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中国受到冲击有两种可能:第一,国际资本在重建其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从中国境内抽走资金,同时伴随着中国出口的萎缩,很有可能造成人民币的大规模贬值,进而推动境内资金大举外逃而诱发金融风暴。第二是房地产市场不可扭转地硬着陆,并冲击银行体系。
作者:吴向宏,国际商业顾问
在目前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我认为国内正弥漫着一种危险的情绪。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由于金融体系尚不发达,金融工具杠杆化程度不高,更因为我们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于国际金融体系,人民币甚至都不能自由兑换,所以已经“躲过”了这一劫。金融层面上,中国俨然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风暴中唯一安全的孤岛。当然,中国也会受点影响,不过主要是在实体经济层面上,比如说出口会放慢等。因此,中国政府目前主要只需考虑一些实体经济层面的刺激增长政策,包括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提振房地产等行业的内需等。总之,就金融体系而言,中国不说是固若金汤,也是可以安之若素的。
有些人甚至更进一步,认为已经到了中国可以在世界金融体系重建中扮演重大角色的时候了。他们呼吁中国赶快布局华尔街,参与发达国家金融峰会,甚至直接出手为发达国家“救市”。手机短信上流传一个段子,很能反映这种心态。这个段子说:一九四九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二零零九年,只有中国能够救资本主义……
我认为,这种心态是非常危险的。正如牛市往往在大多数人看好的时候崩溃一样,金融危机爆发起来,往往也是出乎多数人意料。由于金融体系的操作都是前瞻性的,多数人都看到的危机就会被金融市场提前消化,反而不会剧烈爆发。恰恰是危机四伏而多数人盲目乐观的时候,一旦出问题就极可能是大规模崩溃。
多年以来,中国上至决策者,下至各路专家学者和大众意见领袖,一直都把“防范金融危机”这根弦绷得紧紧的,有时不惜采取一些非常规的行动。比如前几年国有银行大规模引入国外战略投资人,这一举动如今多受诟病,但在当时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让中国避免金融危机而必须采取的行动,因为当时中国很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最近两年,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房市、股市等资产市场过热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为此多次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以打压“泡沫”。这期间一些具体的调控措施,如印花税、二套房贷政策等,固然有不同意见,但这些措施所反映的总体态度,即时刻提防金融风险的谨慎意识,我认为很值得肯定。
如果说过去这些年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在风险的边缘运行,那么,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一阵大爆发,中国的金融体系反而变得安全了,爆发金融危机的隐患反而不存在了吗?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是从常理来说,一个本来就不稳定的体系,在一个突发动荡的大环境中,只会更加不稳定,不可能反而变得稳定。打个比方,你本来住着一幢危房,邻居住的是气派的洋楼。有一天邻居的房子忽然轰的一声倒塌了,难道你的房子会因此而变得稳固了吗?还是它其实更加岌岌可危了呢?
总之,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金融危机彻底终结、全球走出衰退并进入下一轮繁荣周期之前,切不可轻言危机不会在金融层面蔓延到中国。在政策层面上,既要防衰退,更要防泡沫。既要采取措施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手段,又不可为了保增长而一味采取冒进的金融政策。
假设未来中期甚至短期内,中国遭到金融危机冲击,大概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呢?老实说,我不知道。就像前面说的,如果连我都能预测,就不叫危机了。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想举两种假设性的可能,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一种可能性,是人民币大规模贬值、资金大规模外逃。目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地区的资金供给可能有正反两种效果。从正面看,短期内中国可能成为投资洼地,成为吸纳国际资金的避风港。不过,由于中国实体经济存在受冲击风险,而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又不足,这一资金洼地效果应该不会太明显。反面的效果倒是更可能发生,那就是国际资本在重建其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被迫或者主动地从中国境内抽走资金。这一进程,假若伴随着中国出口的萎缩,很有可能推波助澜地造成人民币的大规模贬值,进而推动境内资金大举外逃而诱发金融风暴。
第二种可能性,是房地产市场不可扭转地硬着陆,并冲击银行体系。采取一些局部的房地产救市政策,只会刺激投资性购房,对消费性购房的意义不大。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大量资产包括美国的房地产都变得十分廉价的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对投资者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了。所以,除非大幅度降息(本身又风险极大),否则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可能性难以排除。这也足以诱发一场金融危机。(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