亚光速飞船中,他的时间变慢了,而地球上的每种事物都在按常速运行着,当他到达未来,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2.3 多维时间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局部上表现为平衡态,整个系统好像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局部拼缀而成。
        远离平衡时出现的新的状态,可以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有序程度,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把这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外界之间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名称叫做“自组织”。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
        “化学钟”是自组织的一个实验例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里面的颜色很有规则地变来变去,也会显出美丽的漩涡结构。为了保持花纹,化学反应必需不断地得到补充,它的组织也很特别,是连锁在一起的一串化学反应,牵涉到反馈,其中一个反应的产品又参加同一个反应,甚至做它自己的催化剂。化学钟里成千上万的分子好象都精确地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它们好象能彼此“交换信息”。
        能量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运动,就是不平衡的表现,完全平衡的宇宙,将会凝结。对生物来说,变化完结的平衡态就是死亡。热力学提供了一套自然语言,用它可以描述生物学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的过程,变化才能发生。
        就象化学界有化学钟一样,生物界也有生物钟,这些钟的节奏,虽然彼此悬殊,然而对生命都是少不了的。要了解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运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BZ)反应里时钟式振荡时所用的办法。
        在BZ反应中,自组织表现为化学活动的旋转螺旋,其中成千上万的分子齐步组成时间和空间的宏观结构。在生物界中,相应的组织过程则是个别细胞聚成多细胞有机体。自组织也包含如昆虫总数的涨落、人体心脏的跳动之类的有序现象。的确,整个的体都可以看为一个在时间空间自我组织的复杂单元。
        “自复制”这性质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只要核酸和蛋白组成的分子集体受着非平衡的约束,各式各样的耗散式结构原则上便会出现:空间的结构,时间上的结构,时空中的结构,乃至混沌行为,都会出现。
在化学反应或输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达到平衡,反应停止。
        BZ反应证明物质在远离平衡时有新的属性,亿万个分子同时变蓝,然后又同时变红,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这需要出现长程关联,而在平衡态时则没有这种关联。在近平衡态,与熵产生相联系的耗散具有最小值,而在远离平衡态时正相反,新的过程开始,熵产生增加。
        每一个分子钟会以自己稳定的速率运转,因为每一个分子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原子钟的运动速率更加精确,而生物体是由众多分子聚合而成,众多的分子的相互协同和干扰,使生物钟的精度不是很高,且可调。
        由此推断,必然还有粒子钟、引力子钟、奇子钟,与上述的分子钟、原子钟、生物钟一样各自都有自身的时间维度。
        人们日常的时间观念和使用的时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基础上的,是一种太阳系钟和地球钟。
        宏观宇宙的一维时间,是指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一维时间,是宏观的宇宙钟。宇宙时间维形成宇宙的宏观空间尺度。
        每一种能量包(如粒子、引力子、奇子)的运行速度都不相同,分别产生不同的时间维,即每一种粒子(包括不稳定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原子、分子、生物都产生一种独立的时间维,即时间编码,这些时间维与三维空间交织、卷缩在一起,产生多维的宇宙。
        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宏观宇宙时间,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时间维,一共是11维,电磁波(即光子)是第五个时间维上的波动,有些理论能在多维时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2.4  非定域性的隐变量
        按照传统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它给出的只是统计性的预言。也即是说,它是一种统计性的理论。那么,很自然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统计性是有根本意义而不可再分析的呢,还是由更深一层的、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遵循着某种直接的因果性规律的“隐蔽对象”的“隐蔽运动”的统计结果呢?在物理学家面前,已经摆着统计物理学的例子。在那里,物质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由对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行统计平均的结果,而那些微观粒子则是服从牛顿力学的轨道式运动规律的。那么,传统量子力学里的那种非决定性,是否也建筑在更深一层的、服从个别运动的决定性规律的“隐变量”之上呢?
        隐变量理论不是量子力学所特有的。物理学史上任何一种理论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都会有人引入这样或那样的隐变量,以期望理论得以完善。量子力学的几率特征从一开始就暗示,可能在其背后存在某种隐变量。
        传统量子理论的非因果性、概率、不确定、非决定论性质,正是人们对比粒子更低一级的量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不了解,它说明了人们对更深物质层次的无知和无能。显微镜下尘埃看上去飘忽不定、非因果性的布朗运动就是这样情况;我们知道,尘埃被更小的、看不见的、按照牛顿定律决定性地运动着的周围的分子所冲击,但我们不能够跟踪这些分子。这里的尘埃与分子,正是粒子与引力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放大版。笔者发现的正是比“粒子”这级量子水平更低的、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这是一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理论,定域性与非定域性是对立的统一,只是各级量子运行中的不同态,各有不同适用范围。
        之所以出现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论,只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对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隐变量频繁相互作用的无能为力,如气象学中出现的众多混沌、非线性现象。对于宏观的地球生态系统而言,流体(空气、水)中的分子就是“隐变量”,因此目前人们还无法控制气候,但随着人类的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控制气候终将实现。对于微观的“原子、粒子”而言,比它们小得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成为“隐变量”。
        在原子中的电子之间频繁进行着瞬间交流,那就是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以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为载体。在重原子中,每层电子占有各自轨道,各自以光速运行的电子正是用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引力子进行瞬间交流,产生库仑斥力,没有反引力子、引力子的超光速相互作用,原子中的电子早已相互碰撞飞离原子,原子就不可能存在。在“EPR”与“贝尔不等式”实验中,两个光子从发射天线分离后,在光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作用范围内即实现瞬间交流,既使是两个相距甚远不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光子之间,由于同时受到真空中无所不在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两个光子受到引力子、反引力子撞击的几率相近,出现了类似的超距作用,就象在水流中的两个相距甚远的塑胶球,塑胶球相当于光子,水分子相当于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宇宙真空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汤,因此两个相距甚远的光子的状态,继续以某种方式纠结在一起,因为它们同时受到真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笔者正是在更基础的水平上(即比粒子更深一个层次上)引入爱因斯坦的“超距作用”所精确类比的内在的非定域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8]

§2.5  幻象与实在
        我们通过实验仪器得到的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正是电子以光速运行所形成的幻象,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的原理相似,电视的图像与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都是幻象。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只是我们确定的氢原子无穷多种态中的一种,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无数个原子幻象的集成,当然这种原子级的幻象是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的,我们感觉到的只是有形有质感的物质,并称之为“客观实在”。
        原子中的电子每秒绕行10万亿圈,每10—9秒内原子中的电子都处于新的位置,通过反射实验仪器的光子形成新的幻象。可以将氢原子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作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电视图像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视显像屏,才能确定电视图像的某一种态。也可以将氢原子与电风扇相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转动中的电风扇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风扇,才能确定它在转动中所形成幻象的态。
        幻象构成实在,实在即是幻象。
        我们在观察氢原子之前,无法确定电子光速运行所形成的电子云的形态,而且观察到的电子云图像,已经是电子受到实验仪器发射的光子干扰后形成的图像,已不是它原来的
态。我们将对氢原子的理解扩大到手中的笔,箱中的猫,天上的月亮,它们只不过是由众多原子组合成的巨系统,但就其微观的量子运行态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任何由原子构成的物体,都时刻显现极多的态(原则上是无穷多的“态”)但这种态表现在粒子尺度上,肉眼无法分辨。被关在密封箱内还活着的“薛定谔猫”,虽然时刻显现极多的“活猫”态,但却没有“死猫”态,因为“活猫”与“死猫”中原子、分子的组列已有不同,我们的观察,只能确定极多的“活猫态”中的一种。反之,箱内已死亡的“薛定谔猫”虽然有极多的“死猫”态,但却没有“活猫”态。
        月亮在被观测前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我们所知的状态中,事实上月亮可能处在极多种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宇宙万物都是能量运行所形成的幻象,在每一秒钟,月亮中的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都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即极多的月亮幻象的态,当我们盯着月亮看,才能确定月亮的某一态,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月亮幻象反射的光子。实际上我们每一秒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同的,只不过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眼睛所能分辨的范围,即在粒子尺度上的变化。当我们没有观测月亮,就不能确定月亮所处的状态。
        与月亮一样,宇宙也具有无穷多的态,而并不是过去有人认为的有无穷多个宇宙,一次宇宙大爆炸不可能生成无穷多个平行的宇宙,宇宙只有也只能是一个,但它在时刻显现出无穷多种幻象。
        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表现为能量的有序运动,但在各级量子有序运动构成物质的幻象中却时刻显现无穷多的态,我们通过观察才能确定其中一态。实在与幻象,正如粒子与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客观实在与物质幻象都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体现,这也就协调了传统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矛盾。
        宏观物质由微观物质组成,微观物质是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即是“幻象”。粒子的“粒”态是由反引力子、引力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引力子的“粒”态又是正奇子、反奇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因此,宇宙万物的“粒”态、“物质”态都是幻象,都是能量波动运行产生的。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幻象与实在”的生动写照,宇宙万物既是实在又是幻象。
        光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所有粒子又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以超光速运行构成的幻象,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又是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运行所构成的幻象,量子的波动运行构成物质幻象,构成客观实在。
§2.6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的矛盾
        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诠释上所持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哥本哈根学派揭示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微观量子的本质,而牛顿、爱因斯坦的自然哲学体系则是对由极多量子聚合成的宏观巨系统的近似、粗线条的描述,两者的适用度不同,由于过去自然科学不发达,传统物理学在处理宏观物质系统时将微观量子的涨落忽略不计,仅取宏观的近似值。同时,笔者提出的多维时空观和时空混沌,协调了上述两大阵营在时空观上的矛盾,笔者发现了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这两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解释了量子力学波函数出现几率的本质,协调了两大阵营关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非因果性和因果性,非决定论和决定论的矛盾,两者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成分,只是各级量子在微观与宏观环境中运行的不同态,是对立的统一。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是否相容的焦点是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所提出的。笔者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超光速运行,但在自然环境中,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
        在人类思想史上,往往出现“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趋势,这源于各种思想是由不同的人或学派创立的,在争论中夹杂着学派兴衰之争,名望、私利之争,甚至背后可能有各种政治势力、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当某个政治势力倒台,其支持的学派思想就往往列为异端邪说,与其有关的一切都一律************,新掌权的政治势力所支持的学派思想,就成为主流,并盛极一时,这是使人类社会陷入无尽纷争的根源。而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如历史上人们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这种学派之争,阻碍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实际上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正如笔者提出的宇宙万物的运行既有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互补的。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确定与不确定,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不同态的体现,是宇宙各级量子相互作用中显现出的不同态,两者是对立的统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微观物质能量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形成中等物质能量系统的非线性、混沌、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运动,进而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表现为宏观上全局上的确定性、线性、因果性、决定性,微观上局部上的不确定、非线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
        局部的微观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并不影响宏观物质能量系统运行的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如太阳内部微观量子运行的不确定性,不能改变太阳整体运行的确定性——太阳必将成为红巨星,进而演变成白矮星;如宏观的银河系可见物质必将被银心黑洞逐渐吞噬;这源于宇宙万物处于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之中,宇宙环境中各级量子之间相互干扰非常频繁,造成在微观量子层次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且在能量差异不大的物质中这种相互干扰特别容易实现,如空气中的灰尘在分子的干扰下显现出的不确定,而这些微观量子对太阳、银河系这些巨能量系统的干扰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如太阳、银河系、宇宙这些巨能量系统的运行是确定的、因果的、决定论的。
        众多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的能量干扰相互干扰,形成新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然后由这些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的能量系统相互干扰,形成宏观上的有序和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也就是四力从平衡到不平衡,从有序到混沌,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变过程。
        自组织理论指出,稍微复杂一些的系统,由于大量的随机因素和不同的涨落形式,它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临界点处系统的解是非决定论解,然后在到达临界点之前,又是动力学的决定论的解。动力学和随机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总是相伴相随、相互联系地出现。
        大自然是和谐的、对称的、平衡的,是两种能量(正奇力与反奇力,或者引力与反引力)相互竞争协同的对立统一体。既对立,又同一,它们在统一体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转化,是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面通过相摩、相感、相薄、相销,于是万物化生。
        由简单性、可还原性的微观物质能量的频繁相互作用,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整体论研究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子系统、多种类和多层次的特点,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星系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与周围环境有着复杂的、开放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此类复杂系统的内部的相互作用虽然极其复杂,但从本质上讲,都只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竞争与协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这是还原论方法。物质、能量、信息只是同一事物——“量子”的三个面,量子即是能量,由量子(如粒子)构成物质,量子的不同组合使物质包含不同信息。
        属于复杂系统的人脑系统、社会系统是宇宙程序与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在第四章有论述)。
        笔者在探索中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笔者的溯源方法属于“还原论”,而提出的“宇宙程序”却属于“整体论”。其实“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是科学探索工作中的有力方法,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是最有效的。
        宏观事物从整体上讲,四力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如果不用还原方法找到它们共同的根源,就不可能解析宏观事物的奥秘,而且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因为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时刻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即各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时,既要有一种“整体观”,又要有一种“还原观”,而且还原的方法是绝对必要的,不然光用整体论方法,就永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索就不能向深层次发展。所以“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对立的和谐统一,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对立统一。
§2.7用能量统一宇宙万物
        宇宙万物运行程序性的本质在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由于能量的运动具有方向性,所以在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等宇宙高级能量中必须存在两种相互制衡、相互协同的能量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物质。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中,同样存在两种力(能量)的相互作用,即引力与反引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奇力都是能量,奇子、引力子、粒子、原子及宇宙万物本质上都是能量,其中奇子是能量之源,奇子有两态,一态是有体积的点状能量,另一态是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
        能量形成速度,速度改变,时间、空间、能量、质量都会随之改变,奇子的奇力形成超超光速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形成超光速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与反引力的对抗形成光速或亚光速的粒子,光速与亚光速的粒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原子,原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分子,我们看到随着速度降低,能量也一级级降低,可分成奇子能(E1=ma2),引力子能(E2=mb2),粒子、原子核能(E=mc2),化学能、生物能等很多级能量。
        由奇力分化成的正奇力、反奇力就是宇宙能量之源,正奇子、反奇子就是宇宙最高一级能量的载体,它使得原子象“永动机”一样转动1033年以上。
        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极高级的程序,即用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推演出宇宙中全部的“数学公式”,这种程序的运行就可以产生自然科学的所有定律,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这个公式就是“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在正、反奇力的对抗中生成对称的引力和反引力,可推演出“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引力=反引力(N=Z)、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Z=s+e+w)、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这种程序运行的原则是:“用上一级程序限定下一级程序”。如各级程序中的“速度”编码,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超光速限定了下一级物质“粒子”如光子、电子的速度极限,即光速,电子的光速限定了原子的速度极限,正奇子和反奇子的超超光速使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存在速度极限。不同原子组合成的分子,因形成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平衡的状态各不相同,也就限定了化学反应速率,众多不同的分子组合成的生物体,各种分子级的四力平衡体的反应速率不同,分子总量不同,也就决定了生理反应的速度。速度的改变,也引起各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能量、质量编码的改变。
        当弧线运行的反奇子多于正奇子时,生成的引力子必然是以弧线运行的,也使得强大天体引力场中的时空必然是弯曲的。
        限定了速度,也就限定了能量、质量、时间、空间,设定了上述五个要素,宇宙各级程序就可以有序运行,演化出宇宙万物,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信息都蕴藏在力场之中,如生物遗传信息,就是以“腺嘌呤(adenine, A),鸟嘌呤(guanine, G),胞嘧啶(cytosine, C),胸腺嘧啶(thymine, T)”四种碱基形成的力场为编码(参见图59)。同理,正奇子(d)和反奇子(b)形成的力场是宇宙程序最高级编码,引力子(n)、反引力子(u)都是由正奇子、反奇子构成,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宇宙万物是由粒子构成,最本质地讲,宇宙万物都是由正奇子和反奇子构成,因此可以用正奇子(d)、反奇子(b)描绘宇宙万物:
        引力子(n):dbdbdbdbb
        反引力子(u):dbdbdbdbd
        粒子:dbdbdbdbdb×102-3
        原子:dbdbdbdbdb×104-6
        分子:dbdbdbdbdb×105-8
        生物体:dbdbdbdbdb×1011-35
        还有基因、细胞、天体等一切由粒子构成的宇宙物质都可以此类推,它们都是由这种编码构成。目前电脑的二进位编码是以光速运行,在宇宙程序中的d、b二进位编码却是以超超光速运行,效率提高1031倍,才能形成纷纭复杂、变化无穷的宇宙万物。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如研究流形几何性质的数学理论就是微分几何,人们发现,数学和物理这两个不同的学科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概念上有惊人的共同之处,如杨振宁发现规范场正是纤维丛上的联络,而它却是由数学家在完全没有参照物理世界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对称性研究就广泛应用了群论,广义相对论与黎曼几何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
        为什么自然科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用数学求得解?为什么自然科学离开数学就寸步难行?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数学是宇宙程序的语言,运行程序就会出现各种必然性,从而使数学成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宇宙的语言,这一切都源于奇子的数学性。
§2.8 量子、数学和美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1+1=2”?笔者的回答是,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而能量是可分成一份一份的,即量子,能量是可一份份合并或分解的。量子即是数学的最基本模块,能量的运动形成速度,进而形成了空间和时间,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形成标准的几何形。q+p=Lu(正奇力+反奇力=奇力),就相当于“1+1=2”,这是数学之源。用几何、数学就可以描绘宇宙万物。
        如果设定最基本量子“正、反奇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粒子106—107,原子及其构成的宇宙万物就是108—1086。
        如果设定电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正、反奇子就是10—6。一切事物都可以这样量子化,量子化就是量化。宇宙万物就是在各级量子的有序运动中形成的,就可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美”就是引力场、反引力场和谐运行的外在表现,在这两类场的和谐运行中产生对称、平衡、匀称、层次和秩序。美源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源于宇宙万物在释放和吸收能量过程中的有序空间分布。如险峰峻岭的美,就是山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相互平衡的产物,险峰虽然看上去“险”,但还是一种平衡态,即平衡的边缘,如“险”的过甚,就转向反面,成为“怪”或“妖”,失去了美感,同时由于它失去了平衡,会在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倒塌。“险、妖之辨”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都适用。如花草树木的“美”,是植物在吸收阳光(能量)和释放氧气、二氧化碳、光子(能量)时的最佳姿态,同时要兼顾机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的平衡,使花草树木的植株总体空间分布显得有序、和谐、均衡。又如雪花、花朵、鹦鹉螺、蜗牛壳都呈标准的几何形状,这正是旋涡形的引力场与水波形的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球形旋涡场和球形水波场是几何学之源,是几何学的内在机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9]

第三章
§3.1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今日的科学家,期望存在着一个“宇宙公式”,建立一种包揽一切的理论,并将其视为自然科学的神圣之巅,它能够将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天体等一切宇宙物质的本质用一种极简短的精辟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是爱因斯坦、海森堡等众多天才科学家毕生为之奋斗而未成就的。
        笔者提出的“宇宙公式“是从构成可见宇宙的恒星、行星的四力平衡中推导出来,这些天体是宇宙的主角,也就是说,“宇宙公式”首先解释了宏观宇宙的本质。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构成,“宇宙公式”同样适用于微观物质,如由粒子、原子、分子构成的微观物质。
        这个“宇宙公式”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
        以下是四力在原子中的力量对比:
        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50%=49.5%+0.49999%+0.00001%
        单个原子内的关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数值已能计算得到,三者相加等于引力。单个粒子内的反引力相当于正、反粒子碰撞后释放能量的1/2,引力等于反引力,粒子中的反引力与引力的数据也较容易得到。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和粒子构成,知道了上述数据,那宇宙万物都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一切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本质都可以用此公式表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的差别从在于四力平衡的复杂度不同,相互作用的复杂度不同,力场分布和强度不同,不同物质只体现在“宇宙公式”中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公式可以解释所有物质的本质和奥秘,而且可定性定量分析。
        一切粒子,其本质都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引力=反引力(N=Z)
       “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
       “反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
       “宇宙奇点”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
        宇宙本质上就是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正奇力与反奇力的对抗生成引力和反引力,反引力与引力的对抗,转变成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3.2从物理、化学角度分析

        宇宙中每一种稳定的物质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对抗的平衡体,如恒星、行星、生物体、细胞、蛋白质、DNA、氨基酸、无机和有机分子、原子。如主星序恒星就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如站在地面上的人是一种四力平衡体,但如将他放到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出现四力不平衡,因为陆地动物在进化中已适应了大气压力(是地球引力束缚空气形成的),到了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被巨大水压压扁,水压也是地球引力场形成的。如果将未穿太空服的人放在太空,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机体内细胞会裂出。
        原子是最典型的初级的“四力平衡体”,当原子之间的引力大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且能形成稳定的“化合引力场”,就能组合成分子,形成的无机和有机分子都是新的“复合四力平衡体”,原子构成的稳定物质都属于“复合四力平衡体”。
        四力平衡体本质上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即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体,只不过是反引力在与引力的对抗中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合成原子,所以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两者分开,原子以上物质都属于四力平衡体,粒子属于二力平衡体。
        宇宙的引力和反引力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黑洞中,在原子、分子构成的稳定物质中,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平衡的。
        原子与原子组合成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之间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分子之间组合成大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大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
        轻原子可以组合成各种重原子,实质上就是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在这种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反引力与引力通过释放部分能量,来形成新的平衡,组合成的重原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
        235铀等重原子可以分裂成几个轻原子,是因铀原子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已出现了不平衡,已逐渐通过放射性衰变来寻求新的四力平衡,此时如果用一个中子击中铀原子核,就使得这种四力不平衡在瞬间爆发出来,分裂成两个四力平衡的轻原子。有放射性的原子就说明它们内部存在四力不平衡,或者说四力分布不均。
        电子、光子、中微子、质子等稳定粒子,实质上就是一种反引力与引力的平衡体,其它所有不稳定粒子,都存在反引力与引力的不平衡,是稳定粒子相互转化中的中间态。中子如果进入其它原子核,而没有打破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就构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中子不衰变,如果中子进入原子核,使原子出现放射性,就说明这个中子打破该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只能通过放射性衰变来获得新的四力平衡。
        化学键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平衡的产物,它们分成两大阵营,吸引方由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组成,其中引力起到绝对主导作用,斥方由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组成,其中强核力和弱核力只在近距离上起到排斥作用,即阻止电子靠近原子核,及阻止原子核彼此接近,“库仑静电斥力”起到阻止原子相互靠近的作用,第一道斥力是两个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第二道斥力是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而且这种斥力时刻在单个原子中起作用,它使负电子彼此占有固定轨道,不能越界。这样总体上就会出现“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的态势,但“斥方”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距离的优势,两个原子(或分子)彼此靠近时,首先接触的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斥方的这种距离优势可弥补掉在“库仑静电吸引力”方面的劣势,所以原子与原子、原子与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总体是相互吸引的,但如果没有形成四力平衡,也会被“库仑静电斥力”排斥开。正是这五种力的相互对抗、平衡,使得原子组合成分子和离子型固体,从这个角度上讲,分子和离子型固体就象一栋房子,只有各种力形成平衡才能形成较稳定的结构(参见图47,52,53,54),而且各种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各种力的空间分布不同,所以使组合成分子的形态各不相同。
        由原子组合成的分子,所形成的复杂的四力平衡体,就象一个特定的插头,两个分子相遇,如果两个四力平衡体周边的力场总体上是相互吸引的,就能组合成新的分子,就相当于一个插头插入合适的插座,这个插头和插座就是化学键。
        化学领域出现的众多相互作用力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色散力、诱导力、静电力、荷电基团的静电作用、离子-偶极子、离子-诱导偶极子、非键电子排斥作用,本质上都是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对抗中形成的,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上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正是长程的引力和电磁力,并且引力在束缚住强核力、弱核力之后,力量已与电磁力相当,正是在这种力量均衡的对抗中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并使之有序运行。
        化学平衡(酸碱、沉淀溶解、配位、氧化还原平衡)正是四种宇宙力在对抗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化学反应就是一种力场协同过程,不能产生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具有力场排斥作用。
        是什么力维持着分子的较稳定结构,使化学键形成的键角、夹角是如此的精确?是量子的力,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对抗中形成的新平衡(参见图48,52,53,54),所有的化学反应实质上都是上述四力在新的复杂对抗中形成新的平衡,产生新的化合物,化学与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上述四种宇宙力对抗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传统量子力学研究的是粒子、原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奥秘,因未加入引力,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相当的混乱。
        传统化学研究的是原子、分子是如何形成新的组合,得到了很多实践经验,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提出化学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新的复杂对抗环境中新的表现形式,用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新能解释化学的根本奥秘,而且能设计出更多的有用化合物。
        传统物理学实质研究的是在各种物质中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
由于宇宙万物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体,所以自然科学研究的就是上述四力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混沌到秩序的过程,或者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有序到混沌的过程。
        自然界存在两类有序结构。一类是像晶体中出现的有序结构,它们是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的,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距离为其特征尺度,因此,它们是在分子水平上定义的有序。由于这种有序结构可以在平衡条件下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平衡结构,这正是本文所述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另一类是具有宏观尺度的时空有序结构,它们是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很多非线性化学现象都是属于这类宏观时空有序结构,这种现象较易出现在流体中,流体中的分子之间出现四力不平衡,在趋向平衡的过程中,产生了类似旋涡场或水波场的宏观有序结构。这些场是众多微观原子核与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的协同运行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10]

§3.3从生理角度分析

        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分子级、原子级的四力平衡体和粒子级二力平衡体相互作用与协同,建立众多新的四力平衡体的复杂过程,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不断吸收一类能量,释放另一类能量的过程,如人摄入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转化成电磁力,收缩肌肉,克服地心引力,举起重物。
        生理与化学、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相互协同的过程,区别只在于,生理过程中四力对抗、协同的情况非常复杂,在化学过程中四力协同较前者简单得多,而物理过程中四力协同的情况较简单。
        如酶分子都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组成的高分子蛋白质,分子量在1万-100万之间,这些高分子蛋白质的力场很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在这种强力场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分子,由肠壁吸收了,参加这一生化反应的酶主要是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而且酶具有高度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这说明一种酶的力场只对某一类物质起作用。而且酶对外界条件很敏感,因此很不稳定,高温、强酸、强碱和某些重金属离子会导致酶失去活性,这说明上述外来的四力平衡体能破坏酶的四力平衡,使酶的力场发生改变,不再具有摧化作用,即失活。
        蛋白质分子除了主要化学键——肽键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化学键。如,氢键、二硫键、盐键、脂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其中,二硫键为共价键,和肽键一起属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健。其他均为副键,非共价键,它们各具自己的功能,对维持蛋白质三级或四级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上述化学键同样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克雅氏症的毒蛋白、病毒、细菌都是利用自身的特殊力场,从分子层面对生物体造成侵害。
        朊病毒亦称朊蛋白、毒蛋白,只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蛋白质分子,即它的力场比较特殊,使其具有抗热性、抗放射性,90℃、30min、不失活,360℃1小时处理后仍保留一些感染活性。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是由一种分子量为33—35kD的正常细胞蛋白PrPc或PrPc33—35发生构型转变形成的,由于它类似于羊搔痒因子,故又称为PrPsc。PrPsc是PrPc的异构体,二者的一级结构和分子量大小完全相同。正常的PrPc与PrPsc之间在构型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α螺旋、β折叠的含量不同。不同的构型即是不同的四力分布。关于PrPc转变成PrPsc的机制,可能是外源性朊病毒即PrPsc与PrPc的肽链相互作用,能够诱导PrPc发生构型转变,生成PrPsc,朊病毒是以正常的PrPc或突变的△PrPc为“模板”进行复制。由于PrPsc是不溶性的蛋白质,所以从PrPc到PrPsc的结构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说“朊蛋白”、“类病毒”是一种有机生命,那其它蛋白质和有机分子也具有生命,具有“活”性。
        基因突变正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遇到环境中其它四力平衡体,造成某基因段的增殖或缺损。如紫外线中的光子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当它击中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必然使这种平衡发生扰动,当有很多光子同时击中基因时,就可能打破局部的四力平衡,使基因链上的基因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
        各种致癌化学分子,都是一种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它们也能干扰生物基因的四力总平衡,使局部基因的区域四力平衡被打破,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癌变细胞正是因为生物基因的四力平衡体被外界的其它四力平衡体(粒子、原子、分子)破坏,引起力场协同机制混乱所导致的。
        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就是因为微生物体内组合出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对化学药物中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具有力场排斥作用,后者不能与前者结合,使微生物免受药物攻击。
        例如耐药菌改变对抗生素敏感的部分,链霉毒由于核糖体(ribosomo)30S亚基中的S12蛋白质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性,S12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置换引起30S亚基结构的改变,因而不再能与链霉素结合,这样链霉素也就不能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起抑菌作用。如耐春日霉素的菌株丢失了一种甲基化酶,这种酶专门甲基化16SRNA3’—端附近AACCUG顺序中的二个腺苷酸残基使成二甲基腺苷酸,由于16SRNA的改变使得春日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它的抑菌作用。如耐利霉素的菌株,由于染色体突变,改变了复制酶(replicase)或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的β—亚基,其结果使复制酶不能与抗生素结合。又如耐药菌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β—内酰胺环的破裂导致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失效,又如耐药菌内经乙酰化导致氯霉素失效,磷酸化、腺苷酰化或N—乙酰化导致氨基环醇类抗生素的失效。如疱疹病毒(HSV)对阿昔洛韦(Acyclovir)抗药性主要原因:胸腺激酶和多聚酶基因发生突变,其力场的改变,使其不再修饰和掺入的阿昔洛韦。如HIV病毒的反转录酶第215密码子处发生突变,加上其它2到3个突变,病毒就会对AZT产生全面抗性。
        免疫学中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正是两种分子间结合部分的引力大于斥力,即“引力+库仑吸引力>强核力+库仑斥力+弱核力”,万有引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就象是无形的钥匙和锁,吻合得很好。过去认为的抗体与抗原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氢键、静电力、范德瓦键、疏水键)都可归结为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因为在分子的基本模块——原子中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
        免疫应答正是免疫系统能认别抗体的特殊四力平衡力场,并形成“记忆”。每一个抗体生成细胞(B细胞)都被程序化为只产生一种抗体,这一抗体作为抗原受体置于细胞表面。抗原只结合那些带有应受体的B细胞,因此,只有这些细胞能被激发而出现增殖,并成熟为抗体生成细胞和长寿命的记忆细胞。
        免疫系统有多种方式摧毁病原体,每一种方式适合于特定的感染类型,并涉及病原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例如,抗体作用于一些可导致感冒的腺病毒外膜蛋白质,就可以阻止该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结合和感染。如巨噬细胞能将分子态氧转化为可杀菌的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和一氧化氮,将其分泌入吞噬体。中性粒细胞含有乳铁蛋白(Iactoferrin),可以螯合铁离子,从而阻止细菌获得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细胞毒性T细胞的颗粒中带有一种称为“穿孔素”的分子,可以在靶细胞的外膜上打洞。和靶细胞结合的抗体也可以引导补体在靶细胞膜上打孔。如一些细胞毒性细胞还可以传递信号给靶细胞,使之启动细胞自身毁灭的程序,这一过程称为凋亡。这一切都可以用分子间四力的竞争与协同来解释。如化学处理后白喉毒素成为类毒素,失去了毒性但保持其表位,即经化学处理白喉毒素的总体力场已改变,失去了毒性,但某些局部位置的分子结构未变,力场未变,还能实现应答,因而用类毒素免疫后可以产生初次抗体应答。天然感染后,毒素刺激的是记忆性B细胞,可针对上述表位产生更快和更强的二次抗体应答,并中和毒素。抗体和T细胞所识别的只是抗原的特定部位即表位而非完整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子。今后可以根据各种微生物抗原不同的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疫苗、抗体和特效药物。细胞就象一个纳米机器,其内各种分子之间及各种细胞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笔者建议创立量子生理学、量子病毒学、量子遗传学、量子细胞学、量子细菌学、量子神经生物学、量子生物化学、量子酶学、量子免疫学、量子医学、量子病理学、量子内科学、量子肿瘤学、量子药物设计学、量子药物合成学、量子药物化学、量子药物毒理学,其实“核医学、放射医学、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核磁共振成像(MRI)”已具有一些向量子医学发展的趋势。运用本文所述的“四力平衡”原理,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协同学、混沌学、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理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结合的方法。有机生命本质上只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是各级宇宙程序和谐运行的产物。
        细胞之所以经冻融易死亡,是细胞内的水经结晶后会打破原有的分子四力平衡体,高温已会使细胞内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裂解。
        生物分子的灭活,实质上就是在周边分子的力场作用下,该分子的四力平衡发生改变。所有蛋白质都是由二十种相同的氨基酸组成,却具有的各不相同的生理性质,实际上就是各种氨基酸组合成不同力场所致,生物基因的机理也相同。
        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DNA的解旋、转录、复制,都是在细胞内各种四力平衡体(分子、原子、粒子)形成的力场相互协同下进行的。
        基因密码的本质就是各种基因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力场,这些基因通过信使RNA(mRNA)及转移RNA(tRNA)用特殊的力场来束缚氨基酸组合成各种蛋白质。
        生物界蛋白质的种类估计在1010-1012种,根据排列理论,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二十肽,其顺序异构体有2×1018种。如果一个分子量为34000的蛋白质含12种氨基酸,并假设每种氨基酸在该蛋白质分子中的数目相等,则不难算出,其顺序异构体数目为10200。蛋白质的这种顺序异构现象是蛋白质生物功能多样性和种属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多的生物编码。一个真核细胞可有数千种蛋白质,各自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物质代谢、机体防御、血液凝固、肌肉收缩、信息传递、个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等方面,蛋白质编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生物已进化出一套精细的调控通讯系统,已保持所有细胞行为的协调统一。细胞间主要以如下三种方式进行联络。
        1.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由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连接子(connexon),连接子两端分别嵌入两个相邻的细胞,形成一个亲水性孔道。这种孔道允许两个细胞间自由交换分子量为1500道尔顿以下的水溶性分子。这种直接交换的意义在于,相邻的细胞可以共享小分子物质,因此可以快速和可逆地促进相邻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协同反应。
        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每个细胞都有众多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分子分布于膜的外表面,这些表面分子做为细胞的触角,可以与相邻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特异性地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以达到功能上的相互协调。
        3.化学通讯细胞可以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至细胞外,这些化学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作用于其他的细胞(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分为三类:(1)内分泌系统以激素为主,它们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信号,并随血流作用于全身靶细胞。(2)旁分泌系统以细胞因子为主,它们主要作用于局部的细胞,作用距离以毫米计算。(3)自分泌系统以神经介质为主,其作用局限于突触内,作用距离在100nm以内。
       脂溶性化学信号(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前列腺素、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的受体位于细胞浆内或细胞核内。激素进入细胞后,有些可与其胞核内的受体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有些则先与其在胞浆内的受体相结合,然后以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式进入核内。
与脂溶性的化学信号不同,亲水性信号分子(所有的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和各种细胞因子等)均不能进入细胞。它们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可以诱导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从而使细胞的功能如生长、分化及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分布等发生变化,以适应微环境的变化和机体整体需要。这一过程又称为跨膜信号转导。这种位于膜表面的受体所介导的信号传递主要表现为,各种参与信号传递的信号分子的构象、浓度或分布发生变化,各种信号分子之间发生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膜受体分三大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单次跨膜受体。
        生物体存储的各种信息都是以不同分子级、原子级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力场为编码,如生物基因就是以四种碱基为编码,也就是说,生物基因采用“分子编码”。人脑具有极强的信息存储能力,由生物基因编码的原理可知人脑的信息编码就是在神经元中含量极丰的分子、原子、粒子,其中最多的是“分子编码”,如神经元中的各种蛋白质,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神经肽、组胺、氨基酸、环核苷酸、肌醇磷脂、廿碳四烯酸、甘油磷脂、类固醇、鞘磷脂(Sphingomyelin . SM)、脑苷脂(Cerebroside)、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 PG)、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原子编码”如Na+、K+、Ca2+、Mg2+、H+;“粒子编码”如电子。
        生物体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具有接收、输入、存储、输出、运算、决策、反应、协调等功能,这些信息编码就是上述分子、原子、粒子及其同类的物质,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这些生物编码输送到器官、组织,后者将反馈信息编码传回到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说,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有很多是通用的,有一些则是专用的,如一些神经系统特有蛋白。生物体通过密布全身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将信息编码在全身反复输出输入。
        由于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是极多的,无法一一列述,在此仅统分成“分子、原子、粒子”三类编码,这些信息编码可以形成1020000种组合,因此人脑的信息存储、运算能力是极强的。
        正因为生物信息是以不同力场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人脑较易产生遗忘,甚至组合出各种幻觉与梦,也使DNA较易发生突变,促成生物进化。
        上述发现将对医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展现了宇宙万物质朴的本质,即四力的竞争与协同。今后我们可以针对分子、原子、粒子的不同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新药物、新产品。

§3.4 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亿年前的地球水环境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而且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已聚合了极多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间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形成新的复杂四力平衡体,其中引力场起到远距吸引作用(5-20个原子直径),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围获得所需的组合对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组合成一种能移动的组织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动的大分子团主要采用定向释放电磁力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能在水中游动的原始组织,因此它们能获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体),并在体内积存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体力场导引下,组合成与母体相似的新微生物,这些原始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些复杂大分子团形成的四力平衡体,这也是生物基因复制的雏形。
        这些大分子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蛋白质与核酸的聚合体,只是多种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机小分子的无序聚合体,当核苷和磷酸组成成核苷酸,并逐渐形成核苷酸链,这些核苷酸链形成的力场就对周边的氨基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肽链。或者先由多种氨基酸组合成肽链所形成的力场对周边的核苷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核苷酸链,随着形成的肽链和核苷酸链越来越长,分子量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与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同时产生的。
        笔者认为,如果融合奥巴林的团聚体理论、福克斯的类蛋白微球理论和赵玉芬的“核酸与蛋白共同起源”理论,就能较清楚解释地球有机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团”就相当于团聚体或类蛋白微球,只不过其中有机物成分更复杂一些,除了多种氨基酸外,还有构成核苷酸链的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类的有机分子。
        有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机生物。
        在各种“类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上,其拥有的碳、氢、氧、氮、硫、磷等有机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学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机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类地行星上也适用,那些外星有机生物必然经历从RNA到D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过程。因为在36—40亿年前的地球上,各种有机生物进化繁演模式之间进行着激烈地竞争,最终是最具适应力的RNA繁演模式胜出,这种模式从单一的源扩展到全球,其它有机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说,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宇宙中其它类地行星上;当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类地行星环境各有不同,有机生物此后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DNA的基因编码与蛋白质种类上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种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达的、似乎无用的基因,但生物的进化是非常注意节约的,在生物体最重要的部位(DNA)却有如此多的无用之物,这是不合常理的。笔者认为,这些“无用基因”实际上是“备用基因”-+,这些都是生物经过35亿年进化的结晶,它伴随着生物经历了无数风雨(如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的变化),这是生物的最大财富,正是这些“备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保留这些旧的基因编码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许当地球某些区域极度干旱时,某些哺乳动物会重新演化出爬行动物的抗旱鳞片,也许在未来的水世界中,某些陆地动物会重新演化出鳃。在人类新生儿中,会出现一些反祖现象,如多毛、长尾巴,这是因为在胚胎的基因复制过程中出错,将某段“备用基因”表达出来。
        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复杂四力平衡,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所需的四力平衡体(能量、营养)。在竞争中,大分子团比小分子团有竞争力,因为前者的力场强,单细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团有竞争力,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有竞争力;能先敌发现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眼睛,有锋利牙齿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竞争力,体积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在搏斗中产生的电磁力大。随体积增大,它们发展出一种通讯机制,使体内的大小分子团能充分协同,因此进化出神经系统和原始的脑;能学会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更大容量的脑。复杂的竞争环境促成生物进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几百亿种四力平衡体互相竞争、互相协同的统一体。地球微生物之所以进化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不同的四力平衡体,是因植物和动物夺取的是不同类型的小四力平衡体,两者是互补的,即食草动物夺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体,食肉动物夺取的是食草动物的四力平衡体,而微生物夺取的是植物、动物的四力平衡体,植物则吸收经微生物分解后的四力平衡体,这就构成一种循环,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间。动物、植物、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种聚合了几万――几亿亿个大分子团的“集成四力平衡体”,这种联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夺取外界的四力平衡体,这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生物体就象一种联合作战的分子集团军,各种分子各司其职,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见光的眼睛,用于寻找有用的四力平衡体(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释放电磁力的肌肉,用于捕获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经细胞,用于联络机体内各种协同作战的分子兵团(组织、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统,将捕获的各种“集成四力平衡体”(动物、植物),分解成可供体内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体获得的各种四力平衡体也由各种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态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机分子,并进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恒星的最终产物正是上述化学元素,星际中飞舞着极多的生命种子—“有机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质量恒星最终产生的是金属类重元素,也是生物进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经过设计的,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种超级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在运行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的过程中,各种信息编码(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进行着非常频繁的交换和处理,在协同和自组织中演化出纷纭复杂的宇宙万物,生物体可说是这种信息处理交换系统的一种小集成,它们频繁地输入宇宙中的各种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经复杂处理后,转换成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编码(如各种生化反应),获得有用能量,维持生物级程序的运行,并将无用的编码通过各种渠道排泄出来(肺、皮肤、排泄口)。生物进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过与外界的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协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基因程序通过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编码(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发生变异,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环境,形成生物的进化。
        自然界中的自组织、协同现象,本质上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从竞争(混沌)中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现象是因地球引力场使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流体(如水、空气)呈现螺旋形运动。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现的混沌现象是因微观物质中的各种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混沌现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种物质如动物(人)、植物、微生物、矿物、水、空气都是四力平衡体,这种混沌现象与生物体内的混沌现象是类同的,将人比作生物体内的每种分子,将城镇比作细胞、器官、组织,将道路比如血管,将政府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将地球的自然资源比作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差别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而生物体内的分子却没有,所以社会的运行不及生物体有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11]

§3.5“宇宙公式”综述

        突破物质的幻象,我们就能发现宇宙万物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如氢原子只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我们看到的球形原子和电子云,都只是电子光速运行形成的幻象。如果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来构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就会发现宇宙万物的本质,四种力场的平衡体。宇宙万物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只是四种力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建议人们今后在构建原子、分子、蛋白质、DNA模型时,采用最能体现它的真实原貌的静态模型,即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为模块来构建。不要被物质的幻象所蒙蔽,看清了宇宙万物四力平衡的本质,就能破解任何自然奥秘。
        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中可将分子、原子、粒子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四力平衡体,根据原子和粒子的种类,可以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力场分布,可以设计出大量有用的分子,将为医疗和研制新药带来很大便利,并可从根本上破解基因、生命和大脑的奥秘。
        宇宙万物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特性,都源于它们各不相同的四力平衡。在原子世界中,各种原子的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分布、强度各不相同,当它们组合成分子,就使四力平衡、力场分布的情况更复杂,当分子聚合成生物体,就使复杂程度上升109-1031倍。
        但本质上讲,各一种原子、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四力分布及强度,各一种粒子的特性,都取决于它们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及强度,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各种宇宙力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
        对于原子来说,质子、电子、中子就象一块块积木,各种粒子积木之间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的平衡,维持着原子的结构。对于分子来说,各种原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原子积木之间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分子的结构。对于由分子的构成的宇宙物质来说(如生物体),各种分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分子积木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宇宙物质的结构。对于粒子来说,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引力子积木、反引力子积木之间形成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维持着粒子的结构。
        “宇宙公式”呈现一种完美的对称(引力=反引力)显现了大自然本源的美,简明、精辟、包揽一切,这个公式可以解释宇宙所有物质的内在机理。
        其实,这个公式一直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发现,在于提出疑问,就象牛顿苦思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发现了“引力”,就象爱因斯坦看见甲虫在球体上爬行,想到了在引力场中时空的弯曲,笔者正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太阳的引力会这么大?太阳是由什么构成?为什么在宏观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为什么太阳系模型与原子模型如此相似?为什么天体与粒子都自转?为什么分子经几个原子组合后,就象建房子一样构成较稳定形态?为什么粒子能象几杯水一样相互转化?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会这么长,它的能源从何而来?为什么数学能渗透到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都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在探索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最终发现了“宇宙公式”,建立了“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爱因斯坦天才的本质表现在哪里呢?在《人的进化》中,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写道:“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类人的天才在于,他们问出一些显而易见又很天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会使科学产生巨大的变革,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极其简单问题的人。”
        笔者清楚要让人们突破前人的束缚是很难的,这与人脑神经元结构有关,使人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弊病,但人类科技的进步都是建立在一次次突破前人束缚的基础上。
        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孟德尔、德布罗意、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比尔·盖茨同为最具创造性的人,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没有被传统理论所束缚。
        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
        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
        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3.6 开拓宇宙疆土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就算大量采用高科技,在1000年后,地球自然资源也将变得严重不足,向其它类地行星移民是人类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在太阳系内最佳的选择是火星,但由于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0%,其引力场无法束缚与地球相当的大气,也就是说人类移民必须穿上太空服才能在火星上活动,就给大规模移民造成很大限制,且改造火星环境,耗资极大,时间长,因此火星并不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地点。运用笔者提出的量子引力理论,在1000年后,人类应该能发展出超光速或高亚光速的宇宙飞船,到其它“类太阳系”中寻找与地球生态环境相似的类地行星,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选择,此类行星在银河系中是很多的。
        在一百万个类太阳系中,一定有一个类地行星适合地球人类移民生存繁演,那么银河系中就会有十万个类地行星,整个宇宙就有一百亿个环境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正等待人类去开发。
        地球人类是本次宇宙大爆炸后进化出的较高等智能生物,如果银河系早已进化出能信步银河系的外星智能生物,那银河系空间早已充满各种人工调制的电磁波(如外星生物发射的无线电波、微波)。我们应该早已收到,但事实上没有。银河系之类的稳定星系是比较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繁演的,而在类星体、活动星系、椭圆星系内部,星体相互碰撞很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繁演,最多是一些微生物之类的低级生命。这样我们就在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的大片区域(银河系一角)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数值(与“民意测验”的方法相同),由此可推知,地球人类在宇宙有机生物界属于较高等,已拥有初级智能,以人工调制电磁波作为通信工具是初级智能的基本表现形式。目前的地球就象一个球形的人工调制电磁波发射阵列,在银河系空间很易捕捉到地球人类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反过来,如果外星生物早已达到我们的智能水平,银河系空间的此类外星生物调制电磁波是很易捕捉的。
        稳定的银河系是由类星体、活动星系发展而来,即在100亿年前,原银河系活动剧烈,星体碰撞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进化,到了100—150亿年,是宇宙有机生命大繁演期,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较边缘,星体运行环境较稳定,地球人类是无数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宇宙的幸运儿。但宇宙中适合有机生物生长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从我们没有接收到人工调制电磁波的情况看,它们的进化阶段大多与地球上的海星、鱼类同级,大多因小行星撞击频繁使生物进化受到压制。而且它们绝大部分是碳基生物,呼吸氧气,因为碳性最活跃,能与众多原子组合成有机分子,碳参加形成的化合物种数最多,结构形式和成键方式最丰富,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通称为有机化合物。现在已知的一千万种化合物中,有机物约占有90%。氢氧化合物“水”是有机生物生存所必需,有机生物的最初生长环境必然在水中,必然呼吸水中的氧,大气中氧含量相当高。如果不是碳基生物就不可能进化成高级有机生物。宇宙中大部分恒星最终产生的都是碳、氧、氮、磷、硫之类的化学元素,加上宇宙中含量极丰的“氢”,最终聚合成的“类地行星”,只要与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就能演化出生命。因此,宇宙中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繁演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无数宇宙疆土正等待着人类去开发,那里有无尽的宝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12]

第四章      宇宙存在四类程序         
        在第二章中,笔者对“宇宙程序”已有论述,笔者同时发现宇宙中存在四类程序,即宇宙程序、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秩序之对于宇宙程序,社会秩序之对于社会程序,大脑(心灵)的秩序之对于大脑程序,是人类跨入信息时代后,对宇宙万物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下是笔者对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的论述。

§4.1  社会程序

        秩序是普遍的现象,大到宏观宇宙,小到生物体、分子、原子,无处不有秩序,无物不需秩序。自然界中有秩序,人类社会也有秩序,而且秩序在人类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为使群体免于溃散也会强烈倾向于建立法律控制制度。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虽有区别,但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它的意义在于消除混乱、维护安全,从而避免社会失序而崩溃。从个体角度来说,社会秩序使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可以作出预测。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里,人们只要根据秩序和规则进行活动,他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和侵害,所以,秩序带给人的是安全感。同时,秩序带来的行为的可预测性,也使人与人的合作成为可能。在自然界,秩序是密切地与规律性联系在一起的,等到演化出人类社会之后,规律又往往体现为种种的规则。可以说,社会秩序与规则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规则,就没有社会的秩序。社会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内核,人们甚至将二者在等义上使用。在原始社会,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国家出现以后,主要的规则则是法律。
        秩序意味着和谐、均衡、协调、有次序、稳定、一致、连续性、顺利。
        法律秩序是从法律的立场进行观察,从其组织成分的法律职能进行考虑的,存在于特殊社会中的人、机构、关系原则和规则的总体,它被当作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有机的社会。
        纵观美学史,我们发现,不仅秩序与和谐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它们常常被用来解释美的本质,描述美的特征。同时,和谐虽然不能与秩序等同,但秩序总意味着起码的和谐,和谐总是有秩序的和谐。可以说,没有和谐就谈不上秩序,而没有秩序则也说不上有和谐。和谐是矛盾统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美是和谐的概念,他们认为“和谐是杂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宇宙”(cosmos)这个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亚里士多德也用秩序与和谐来解释美,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他同时把生物有机体的思想运用到美学中来,释美为和谐,“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人们是按照规则办事,而且是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正确的实践规则之后,才能在按照规则办事时“间接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只不过这种“自然”加入了文化因素,社会=自然+文化,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认知对自然中某一区域加以改建,也就是说,社会及社会程序是大脑程序与宇宙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宇宙程序起到基础的根本的作用,它决定着资源的丰贫与社会的存在。如果大脑程序(人的思想)严重违背宇宙程序(自然规律),必将使社会无序运行,直至消亡,如战争、内乱、瘟疫流行、生态环境灾变。
        战争与内乱是因国家掌权者的思想(大脑程序)没有遵循宇宙程序的“和谐、有序”原则,使社会运行失序,饥荒遍野,民不聊生,或因贪图它国的财富,思想为“魔”控制,最终导致国家社会的消亡。
        瘟疫流行和生态环境灾变则源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宇宙程序)的无知,没有遵循它,即“逆天而行”,结果必将自取灭亡。
        规则是与人的行为或行为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规则是为了指导人的行为而制定出来的,有了规则,人们也就要照章办事的。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秩序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内在生活世界还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总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规则结构相关联。相对于制度化比规则这一外在的形式,德性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的内在维度,制度化规则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外在制约,而德性的外化却要通过具体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意识来实现。对于人的价值迷失、社会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不能说道德没有责任。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的社会规范就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规则,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维护共同生活的需要,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是确定与调整人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
        道德最初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是由习俗发展而来,以后经领导层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的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和控制方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
        风俗习惯也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社会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A·罗斯提出的,按照罗斯的解释,在社会控制的具体方式上包括了法律、道德、舆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近20种控制工具。他认为社会控制就是由这许多控制工具形成的控制体系,从而维持着社会秩序。
        法律具有有效地控制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首先,法律是防止作恶的有力武器,具有制恶的价值。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所反映的是公意和公正,既具有意志的普遍性,又具有对象的普遍性,其次,法律是制约行为的基本方式,具有规范的价值,社会的秩序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建立和维持,要使行为遵守秩序所要求的规则,必须明确规定这种规则,并通过有效的制约措施使之为人们普遍遵循,法律正是建立社会秩序的最基本规范和使行为纳入这种基本规范的制约机制。行为的规范是多方面的,但法律规范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第三,法律是调节冲突的有效手段,具有协调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在所难免,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竞争更经常地导致冲突。冲突是破坏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重要根源,要避免和调解冲突,必须有公正而有效的社会裁决调节机制,法律就是这种避免无序竞争,调节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制约机制。
        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在所有规则中,法律和道德就是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
        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调控有两个基本的和共同的运作机制,就是规则和原则。法律和道德正是通过它们所包含的规则和原则而成为行为的指南。其中,“规则”是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来源,“原则”则追求价值性和合理性,规则和原则对人的行为都有约束的功能,是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
        法律和道德都由规则和原则组成,区别在于原则的地位和运作方式不同,在法律方面,原则的作用场所主要在立法而不执法的过程中,法治要求执法必须完全按照规则行事,于是,法律的调控机制就是由规则、原则和强制性的组织三要素构成。道德则不同,由于道德调控具有更大的“原则性”,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原则性”的运作体现其价值合理性和行为主体性。因此,道德的调控除了规则和原则两个机制之外,还需要另一个更重要的机制,这就是美德。什么是美德?美德是人们合乎道德地行事的品质。
        规则为法律和伦理共有,法律的规则和伦理的规则在相当程度上相联相通,构成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法律和伦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要体现规则的要求,更要体现原则的精神,最终还要通过主体的美德获得落实并赋予价值合理性。美德,即体现法律和伦理的区别,更体现法律和伦理在根本精神上的深层联系。
        正义是法律和伦理共同追求的基本的价值之一。
        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道德有赖于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另一方面,道德又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特别是当政府实现了道德化,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自由与秩序是一种充分协同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只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提供给人们足够的自由,不然内乱四起,民不聊生,连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安全感都没有,何来真正自由。社会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同时,只有足够的自由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中,人民畅所欲言,通过议会制定法律,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而且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人民畅所欲言能使政府及时纠正社会弊端,或修改法律条款,适应时代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发展。在理想的状态之下,自由与秩序是同一的。
        在本文中,秩序与程序有等同意义,如社会秩序中的“交通秩序”则完全可以由一套计算机程序来控制,又如社会秩序中的司法程序、办事程序,又如立法程序是以法律的确定为目标连续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各种“规则”,人要立足于社会,其大脑中必然输入各种“规则”,“规则”在人类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没有“规则”一切都将乱套,“规则”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社会的运行就是在运行各种“社会程序”,人的言行就是在运行“大脑程序”。
        法律、伦理道德、价值观、世界观及其它社会规范、社会习俗、社会运行机制、言行规则(游戏规则)都是社会程序、大脑程序的重要编码。
        社会程序是由各种社会规则组成,如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艺术、体育竞赛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就是由各种规则编织成的。
        社会规范意味着为行为规定某种“度”,规范作为普遍行为准则。社会秩序是指人的社会活动、行为具有一致性、连续性、确定性。
        政治学研究的是政治秩序(政治程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秩序(经济运行程序)。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灵的秩序(大脑程序)。法学研究的是使社会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法律秩序(法律程序)。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类语言的秩序(语言程序)。艺术及艺术科学研究的是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则(艺术程序),也就是“美的秩序”。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可以此类推,这些学科分别研究的是适用于人类社会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则,也就是运行程序。
        文化是历史的、当代的社会程序、大脑程序相互交融的产物。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程序(社会运行机制)。文学作品是一类用抽象的文字描绘的社会程序——假想的社会运行过程。当这些程序输入大脑,使人体产生一系列与身处真实场景相似的生化反应,使人产生快感、痛苦、悲伤或愤怒。教育是向人脑输入社会程序(社会规范)、大脑程序(思想)、宇宙程序(自然科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传媒、出版业是向人脑输入(读者)或从人脑输出(作者)社会程序、大脑程序、宇宙程序的工具。
        在社会中,社会程序按照各种规则运行。在人脑中,“大脑程序”同样按照各种规则运行,以适应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程序)。在自然界,宇宙程序按照各种自然规律运行,计算机程序也是由各种硬性规则组成,不按设定的规则操作,就被视为“非法”。
        人们日常办事过程也就是办事流程、办事程序,众多社会程序的有序运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社会程序、人的思想(大脑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因为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违反宇宙程序就是违反自然规律,违背科学与真理。
        自然规律是客观自在的,规律的存在与否是不依人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发现规律而不能制定规律。自然规律在人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必然愈来愈多地依靠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自然规律具有不容置疑的绝对意义,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必须遵循它,因此,凡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有道德的行为。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要选择符合自然规律,顺乎自然道路,这条道路的标准就是要保持地球生态及其环境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协调性,这具有绝对性的意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地球的社会活动,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的平衡系统,应当避免损害自然生态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否则,自然生态的再生机制就会丧失或减弱,并将导致人类最终利益受到损害。地球在其存在的数十亿年间,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持续发展,不断演化为完整的、和谐的系统。人类要从自然的“能力”和“智慧”中,获取置身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就是要学会如何在自然中系统地、和谐地生存和发展。
        “遵循自然”就是遵循“宇宙程序”,而科学是探索宇宙程序的最有力的工具。
        生态哲学认为,地球是活的系统,它被称为“盖娅”,是生命系统,已经经历了前生物阶段、生物阶段和人类阶段的演化。笔者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的生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银河系,太阳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宇宙,银河系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宇宙是总的生命系统,是最大的活的系统。
          现代生态伦理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并以此基础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全人类的共同道德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和自然正走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13]

§4.2  大脑程序

        从广义上讲,大脑程序是指有机生物脑程序,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地球人类大脑程序(简称“人脑程序”)为例加以说明。
        人脑程序是极高级的智能程序,其复杂度和先进性是目前的计算机程序的1011倍,这就象人类制造的机器人的精密度和综合性能与哺乳动物相差1个量级以上,生物体是神的设计,机器人是人的设计,由此也可看出两者的智能差距。
        人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各种图像、声音都能转换成经编码的电信号,输入大脑。编码系统对新输入的知识进行编码(Coding),并按照任务的要求对已存在的信息进行再编码,并以编码的形式储存信息,以备后用。输入的信息(如视觉或听觉神经中的物理信号)必须经由某种内部表征或编码才能得到加工处理。在计算机中,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的内存中,程序储存在按照符号来编码的内置表单中,运算的每一步是由符号之线上一个简单操作所组成的,计算机储存和处理的符号之线很像语言的句子或代码,它们采用二进位制,因为便于电子的处理,而人脑采用并行运算,即每秒都有1011个神经元在协同运算,每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CPU,因此人脑总体上的运算速度能达到1022次/秒。
        人类的语言文字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信息编码的主要码符,在人脑的形象思维中的则以图像作为信息编码的码符。作为思维信息编码码符的语言是离散的、有限的、数量很少的,给信息编码就是对信息及其所表达的事物的分类。
        人脑程序采用逻辑语言(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非逻辑语言(如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它表现出既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又不拘泥于逻辑程序,是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科学抽象、比较和分类、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是运用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
        人类的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体,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整合。
        所谓非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所不包含而又在逻辑思维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非逻辑因素的作用过程。它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占很大比重,这是人脑具有极强创造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使人类陷入迷惑的根源。
        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科学模糊思维是“非逻辑语言”与逻辑语言相互协同运行的产物,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是秩序与混沌的统一。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之所以占到很大比重,是因大脑采用并行运算,每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中央处理器”,而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周边神经元产生几十万种连接,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同时运行如此多的神经元,各个神经元之间、分子之间、分子与原子、粒子之间形成的电场(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相互干扰,形成一定程度的混沌,也就是说直觉、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非线性运行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属于“混沌语言”,而逻辑思维采用的逻辑语言,则是线性的,可预测的。
        正象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语言,是宇宙程序的语言,逻辑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的语言。
        逻辑思维是人脑程序主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则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逻辑”一词在当代常被当作“规律”的同义词,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出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逻辑矛盾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如果对已有的理论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不能发现其中的局限性,人们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那么,思维创新或知识创新就只是一句空话。如何发现已有或现有的认识与科学理论中的不足或缺陷呢?发现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进行实验,到实践中去检验,核实数据是否有误等,但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逻辑矛盾,也是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引向深入的工具。
众所周知,在科学发展史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自身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曾把人们的思维桎梏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之后才被纠正,而他所以能有这一辉煌的成就,正是发现了其中的逻辑矛盾并将之排除的结果。
        伽利略曾感慨地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极富创新功能的推理方法,如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后,由蛇推及人,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
        在上述案例的一千多年和二千多年中,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传统理论的错误,这就需要反省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正象笔者指出“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及用传统引力理论可以推导出很多荒谬的结果,都是使用了逻辑推理这种创新思维方法。
        逻辑学在一般意义上只是符号学的别号,是符号的带有必然性的或形式的学说。符号学已成为整个结构主义事业中最负成就的概念之一,由皮尔士·索绪尔创立。而且很难把它和结构主义区别开来,符号学的范围是极广泛的,从对动物的交流研究(动物符号学)到诸如对形体交流(对人的行动和空间的文化需要的研究)、嗅觉符号(气味代码)、美学理论和修辞学这类指示系统的分析。
        在本文中,社会程序和人脑程序的“编码”与符号学中的“符号”有等同意义。
        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皮亚杰对“结构”下的定义,是一项最有成果的的尝试。皮亚杰认为,人们可以在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中观察到结构,这种排列组合体现下列基本概念:
        (a)整体性概念;
        (b)转换概念;
        (c)自我调节概念。
        所谓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种由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物。结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
        结构不是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因此,为了避免降到消极被动的形式的水平,结构必须具备转换的程序,借助这些程序,不断地整理加工新的材料。
        最后,结构是自我调节的,这就是说,为了有效地进行转换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
        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结构主义者追求的“心灵的永恒结构”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人脑程序”,而且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理解笔者提出的“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宇宙程序”。
        人脑是一种极其先进的超级电脑,采用并行运算,运算速度1022次/秒左右。人脑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是其中主导的子程序在运行,其它众多子程序的运行是我们无法感知的,即无意识的,如一个人在走路时,还能思考问题,体内时刻进行着各种有序的生化反应,都是大脑的不同区域的子程序在有序运行。就算在睡觉时,大脑中也在运行多种子程序,由于此时已无觉醒时的主导程序,所以各种子程序相互作用,就升级为“主导程序”,因此梦境是相当奇异的,但信息编码(即梦境中每一个图像、符号)都是过去通过眼睛、耳等感觉器输入大脑的。其实就算人在觉醒时,大脑也时刻在进行着此类子程序的混沌组合运行,当其酝酿到一定程度,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如看到某物或听到某事),就使人产生苦思而不得的灵感。
        人脑时刻运行着几十万种子程序,使身体各部位能充分协调,这就象操纵机器人走路需同时运行多种程序一样,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复杂度不同。就拿我们认为是“低级动物”的果蝇来说,其机体的精密程度是目前任何人工机器所无法比拟的,人类目前所能制造的最先进的小型机器人的综合性能与果蝇相差107倍以上,由此也可看出大自然的结晶“大脑”相对于计算机的先进性。
        在目前的地球人类社会,由人脑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欲望,由人的欲望形成社会的价值体系,由价值体系产生出各种“利益”,由利益产生了人类社会无尽的纷争和苦难。这一切都源于人脑的生化反应,更准确地说,是源于人脑程序。以下是产生人类纷争的根源及其流程:人脑程序→神经生物化学→欲望→价值→利益→纷争。所以调整“人脑程序”,即改变人的思想,就能消除人类社会绝大部分灾难性的纷争(如战争、内乱),使人类大家庭充满祥和、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基础物理研究]著作收藏篇 [连载14]

§4.3  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程序采用“数理逻辑”。计算机程序可以说是“宇宙程序、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融合的产物,当然它也其创新独特的一面,人们设计“计算机程序”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更便捷,因此其中必然融入很多人脑程序和社会程序。
        逻辑在许多方面同计算机和程序设计语言有着密切联系,首先计算机是根据(以George Boole命名的)布尔代数设计的;布尔表达式和数据又普遍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用来控制程序的动作。
        数理逻辑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组成、数据库研究、软件开发、信息加工、逻辑网络等方面。
        如果说现代演绎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那么现代归纳逻辑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现代归纳逻辑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形式化与数量化的,并且用演绎方法进行处理的逻辑系统。
        人工智能程序属于人脑程序和计算机程序高度融合的产物,这种科技的发展必须设定一个“铁律”,即“人工智能”必须始终服从人类的意识。如果让它产生“自觉”,将是人类的灾难,特别是采用某些“生物材料”作为CPU主要构件的人工智能机器。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效率更高,也就是说人类的惰性也是技术发展的一种驱动力,难道人类真的懒惰到因图方便而发明一种最终毁灭整个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吗?不!人类不需要,我们已经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大脑,我们只需要永远忠于我们的机器。人工智能机器的智能级别肯定不及我们的大脑,但它有一种很大的优势,即以光速与地球上的所有计算机系统联线,享有地球所有信息资源,随意操纵任何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军用的,解开操纵核弹的密码简直象吃豆腐一样简单,而且能瞬间摧毁世界金融系统,使每一个涉及计算机的社会领域陷入瘫痪。

§4.4  文化也是一种程序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和社会是同一的,文化就是社会,另一些社会学家把文化看作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份,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文化中的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文化中的物质要素如器皿、衣布、建筑物只不过是精神要素的物化。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这就是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要素。还有规范和模式也对文化非常重要,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规矩。规矩就是规则,就是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制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的具体化。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一个复杂的整体,一个文化总体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它是由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组成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在功能上互相关联、依存而构成的文化整体。
        社会的运行就是文化的有序运行,文化体系是一种庞大的程序,文化的内部构造就是社会程序的结构,文化的精神、物质、符号要素就是社会程序的编码,可以说文化程序就是社会程序,或者说它们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相同的。

§4. 5  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与人脑程序三者存在复杂相互作用

        在宇宙程序、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计算机程序四类程序中,宇宙程序占绝对主导地位,社会程序是人脑程序融合宇宙程序的产物,同时,社会程序又反过来影响人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则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宇宙程序融合的产物。
        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程序为主,人文科学以研究人脑程序为主,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宇宙程序。
        社会程序是人脑程序的显化、物化,最初的社会程序产生于人脑程序,如人类在群居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领悟到必须用一些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而后,社会程序又反作用于人脑程序,如通过教育使儿童学会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即向儿童大脑输入各种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相互作用非常紧密,人文科学以研究人类精神(人脑程序)为主,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秩序(社会程序)为主,这也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密切联系的原因。
        我们生活在程序(社会程序、宇宙程序)中,而且我们自身就是由程序(人脑程序、宇宙程序)构成的,这是一个程序化的世界,程序代表着秩序,法律、法规及组织规则可视为程序中的“硬性规则”,伦理道德可视为程序中的“柔性规则”,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相当于在程序中设定的目标。程序混乱就是人脑或社会或自然环境失序,就意味着走向消亡(可以称之为“死机”或“系统崩溃”)。
        人类社会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因此,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如何顺应、遵循宇宙程序?首先,宇宙程序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和谐、均衡、有序、统一,表现为大自然充满和谐、有序的美,这是在构建社会程序、人脑程序时必须遵循的。消除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恶与不公正,这两者正是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存在部分无序的表现。
        其次,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设定的规则,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即不能妨碍宇宙程序的有序运行,如人类社会行为不能破坏地球生态平衡,地球生态平衡是宇宙各级子程序协同运行的结果。
        再次,由于太阳的寿命有限,且空间运行着很多可能危及地球的小行星,要求人类必须尽快发展科学技术,开拓宇宙疆土,因此在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必须设定这个最高目标,人类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此为目的。
        最后,宇宙程序的运行使宇宙中的行星、恒星、星系、总星系团存在运行的周期,最终宇宙将在烈火中重生,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这就需要在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输入这种信息,使人类社会发展顺应这种周期,在宇宙黑洞坍缩之前,乘坐超光速巨型宇宙飞船,摆脱宇宙黑洞的引力,航行到宇宙的边缘,等待下一次宇宙大爆炸,在宇宙边缘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预先准备大量的能源及其它物资。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顺应宇宙程序的运行,违反它就将是灭顶之灾,就象现在已隐约可见的地球生态灾难。生态环境恶化正是因为人类不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中各级宇宙子程序的运行失调,致使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化丧失、全球增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淡水资源短缺。
        人文科学以研究“人脑程序”为主,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程序”为主,当然两者研究领域、内容及适用范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紧不可分,因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由人脑指挥建立的,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又反作用于人脑,两者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社会科学出现之前,人文科学兼有研究“社会程序”之责。人脑程序、社会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与自然科学紧密融合,采用大量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最终得到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真理。如地球生态环境是运行宇宙程序的结果,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与之相协调,不然必将使地球环境恶化,直至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失去生存家园。又如,一群人主观地希望乘坐的一辆大客车能驶完1000公里的路程,而实际上汽车油量只够行驶600公里。这群人在讨论决策的过程中使用了“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而汽油燃烧能及其在发动机中的能量转化率却是固定的“宇宙程序”,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定,因此,这群人的“人脑程序”、“社会程序”没有顺应“宇宙程序”,他们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这群人可以引申为全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试着慢慢消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3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帖子全部合并操作
如果论坛上有人对此感兴趣
慢慢看吧
看完它
是需要耐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压缩到一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4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转载了 回去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悍啊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Nikola Tesla才是世界上最强的人 最最伟大的人! 通古斯大爆炸就是他制造的!他已经具有了毁掉地球的能力(就像贝吉塔我一样),他甚至可以到达宇宙的任何地方!(就像龙珠中的孙悟空一样)。崇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 琼ICP备05005796号 )

GMT+8.8, 2024-10-23 10:28 , Processed in 0.0883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