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198|回复: 10

国籍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凯撒 于 2009-7-27 19:25 编辑

  最近听说了好些和国籍有关的事情。首先是房祖名改回中国国籍,然后是邓亚萍的基督一跪,还有早些时候周润发“做中国人爽”的豪言和‘郎平不配做中国人’的论调。也许是这股热情已经过了,已经好少人谈论国籍的事情了,但是这些事情却让我很难静下心来,写下这么一片日记,全当是慰藉我的心灵吧。

  国籍问题一直是我们的痛。记得外国专家卡斯谈论我们的教育的时候说:
  “中国比较急功近利,不好好普及全国教育,反而是弄了几个特别好的学校,各个高校之间实力差别明显。其严重后果是,清华北大等‘高级高校’大部分学生却都是向往外国,偌大的学校,竟然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出国,去追求个外国绿卡。。。。
  而美国的大学,实力相差都比较小,而让整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番话,我并没有认真的去核对,但是大体上说的很有道理,已经足以让我们深思了。想一下,我们国家利用大量的资金为外国提供人才,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然而,我们看东西也要完整。其实,我们国家这种策略是最适合我们国家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总量相对于教育总和的极度低下!(就是总体受教育人口过多而资金提供不足)我们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的,而我们主要现在要达到的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经济,没有经费,那怎么留住人才,在中国人才只能干平民的事,他们凭什么不出国??让我们清华北大的学子们,到破旧的研究所研究?我想他们宁愿去国外,有车有房,有待遇。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应该责怪他们。

  这种政策应该这样分析——我们中国的发展是和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不太一样的,这就是人口问题,我们中国,设想一下,我们中国都弄平民教育,结果人人都是中级工程师,那么有用吗??  中国经济 发展到了那种地步了吗?中国需要那么多的中等的工程师吗???也许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们中国还是需要农民工的。。。。!!而且,那样下去,谁来开发我们的科技?难道看我们的中级工程师?呵呵,不行吧。那么,有人又要问了,那我们为什么不限制学生出国呢?这个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科技还不够,我们需要向外国学习东西,学习科技,我们必须要放学生们出国。可是有人会问这样的话,那我们的人才不是越来越少??呵呵,这个,你就没有气魄了,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教育高层的人数也大,各种各样的人才也多,只不过显山露水的少,中国从来就不缺人才,这也是世界所认可的,清华有出国的,北大有外国国籍的,那除了那及所高校我们就不活了吗,我想说即使没了排名前2,300的高校,我们还是人才不断的,这点我们还是要相信的。

  再者一说,其实那些出国的人回来工作的占百分比还是很多的,为什么?首先,外国是很排外的,除非你有什么特别的长处,而且要相当的明显,第二,现在中国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在科研方面不会非常的强,所以他们不是很方便找到工作,或者工作不是很强,再者,中国的亲人朋友,乡情,这都是很实在的东西,就单单从心理学来讲都是很难割舍的,所以,我们不怕你是外国国籍的,只要你来我们这工作就行!再次强调,我们要有这种气度!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挤着独木桥想要出国呢?我想,大部分的人是对于外国的盲目崇拜,或者想挣钱,或者聪明点的是为了他们的法律健全和福利好,不过,这些东西等他们过去就会发现,外国做的广告真是好。。。。
他们大多会后悔,而且我们要知道,我们科研,尤其是国家级科研是不缺人才的,看看我们国家的各种成就你就会明白的,而另外一些市场方面的科技研究我们还可以依靠这些外籍华人呢。。。
出国,对于我们影响其实不是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啊,怎么移到哲学区来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请问该移到哪儿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7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L19910725 于 2009-2-7 19:02 编辑

其实做哪国人无所谓(以后发展到太空时代人类都是 地球籍的……),关键是大家活的幸福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是社会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战鬼 于 2009-2-8 10:48 编辑

外国籍........美国公民不等于是美国人,...即使移民过去了,也还是中国人,
哪儿好人就往哪儿去,如果外国真的很好的话,人们往外移很正常,如果外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像楼主所说的一样,他们大多数会后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像很不错,怎么说也心理平衡一些。还是祖国好,坚守国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换国籍没什么不可以
只要还有一颗爱国的心就可以了
但是若落到我头上我还是不想换的
(我这人有些死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学的人为什么不愿意回国(转)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到私密记事本
第七感    发表于2009年07月24日 21:33 阅读(1) 评论(1)
分类: 分享来的 权限: 公开  

盘点留学回国后的五大不适应) 1. 过路口的时候不看车:去过欧洲的几个国家,车辆在遇见行人的时候都会主动停下,因为司机认为行人是弱势,容易受到伤害。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更明显,即使你闯红灯了,司机也会很耐心的让你先过(不过不要尝试在巴黎闯红灯。)所以,听说一位朋友回国不到一个月就被车撞进了医院,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稀奇。北京车多人多,自己还是努力学乖一点儿。


2. 语言系统混乱:记得刚回国买地铁票的时候,我站在售票窗口一言不发的看着售票员大概有6秒钟后,好不容易想起来该说什么,脑子里转的全是法语。在法国生活了1年多,习惯了用法语买东西,一时间还真难转过弯来。平时想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转的却又都是英语,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语言都是英文,所以经常和朋友们同事们谈事情的时候难免的也要用英文表达自己,感觉这样会让别人不舒服(可能很多人都想,小样儿,你不就是出了个国么,显摆什么),便努力的抑制住使用其他语言的冲动。于是乎,很多时候,我要在脑子里寻找上半天相应的中文,结果往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


3. 总是想把餐具擦干:不知道欧洲人怎么想到的,餐具洗完之后都要用布擦干净,很麻烦,但是感觉很好。于是自己也慢慢养成了擦餐具的习惯,不过到处也买不到擦餐具的布,我也只好让我的盘儿啊碗儿啊自己晾干好了。


4. 总是把价格换算成欧元:都回来多日,买东西的时候还总是习惯把价格换算成欧元,一瓶康师傅酸梅汤只要3毛钱,打一次车起价才要1欧元(比在国外坐公交还要便宜),去家乐福的时候最开心了,买啊买啊买好多才要十几欧元。


5. 总是嫌餐厅太吵,城市太挤:似乎每家餐厅里都会有几个人可以旁若无人的大声讲话,或是劝酒的,或是大笑的,或是感慨人生的,或是彼此恭维的,或是抱怨家常的。不管你坐在哪个角落里都可以分享到他们的谈话,以至于餐厅里的其他人不得不也扯着嗓子说话,对面的朋友才能听见你说了什么。在北京,不管你到哪里,你面前都是一堆人的后脑勺,地铁、公交车和商场是最让人心烦的地方,你被挤被撞都是不可缺少的经历,如果没有人跟你说对不起,你也丝毫不必动肝火,谁让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吵闹和拥挤是否是北京繁荣发达的脚注呢?怀念欧洲餐厅里嗡嗡的谈话声和细碎的餐具的声音,永远有座位的公交车,抬头就可以望见的连绵的雪山,没有几个人的公园也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宽敞舒适的火车车厢里还有很多座位是空着的。

现在回国这么久了,已经适应了过马路的时候左看右看,尽管前面是绿灯。


现在已经习惯了碰到人的时候说对不起,不再说Pardon,没事儿翻翻《论语》和报纸,不时的也是妙语连珠了,只是再也看不进去翻译过来的英语文章,偶尔看了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又开始了Thinking in English的坏习惯。


我晾干的盘子放在厨房,没多久就落上了灰尘,每次用之前,还是要用水冲一下。


猛然有一天,我想到自己的工资也才几百欧啊,于是再逛家乐福的时候就要收敛一下,能坐地铁就不打车了。不过法国家乐福里的奶制品和肉类似乎都比国内便宜,最离谱的是奶酪和黄油,同样的东西,在国内要比国外贵上一倍还多。哈哈,想到在中国的法国人们,大概也会理解我在法国花15块钱人民币买1斤豆腐的心情了。


渐渐,我也少出去吃饭了,或者花多一点钱去人少的餐厅,谁能够抵御得了中华美食的诱惑呢?最近也都听说国内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也正考虑似乎该回到农村自己种地,既可以躲避大城市的污染和吵闹,也可以吃上放心的食品,多活几年了。说不定种出个绿色食品的品牌来,让大城市的人都吃我种出来的蔬菜水果,我也就发财了。


哈哈~~美梦中,no interrup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拿什么吸引你,我们的留学生?
盛大林

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高中大学留不住尖子生,企业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的这一比例也高达76%,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专家大声疾呼:中国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还启动了专门的“千人计划”。有专家认为,“根据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人才将大量回归。这是一个转折点。”还有专家认为:“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据7月21日《广州日报》)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是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为什么人才最重要?电影里没有讲,其实也不用讲,因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才能留住国内的人才,又如何才能吸引外流的人才。

“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这是一句大实话。可是,在中国人才都往美国跑的情况下,中国凭什么超过美国呢?这岂不是个悖论吗?而所谓“人均GDP4000美元是转折点”不过是打了折的“超美论”,且不说中国目前的人均GDP(2008年为2460美元)距离4000美元还有很大的距离,即使这个标准是衡定的而且达标了,人才会不会大量回归也值得怀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就好意思把这个问题留给子孙吗?诸如此类的“等候论”还是收起来吧。

相比之下,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倒是实在一些。比如建立专家库,为这些海归提供较高的待遇、较好的科研条件甚至直接提供行政级别或乌纱帽。但这些措施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以行政手段认定人才的方式本身就不符合人才发现的规律,甚至滋生腐败现象;而且,这种区别对待的办法也是在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竞争,在照顾海归的同时却伤害了本土人才,这势必加剧人才的外流。同时,“专家库”或“千人计划”的容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有效果,也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更重要的是,任何优惠政策都只能改善人才就业或创业的“硬件”,而“软件”对人才更具吸引力——这恰恰是中国的软肋。留学生等海外人才在考虑是否回国的时候肯定要想:我回到中国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吗?我能安心搞科研、凭实力创业吗?我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吗?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中国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越来越像衙门,评职称要走门子,争项目要跑关系,学术由权力来考核,水平以官阶为标准;官场上潜规则盛行,市场中权贵在横行;收入的高低还好说,逆淘汰机制最恼人……这样的用人环境,怎能不让人视为畏途呢?

一位专家用“人往高处走”来解释人才外流的合理性,但他似乎忘了“月是故乡明”的道理。“独在异乡为异客”,即使生活条件再优越,也无法完全抑制回归的渴望。我相信,绝大多数留学生及海外人才是愿意回国的——只要中国的用人环境能改善一点,他们的心就会向祖国倾斜一分。

面对人才外流不断加剧的现状,等待“转折点”是可笑的,“利诱”的功效也是有限的。要打赢21世纪的人才战争,我们必须搞清楚人才最看重的是什么,并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拿什么吸引你,国外的留学生?这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写的不太完全,转过来两篇“大家看法”,不过我的思路还是蛮特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 琼ICP备05005796号 )

GMT+8.8, 2024-10-22 21:39 , Processed in 0.0859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