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百老汇大街有两家书店,门对门。甲书店上了一套昂贵的存书管理系统,当然,客户来找书,一找就能找到,书店把系统很当一回事。乙书店一走进去,感觉混乱驳杂,缺乏分门别类,也没有电脑系统管理。几年后,居然是甲书店倒了,乙书店还活得好好的。这就是我在看的 《杂乱并非无章》(A perfect mess: the hidden benefits of disorder)一书的开头。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号称能够帮助我们整理时间、办公室、工作流程、甚至组织未来的人。美国有一个协会,名叫全国职业组织人员协会(NAPO,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s),有几千会员,你可以花上两个小时时间,和279块钱,参加其网络课程,学习如何管理时间。当然,你也可以花两天时间,几千块钱,参加一个培训机构的时间管理课程。你还可以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块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重新整理你的机构,让机构更为有效,时间的使用更为有效。最后你想,一分钱一分货,得,我花几百万算了,时间就是金钱,花几百万块,几年时间,学习如何缩短流程时间。这听上去像黑色幽默,体验起来好像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完整(completeness: awash in useful mess):一般的商店分门别类,根据市场的热门需求,卖时下畅销的产品,可是 卖五金百货的Harvey就不一样,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比如防洪器材,这些器材或许两三年卖不了一件,可是一旦真的发生了,便一销而空。因此,没有被各种各样库存和物流系统玷污过的Harvey,居然越做越好,把一些管理现代化的商店给打败了。分门别类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妨想一想Yahoo和Google的不同命运吧。Yahoo做搜索,很强调分类。结果却被什么都能搜的Google甩到后面。
共鸣(resonance:in tune with the external):杂乱的系统更容易让一个系统和外界社会发生和谐关系,如果整理过度,会让系统与外界隔绝(Neatness tends to insulate a system from and remain at odds with such influences.)创意的产生,和杂乱大有关联。科学到了顶尖境界,并非一些科学教宣扬的那样是遵循科学方法的结果,而是在思维的持续关注过程中,偶尔在杂乱中找到了一些规律。比如在乱糟糟办公室中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比如杂乱之教父(godfather of disorder)爱因斯坦(想想他的头发和胡子吧), 比如在苹果树下被砸出了力学定律的牛顿。当然,这些人精神都长期关注于一件事上,故而能乱乱的环境中偶尔开悟,这种现象学名serendipity。如果你没有这种持续的关注,和事先的知识和学科素养,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灵光一现的serendi-pity. 你让我坐在苹果树下,你去摇,让苹果噼噼啪啪雨点一样掉在我头上,我也不会发现出什么定律来。一个人有心,能在杂乱中发现关联,灵感的星星之火,会在他的头脑中成燎原之势。
发明:(invention: creative disorder):很多大厨做饭,发明新食谱,都喜欢把大量佐料摆出来。过度整洁,会限制新奇的产生(neatness tends to limit novelty and the unexpected and sweeps them aside when they do occur.)爱迪生在找到钨丝之前,就到处乱找,用了包括纸张、棉花、竹子在内的无数材料,在这些实验中他自己的实验室都着火烧掉了。
效率(efficiency:a messy route to the target): 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陷入僵局,其敌人是恐怖分子和所谓“反叛者”(insurgents),照说小布什还是MBA呢,问题坏就坏在这里,一个学了MBA的人,怎么去对付根本不按规矩出牌的人?古时候打仗,熟读兵书的赵括按兵书打,结果惨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反而是出奇制胜。打仗就是这样,战况随时在变,你不可能一成不变,希望敌人恰好按照你的计划,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出现在某个埋伏 地点。这不叫打仗,这叫双规。我觉得我们过度相信诸葛亮式的“神机妙算”真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