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460|回复: 0

狐狸精与种族歧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4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狐狸精与种族歧视
狐狸精原 来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国人的诡异想象,其中既有歧视,又不乏浪漫。
文  I  陈    朗
国产魔幻影片《画皮》讲述了一个披着人皮的狐狸精爱上人类将军的故事。其中人与妖之间欲罢不能的不伦爱情触动了很多观众。
说起狐狸精,这大概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常见的一种妖怪了。关于它们的故事流传极广,趣味性也很强。这种妖怪的由来与魏晋隋唐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种族歧视有很大关系。
在先秦的《尚书》、《诗经 》、《周易》及《左传》这些典籍中已有狐的记载,但只把它看成普通的动物。在战国人的著作里出现了以狐为Ô 型的神兽,如《山海经 》里记载过能吃人的九尾狐,东汉的《吴越春秋》记载有大禹娶白狐九尾的涂山女为妻的传说。不过这些与我们熟悉的狐狸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融合,许许多多的北方少数民族涌入中原 ,与汉民族杂居在一起,建立起多达16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志怪小说中狐狸成精变人的故事忽然也开始大量流行起来。在故事中,这些狐狸精男的多为博学多才的老者、商人,女的则为妖冶魅惑的女子。它们往往都身着白衣,携带香囊,非常怕狗。有时候它们还带着人们读不懂的天书。学者们考证,这些狐狸精其实就是汉人对少数民族——胡人的种族歧视式的想象。
当时人们认为“胡”与“狐”音同,胡人脸上多须,体上多毛,腋下有气味(即胡臭),这些表征与狐狸的特征很相近。另外胡人高鼻、黄发、蓝眼睛,令人想起面目怪异的“精怪”。胡、汉语言有差异。西域种族繁多,语言各异,即使学了汉语,也恐怕“怪味”甚浓,这也容易使人发生联想。西域胡服尽管在唐代颇为流行(尤以都城长安为甚),但当其刚刚传入时,自然被视为奇装异服。胡人擅长杂技魔术,似有“精怪”所具备的神术。就这样,胡人成了中原文人笔下的狐狸精。
狐精故事也的确透露出魏晋隋唐时期来到中原的少数民族人士的特征。当时的西域胡人喜欢带香料、做香料生意,其中有很多信仰摩尼教,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的教徒,祟尚白色,往往白衣白冠。男性多为博学老者,一是因为西域胡人多须髯、面相苍老,二是东汉以后来华的西域胡僧确有许多颖悟绝伦、博学多才者,他们携带的西域宗教的经籍,汉人当然看不懂,像天书一样。至于狐狸精怕狗,大概是汉人对胡人葬俗的误解,据说当时波斯人的尸体是要被狗或是禽类撕裂之后才埋葬的,结果就被汉人想象为狐狸精怕狗。
到后来,狐狸精渐渐多以美艳魅惑的妖女形象出现,也与当时胡女给汉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关。西域之色情业较之中土发达。西域胡商一直从事女奴买卖。自魏晋以后,女奴买卖似已在中土流行,很多富豪的姬妾都是胡女。另外,张赛通西域之后,以葡萄酒为代表的西域果酒开始传入中土,极受欢迎,很多胡商在中土经 营酒肆,往往请美貌胡女当垆。早在汉代就有年轻貌美之酒家胡女独自当垆而成为调戏对象。至唐朝,这一现象空前繁盛,唐人诗歌中对酒家胡姬的描写比比皆是。李白《少年行二首》就描述:“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些貌美如花的胡女为了招揽顾客,似可以出卖色相,对中土男子的诱惑无疑是狐魅故事的生活原型。
几千年过去了,中华民族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中更新血脉,难分胡汉。狐狸精却因其诡异玄奇一直留存至今,在令人神往的魔幻文学中展露着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2 21:53 , Processed in 0.2401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