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192|回复: 3

刘武青的实验在“地震预警假说”论文引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武青的实验在“地震预警假说”论文引用

   《前沿科学》杂志由宋健担任编委主任,由包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中外著名科学家担任编委。在2007年第3期上,该杂志用10页的篇幅,刊登了《地震预警假说》。

“地震预警”假说  
(修订稿刊于《前沿科学》2007年第3期)  
吕子东(台州市老科协,318000)  
摘要:完备的地震预警理论,需要二部分内容构成:(1)有那些测量装置和它的测量数据能准时准地准级别的预报地震,凭什么?(2)引发大地震的地球能量从哪里来,可测量的数据是什么?简言之,任何一种“地震预警”假说,都必须回答地球内部的空间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地球为什么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据此,本文详述了由“量子物理学刚杆”提供的,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庞加莱空间”5项可测量的物理学依据,详述了可供检验的地球内能释放率和内能“扰动”的物理学依据,详述了已由他人完成的可用于地震预警的4项实验装置,并对“量子物理学刚杆”也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庞加莱空间”物理学模型,PKKP波,PK1KP波,引力子共价项,引力波 ,地面引力波波长值 ,量子宇宙学方程。   

................

此式可得到电子质量和质子质量的理论值,并和基本物理常数的测量值相一致。不同的质量数表达是由描述不同空间结构( )中存在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即  
也就是说,二种质量数和荷量数的表达是与二种空间结构( )的描述等价的,并等价于二种波长值( )的表达,这同样是可以测量的。  
如众所知,在地球表面,我们看到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如果内地核是 表达的庞加莱空间,则外地核就会是 和 的复合态,地幔和地壳分子态中的原子就会有 空间的“大气圈”效应,这就是最近由范良藻在《中国工程科学》(新闻栏,2007年第9卷第4期88页)中介绍的刘武青实验,实验很简单:两永磁体相吸,重量增加千分之二,内能减少;两永磁体相斥,重量减少万分之四,内能增加。本文是说,发生在 空间的能量扰动,同样可以在 空间的“大气圈”中测量,因为只有星体内部存在着庞加莱空间,才有天体表面化石磁场的磁偶极结构,这对地震预警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要找到能与 =( )构成相互作用的测量工具,也就有资格接待 空间的“信使”了,这是“地震预警装置”中要说的。  

3.4地球内核具有庞加莱空间的运动学效应:  
构成地球内核的庞加莱空间( )仅有如下形式表达  
╧ )  
如同元素周期表的电子壳层结构,最外层的 空间,对 是裸露的,就是说只要星体之间存在着 空间(如太阳和太阳系行星), 空间的边界就必有反引力子交换, ,并构成1维的反引力相互作用( )。这个作用力是可以测量的,即,如果没有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反引力(设 ),利用日地系统测量的地球质量值就应该等同于利用地月系统测量的地球质量值,因为是同一个地球,由于地月系统仅有( ),地日系统除( )引力子交换外,还存在着 空间最外层的一层2维形式的反引力作用( ),正因为有了这个反引力( ),才有同一地球的不同引力质量的测量值,这个反引力有多大呢?  
(统计平差值)  
由于地球中 空间的最外层与内地核表面相一致,所以地核表面就有一个附加的作用力,使地核的自转速度,在运动学上要比地球表面( )快一些。  

地球内核的自转加速度可由PKKP波准确测量,并逐步修正上述量值。  

................

感应磁场的大小是与波长值( ),也就是与能量相联系的。  
对具有偶极磁场的地球内部层状结构也一样,内地核表层( )有 ,外地核表层( )有理论值 ,由分子点阵构成的地幔和地壳( )有 ,并且与波长值( )也就是能量的表达相一致,就是说外地核表层能量的变化( )直接和地表的 相联结。由于“地震预警”只须关心可在地表直接测量的磁感应强度本底值和它的变化率,因此可以方便地与自动报警装置相联系,也可与卫星的专项测量相联系。  
这一能流直接与地表可测量的感应磁化强度的变幅相联结,并且是量子化的,当地面测点的本底值为1时,就必有 ,并自东向西以 的速度运动。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宽带的菱形监察网(地面坐标 ),网点下设置磁感应放大装置,理论上就可以在地面上测量 东西向宽带结构的运动全过程,即测量能流到达地幔通道的全过程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拿什么去证明上述三个测量结果是正确的?也就是预警假说中确认的时间宽度、能流强度及震中位置和震级是正确的?这就是量子宇宙学方程中另一个独立的数学解,它是说,当“扰动”的能流经过地幔垂向通道在板块镶嵌带(或板块内)集聚时,它同样要发射高强度的甚低频反引力波,方程的数学解是 ,就是说,如果采用波长值为15964m的甚低频测量仪,就可以做到在“能包”释放时(地震发生前)的0.5秒到10秒左右(设震中在4〜80km左右),确定震中和震级,同时也就证明了前三个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这里需要指出,如果利用地幔垂向通道的时差(2〜5h),由轨道空间站和近地卫星测量荷电粒子暴也是可行的,根据以往测量值,震中上空在震前(2〜5h)会出现粒子暴,粒子暴计数率峰值超过稳定辐射带(B0)本底4倍标准偏差。但由于地幔垂向通道的复杂性,也有不出现明显峰值的,所以把它作为特定区域的辅佐手段还是可取的。  
“预警假说”中的第一个实验,谁都不曾理过它,虽然是最简单的;第二个实验也就是冷中子在地表的重力场量子化实验,已经由内斯维泽夫斯基等人在2002年完成了第一步,应该说用中子干涉仪将会提高至少是2个量级的测量精度;“假说”中的第三个实验,最近已由国内的刘武青完成,范良藻教授也在《中国工程科学》上介绍了他的实验;第四个实验就是美国在最近研制成功的,并用于测量地震“震中和震级”的甚低频测量仪,它仅仅没有公布甚低频的波长值。本文的“预警假说”也只是把上面已完成的四个实验串在一起,让它服务于“地震预警”工作,仅此而已。当然,如同人类对台风的认识一样,“地震预警”也要有一个起步和成熟的过程。不难看出,以往所称的与固体潮的联结,与震中大气的高浓度离子和“地震云”的联结,甚至与某些磁导动物的反常行为相联结,也就有了一个完全合理的解析。  
作为结束语,本文仅想说,如果有实验和观察能够证明:地磁极的纬度摆动与地震无关(这是很容易检验的);冷中子不是在 时存在着最大的反重力;刘武青实验是“虚构”的,或者说在板块镶嵌带上任一测点的地磁场本底值是不变的;也包括美国已用于测量的但尚未公开的甚低频测量仪的波长值不是 和它的半波长;本文真诚欢迎有这样的质疑,因为真正服务于“地震预警”的实验,还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 吕子东等;“世界科学难题解读—量子宇宙学方程与庞加莱空间物理学模型浅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年4月。  
(2) B.Gutenberg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M] .New York—London: Academic  
Prees , 1959  
(3) V.V.Nesvizhevsky et al Quantum states of neutrons in the Earth`s gravitational field [M] .  
Nature ,2002, 415: 297—29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看全文

进入看全文

http://www.cqfyl.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中宇:地震预报,路在何方?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8/06/10/15/89/89.htm

王中宇:地震预报,路在何方?  

科学时报 2008-6-10     作者:王中宇


    “科学理论不应该只是已知世界的家政服务员,一种好的科学理论还应该是一把用来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汶川地震后出现了对立的声音:一方搜索各种相关文献,将那些警告龙门山地震危险的文章一一公布,以证明地震局失职;一方则以科学权威的身份指出,在现今科学水平下,短临预报成功率很低,即使人们津津乐道的海城预报,也有“运气”的成分,现在不应对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寄以不切实际的希望,而应在地震监测网站上加大投入,以期若干代人后,或许能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

2007年,科技部主管的学术性杂志《前沿科学》第三期上,发表了吕子东的《“地震预警”假说》一文。此文与其说是在讨论地震,不如说是在讨论物理空间。今天大多数人熟悉的物理空间理论是建立在欧几里得空间的基础上,而吕子东讨论的物理空间理论却建立在庞加莱空间的基础上。这种抽象的理论物理相信绝大多数人搞不懂,但吕子东为自己的理论开出了9项用于验证的实验。并承认,只要任何一项实验得出否定性的结果,他的理论就是错误的。据中国台州网2008年1月12日报道:

    “其中七项实验已经得到中外科学界的重复证明,还有两项实验也正在验证中,估计在明年8月前得到验证结果。”

    如果吕子东的理论是正确的,地震预警就有了确定的物理信息,有现实可用的测量仪器,有确定的操作程序。这就像在微分学背景下求多项式的极值。

    吕子东的理论能否经得起全部实验的验证,尚不得而知。即使经受了实验验证,他提出的地震预警思路也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这项工作的启示在于,从认识的根源处探索“现有知识框架”的局限性,力图整体上打开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视野。正如他在文中引用的一段话:

    “科学理论不应该只是已知世界的家政服务员,一种好的科学理论还应该是一把用来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我们最需要的,正是寻找这钥匙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17:04 , Processed in 0.0569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