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621|回复: 0

未来战场的新宠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2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定向能武器
      未来太空定向能武器攻击地面目标想像图定向能武器,又叫“束能武器”,是利用各种束能产生的强大杀伤力的武器。它是利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声波束的能量,产生高温、电离、辐射、声波等综合效应,采取束的形式,而不是面的形式向一定方向发射,用以摧毁或损伤目标的武器系统。定向能武器,依其被发射能量的载体不同,可以分为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
简介
  定向能武器 ,在很小立体角内定向传输能量来打击遥远目标的武器。英文简称DEW。定向能武器能在大气或真空中以很小的立体角(半锥角10-5~10-7弧度)传输能量,其传输速度等于光速(激光束)或接近光速(高能粒子束)。所以,它能在瞬间打中远至几千千米外快速运动的目标(例如洲际弹道导弹的助推器、母舱、诱饵和军用卫星等),将其摧毁或予以识别,并可迅速再次瞄准。定向能武器通常包括定向能束源、发射传输系统、目标捕获跟踪识别和杀伤评估系统等部分。定向能武器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常规定向能武器,包括各类激光 、高能粒子束( 中性氢原子束和电子束)武器;另一类是核定向能武器,包括核泵浦X光激光器和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的定向电磁脉冲弹和定向等离子体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在内的定向能武器,分别处于预研、研制以及基本技术和原理方案的探讨阶段,估计将在22世纪初叶陆续投入战场,并对未来战场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作定向能武器的激光器
  可作定向能武器的激光器主要有:化学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X光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和γ射线激光器。定向能武器部署方式分天基和地基2种。天基部署是指把定向能武器设置于轨道高度为千千米级的卫星或作战平台上。化学激光器、核泵浦X光激光器、γ射线激光器具有很高的能量重量比,因而可用于天基部署;中性粒子束主要用作目标识别,它仅能在高空(120千米以上)运行,故只能用于天基部署 。另一类如准分子激光器和感应直线加速器型自由电子激光器 ,能量重量比小,重量和体积很大,只能用于地基部署。
尚需研究
  定向能武器技术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大量的科学和工程上的困难问题有待解决:它的关键部件激光器和中性粒子束的一些性能还必须提高十倍到几百倍,尚需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才能对它的效能、生存能力和效费比作出比较确切的判断。
战术激光武器

  战术激光武器主要由高能激光器,精密瞄准跟踪系统和光速控制发射系统等组成。激光武器可分为反卫星、反天基激光武器及反战略导弹等的战略激光武器和用于毁伤光电传感器(包括人眼)、飞机及战术导弹等的战术激光武器。供陆军野战部队使用的主要是战术激光武器。战术激光武器的工作原理,以反导弹的防空激光武器系统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首先由远程预警雷达捕获目标,并将目标信息传送给指挥控制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通过目标分配与坐标变换,引导精密瞄准跟踪系统捕获并锁定目标,精密瞄准跟踪系统再引导光束发射系统使发射望远镜对准目标。当目标处于适当位置时,指挥控制系统发出攻击命令,启动激光器,由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控制发射系统射向目标,并对其进行破坏。   战术激光武器激光致盲武器已经在90年代战场上投入使用,如美国陆军研制的“缸鱼”式激光致盲器,在海湾战争中投入使用。大功率的战术激光武器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如美国在海湾战争之后开展了一项称之为“沙漠闪光”的研究计划,对用激光武器对付“飞毛腿”导弹进行评估和研究。待选的激光器有3种:氟化氚/氟化氢激光器、化学氧碘激光器和自由电子激光器。至于机载武器的研究,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局正在开展一项有关激光束水平射向“飞毛腿”导弹类目标时大气湍流对传输的影响的研究。另一项研究由劳伦兹·利弗莫尔负责进行,将从高空无人驾驶飞机上直接发射激光光束,以避免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据悉,这两项研究有可能导致90年代末进行全面的机载激光器方案的论证。由于大气对激光会产生吸收、散射和湍流效应。大气中的分子和气溶胶(尘埃、烟雾、水滴等质点)使激光束的能量发生衰减,大气湍流会使激光束发生扩展、漂移、抖动和闭烁效应,使激光能量损耗,偏离目标,对于强激光,由于大气吸收了激光束的能量,导致光路加热,从而改变了大气的折射率分布。这种大气体的激光的“热晕”效应,会使激光束发生漂移、扩展、畸变或弯曲。大气传输的另一种效应是大气击穿,也就是使大气发生电离。当大气被击穿而产生等离子体时,会严重吸收或阻碍激光束的传输,影响其杀伤破坏威力。预计,战术激光武器用于对付地面装甲目标,用于防空击毁低空飞机、拦截或击毁战术导弹在近期内尚不可能,真正进入实战应用,估计要到21世纪30年代。
粒子束武器
  粒子束武器是用高能强流加速器将粒子源产生的电子、质子和离子加速到接近光束,并用磁场把它聚集成密集的束流,直接或去掉电荷后射向目标,靠束流的动能或其它效应使目标失效。除了粒子加速器外,粒子束武器还包括能源、目标识别与跟踪、粒子束瞄准定位和指挥与控制等系统。其中粒子加速器是粒子束武器系统的核心,用于产生高能粒子束。为了对付加固目标,要把被加速粒子的能量提高到100MeV,甚至要提高到200MeV,并要求能源在600S内连续提供100MW的功率,最大流强10KA,脉冲宽高70ns。平均每秒产生5个脉冲。粒子束武器对目标的破坏能力比激光武器更强。其主要特点是:穿透力强、能量集中,脉冲发射率高,能快速改变发射方向。根据其使用特点,粒子束武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大气中使用的带电粒子束武器,它可以实施直接击穿目标的“硬”杀伤,也可以实施局部失效的装备发展“软”杀伤;另一类是在外层空间使用的中性粒子束武器,主要用于拦截助推段导弹,也可以拦截中段或再入段目标。目前对前一类粒子束武器的研究只局限于作为点防御的近程武器系统范围内,进入实战应用,预计要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   粒子束武器粒子束武器的主要缺点是:其一是带电粒子在大气层内传输能量损失较大;其二是由于束流扩散,使得在空气中使用的粒子束,只能打击近距离目标;其三是地磁场影响而使束流弯曲。因此,这种武器距离实战应用还需相当长时间。目前发达国家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并且立足于空间防御系统,可否作为战术武器应用,目前还难以预测。
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是一种采用强微波发射机、高增益天线以及其它配套设备,使发射出来的强大的微波束会聚在窄波束内,以强大的能量杀伤、破坏目标的定向能武器,其辐射的微波波束能量,要比雷达大几个数量级。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就其杀伤机理而言,有“非热效应”与“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利用3~13毫瓦/厘米2的弱波能量照射人体,以引起人员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衰退等。这种效应如果用到战场上时,可使各种武器系统的操作人员产生上述心理变态,导致武器系统的操作失灵。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幅射照射人体,能量密度为20瓦/厘米2,照射时间为1~2秒,通过瞬时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的死亡。微波束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穿过缝隙、玻璃或纤维进入坦克装甲车辆内部,烧伤车辆内的乘员。   微波武器还可以使现代化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失效或损坏。例如,用0.01~1微瓦/厘米2的弱微波能量,就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和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10~100瓦/厘米2的强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可使金属目标表面产生的感应电流与电荷,通过天线、导线和各种开口或缝隙,进入坦克装甲车辆、导弹、飞机、卫星等武器内部,破坏各种敏感元件如传感器、电子元器件等,使武器系统失去其效能。微波武器的能量达到1000~10000瓦/厘米2的超强微波能量,可在很短时间内使目标因受高热而导致破坏,甚至能够引爆武器中的炸药等,使武器被毁坏。微波武器与激光束、粒子束武器相比作用距离更远,受天气影响更小,从而使对方相应对抗措施更加复杂化。战术微波武器,例如车载战术性的微波武器的研究进展较快,可望在下世纪初装备部队。此外,目前美国已研制能在微波波段产生千兆瓦脉冲功率的实验型微波发射管,并希望最终脉冲功率达到100千兆瓦。   微波武器微波武器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有核防护设施的目标无效。许多国家的军用电子系统装有防原子破坏设备,并开始制定了有关军用电子设计标准。这些设备对微波武器也有同样的防范作用,其原因是金属板可保护电子设备不受微波热效应的影响;二是使用中对友邻部队可能构成威胁。为了发挥微波武器的作用,其功率必须很大,这样就可能对在一定范围内的友邻部队的电子系统构成巨大威胁。为防止这一点,就必须采用高度定向的天线或利用地面屏蔽物;三是微波武器可能遭受反辐射导弹(ARM)的攻击。ARM是一种寻的无线电和雷达信号的导弹。不言而喻,由于微波武器能发射出功率很大的电磁波,因此,ARM被看作是微波武器的天敌,但对这一问题,国际上有学者持不同看法。其理由是,一是认为微波武器功率很高,因此可能事先引爆来犯导弹;二是微波武器可能会影响ARM制导系统中的微电子线路,从而破坏ARM对其的跟踪而偏离航向。
激光武器
1、发展新型的精密瞄准跟踪系统
    激光武器对目标的瞄准、跟踪精度非常高,否则不能够精确击中目标,目前研制的微波雷达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国际上正在开展红外跟踪、电视跟踪和激光雷达等装备发展光学跟踪技术的研究,重点放在激光雷达跟踪系统的研究。
2、新型材料和新型加工工艺的研究
  开展制造大型反射镜的新型材料和新型加工工艺的研究。激光武器反射镜越大,发出的光束的发散角越小,聚焦性能好。而反射镜的直径超过1m,不仅加工复杂,造价极高,而且体积、重量增大后,主镜的定向器的转动惯量加大,不能满足对目标的跟踪速度和对付多目标的能力。为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下一步开展制造反射镜材料及新型加工工艺的研究。如美国拟采用石墨纤维复合材料作基底的反射镜,镜面镀硅并抛光,其热膨胀系数接近于零。反射镜拟采用多块镜面拼装而成,放宽了加工要求。这一工艺的突破,将有可能使反射镜的造价降低,轻便性和热稳定性能都会有所改进。[3]   激光武器3、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的研究
  积极开展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所出现的大气湍流和“热晕”的研究。目前对于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对于湍流和“热晕”的效应所造成的有害影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对于大气击穿的“热晕”效应,有人提出先用低强度高重复频率的先行光束来驱除光路上的气溶胶粒子,然后发射强激光,还有人拟采用自适应光学来抵消湍流和“热晕”效应。这些方法都是正在和将要研究的课题
粒子束武器
1、加强基础研究
  对于粒子束武器的基础研究,首先在研究产生粒子的加速器。目前,产生粒子束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线性感应加速器(LIA)。但是,由于这种加速器太笨重,因此无法投入战场使用。目前正在加紧研制体积小的LIA,其方法是以一个线性LIA为中心,然后象卷饼一样向上盘绕,以便让粒子束可以在现有的小型LIA中环流。美国陆军弹道研究试验室称,目前尚需进一步证实小型环流LIA的原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同一加速器,连续再循环脉动的粒子束,以便把能量逐渐加到每次通过的粒子束上。这种小型加速器能否投入陆军战场使用,尺寸和重量是关键因素。
2、重视高能转换技术的研究
  重视能量转换技术的研究,以便形成高速粒子脉冲。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称,传统的可控硅开关和火花放电开关的研究已经完成,下一步将开展磁性开关研究。这种开关是基于饱和的电磁感应原理,具有很高的重复率。
微波武器

1、重视中功率微波武器的研究
  所谓中功率微波武器是其功率低于大功率微波武器,而高于现行干扰机。专家预测,对中功率微波,只要有合适的高脉冲重复率、频带宽度和脉冲形状,就会得到比现有干扰机高得多的损伤效应。电子干扰机只起到迷惑、欺骗无线电和雷达的操作手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的作用,而中功率微波武器的作用是影响电子设备本身,从而使操作人员无法工作。在21世纪初叶,这种中功率微波武器将可能研制成功,以取代现使用的电子干扰机。
2、重视对友邻系统的影响的研究
  重视解决微波武器的使用对友邻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美国空军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性能优良的防护微波武器的装置,以克服在未来战场上使用微波武器时,不致影响对友邻部队设备的使用。
3、海军用舰载微波武器有可能首先投入使用
  由于各军种对微波武器都有特殊的要求。美国陆军提出的战术微波武器应能够安装到大型履带上,不仅其体积要小,而且要把定向性极高的天线装在直立的桅杆上,以利于最佳瞄准。空军则要求这种武器体积要小,功率低并采用专用天线。海军用舰载微波武器则具有功率高、天线大和作用距离远等特点。据分析,在三军中,由于海军对微波武器在重量、空间和功率方面提出的限制条件较少。因此,海军型微波武器有可能在未来10~20年内首先投入使用。

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是能发射超高速飞行的具有较高动能的弹头,利用弹头的动能直接撞毁目标,可用于战略反导,反卫星和反航天器,也可于战术防空,反坦克和战术反导作战。如电磁炮发射的射弹速度最大可达几十千米每秒,带数枚或数十枚射弹,火力强,拦截面积大,毁伤效果好。
简介
  动能武器是指利用发射高超速弹头的动能直接撞毁目标的武器动能武器。所谓高超速,通常指具备5倍以上的音速(331.36米/秒)的速度。这个速度,远非张清的“石子”所能比拟。由于弹头的速度极快,人们把它形象地称为“太空神箭”。   《现代汉语词典》附:新词新义:通过发射能够制导的高速弹头,以其整体或爆炸碎片击毁目标的武器。主要用来拦截弹道导弹和攻击军用卫星。动能武器的一些先进技术,也可用于某些常规武器。
电磁炮

  电磁炮,是一种利用电磁力沿导轨发射炮弹的武器。  
   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就发现,在磁场中的电荷和电流会受到力的作用,他们把这种力叫“洛仑磁力”即电磁力。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席卷欧洲的时候,法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利用洛仑磁力发射炮弹的设想,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但没能成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日等国的科学家又进行了大量秘密的研究,企求利用新式武器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但也以失败告终。战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虽都对电磁发射技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进行了一些研究,一直未能取得理想进展。直到70年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终于利用建造的第一台电磁发射装置,将3克重的塑料块(炮弹)加速到6000米/秒的速度,成功地打出了世界上第一颗电磁炮弹,这才引起了世界科学界尤其是各国军界的关注。  
   电磁炮通常由电源、加速器、开关及能量调节器等组成。  
   电源:发射电磁炮弹所需要的大量能源,来源于燃料驱动发电机和储能器。先由储能器从发电机获取能量,并把它储存起来,一旦需要发射,能在瞬间向加速器提供巨大的电流脉冲能量。因此,储能器是电磁炮的动力源泉。目前所采用的储能器有蓄电池组、磁通压缩装置、单极发电极和补偿型脉冲交流发电机等。其中单极发电机可能是短期内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
  加速器:即轨道炮,是把电磁能量转换成炮弹动能,使炮弹达到高速的装置。它有多种结构类型。其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低压直流单极发电机供电的轨道炮加速器,另一种叫同轴同步线圈加速器,亦称“大型驱动机”。  
   开关:犹如火炮的炮闩,是接通电源和加速器的装置,能在几毫秒之内把兆安级电流引进加速器中。常用的一种由两根铜轨和一个可在其中滑动的滑块组合而成。
  能量调节器:调节输入加速器的脉冲电流的装置。又称中间级储能感应线圈。作用是对输入加速器的电流整流,使之适合发射要求的电感量。   
    此外,电磁炮还包括瞄准装置,目标探测,跟踪、识别系统等等。
  电磁炮与普通火炮或其他常规动能武器相比,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一是射速快,动能大,射击精度高,射程远。电磁炮的发射速度突破了常规火炮发射速度的极限。弹头具有的动能可达同质量炮弹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一旦瞄准目标,命中概率大,摧毁的可能性高。由于电磁炮是靠其动能毁伤目标的,一些采用抗激光、粒子束防护的“装甲”和一般加固措施的导弹,虽能突破定向能武器的防御,但也难逃脱电磁炮的摧毁。  
   二是射击隐蔽性好。电磁炮射击时,既无炮口焰、雾,也无震耳欲聋的炮声,不产生有害气体。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射击都很隐蔽,对方难以发现。  
   三是射程可调。我们知道,常规火炮的射程及射击范围是通过改变发射角和发射不同**来调整的,操纵复杂,变化范围有限。而电磁炮只需调节控制输入加速器的能量即可达到调整目的,简便易行,精确度高。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电磁炮也存在着炮管使用寿命短、轨道部件易遭损坏、体积庞大等不足。  
   电磁炮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军事上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及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  
   用于反卫星和反导弹。目前,美国国防部和美国空军正在联合主持一项天基动能武器研究计划,名曰“电磁轨道系统”。由安装在模拟空间环境的真空室里的电磁炮发射的小型弹头的速度已达每秒8.6公里。实验中的第一代电磁炮,能将1000~2000克重的炮弹,以每秒5~25公里的速度射向2000公里外的目标,可用于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和中低轨道卫星。  
   用于战术防空。用电磁炮代替高射炮和防空导弹执行防空任务。美国研制中的战术用电磁炮,其发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发,射程几十公里。美国海军也考虑利用轨道电磁炮代替舰上的“火神/方阵防空系统”。它与舰上防空、反导探测系统相配合,不仅能打击各种飞机,还能远距离拦截类似法国“飞鱼”式的导弹。
  用于反装甲。电磁炮的巨大动能,可穿透现有坦克的各种装甲。  
   用于增大常规火炮射程。如在普通火炮炮管口部加装电磁加速器,可大大提高火炮的射程。
  此外,随着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今后的电磁炮不仅能用来发射炮弹,还可用来发射无人飞机、载人飞机,发射导弹、卫星,甚至航天器等。
反卫星、反导弹动能拦截弹
  反卫星动能拦截弹,是一种靠弹头的动能,击毁敌方卫星的机载空对天导弹。  
   反卫星动能拦截弹,基本上利用的是现成导弹技术。比如,前苏联从1963年开始研制的这种武器,导弹长为4.2米,直径1.8米,用SS-9洲际导弹或其改进型运送入轨。它由推进系统、侦察瞄准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等组成。推进系统包括主发动机(推力5780牛顿、工作时间400秒),轨道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侦察瞄准制导系统能在111~185公里范围内捕获目标,并在9.3~55.6公里的范围内锁定目标,最后在雷达引导下逼进目标。战斗部,是用于摧毁目标的装置,通常使用常规炸药,也有使用核装料的。前苏联的这种反卫星拦截弹虽然比较笨重,只能拦截低轨道卫星,且反应时间长,生存能力与抗于扰能力较差,但它将成为未来世界上第一代具有实战能力的反卫星系统。  
  美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核能反卫星动能拦截弹。70年代转向发展非核杀伤的战斗部,1977年开始研制非核杀伤的反卫星拦截导弹。该导弹全长5428毫米,直径501.9毫米,重1220千克,有效拦截高度500公里。该导弹由三级组成一、二级为火箭发动机,采用近程攻击导弹火箭和“牵牛星Ⅲ”固体火箭。第三级为战斗部,即弹头。上面装有动能撞击杀伤器、8个红外望远镜、数据处理机、激光陀螺和56个操纵火箭,采用惯性加红外制导方式。反卫星动能拦截弹由F-15战斗机运载。其拦截卫星的过程是:根据地面指挥中心指令,F-15战斗机从10.7~15.24公里的高度上发射;导弹脱离飞机后,靠弹上惯性制导,飞抵预定空间点;弹上红外传感器开始搜索目标,一旦捕捉到目标,即自动跟踪;当拦截弹达到最大速度时,战斗部与第二级火箭脱离;弹头依靠小型计算机控制,通过点火与熄灭自身火箭,进行弹道修正,直至战斗部以每秒13.7公里的高速度与目标相撞,将其摧毁。该拦截弹虽具有成本低、机动灵活,命中精度高等优点,但也只能攻击500公里以下的低轨道卫星。它有可能成为美国最先投入实战部署的星战武器。  
   反导弹动能拦截弹

     是一种利用弹头动能,摧毁来袭导弹弹头的导弹。它是未来星战武器中的重要成员。与反卫星动能拦截弹一样,反导弹动能拦截弹大部分也是采用现成的导弹技术。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的“爱国者”地空导弹就属于此类。  
 “爱国者”是美国陆军研制的第三代全天候、全空域武器系统,能在电子干扰条件下以强大的火力快速投入战斗,用以拦截低、中、高空进攻的多个地空导弹、巡航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等。该导弹系统于1965年开始研制,1985年开始装备部队。据称,每枚导弹的造价约80万美元。
 “爱国者”武器系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发射架/导弹发射厢、指挥控制车、雷达装置、天线/天线杆组合、电源车。每个“发射单位”由8~16辆发射车组成,每个发射厢有4枚导弹。“爱国者”导弹弹长5.3米,弹径0.41米,翼展0.87米,弹重约1000千克。最大速度是音速的三倍,战斗部重68千克。采用破片效应摧毁目标,杀伤半径为20米。战斗部装有高能装药或核装药,杀伤概率为90%,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装有反雷达导弹诱饵系统。它的作战半径为3里至100公里;作战高度300米至24公里。由于采用能对相当大空域内分布的100个目标实施搜索、监视的相控阵雷达TVM末段制导,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该雷达可同时以9枚导弹拦截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目标。此外,该系统还可安装于舰船上,并能用大型运输机或直升机空运,具有很好的机动能力。
群射火箭与反卫星卫星

标准-3
  所谓群射火箭,就是一种子弹式旋转稳定的无控火箭。主要用于摧毁再入段洲际弹道导弹弹头。设计中的这种火箭发射装置是一种可横向旋转360度的由几十个管集合而成的圆桶形发射器。这种火箭直径约2.54~7.62厘米,长度为25.4~38.1厘米,大小如60毫米迫击炮炮弹。火箭使用普通钢质壳体和一种较好的高氯酸铵推进剂。飞行速度可达每秒1.5公里,拦截范围是1.2公里左右。其拦截来袭导弹的过程是:接到指令后,群射火箭发射,在来袭弹头再入大气层的临空弹道上,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密集的火箭雨阵,与来袭的弹头相碰撞,将弹头摧毁。用这种火箭保护洲际导弹的地下发射井,预计每个井需配备5000~10000枚火箭,拦截成功率约为85%以上。在美国的研制计划中,它是构成星球大战计划最后一道反导屏障的武器系统。由于该武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便于生产和使用,操作易于实现全自动化等优势,因而,将成为未来实战中最先投入使用的武器之一。
  反卫星卫星,又称拦截卫星,是一种对敌方有威胁的卫星实施摧毁或使其失效的人造地球卫星。它是前苏联一直致力于研究、试验的反卫星系统。被认为可能成为世界上具备反卫星实战能力的第一种太空动能武器,目前仍在不断改进之中。
  拦截卫星一般包含跟踪引导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战斗部和星体等主要部分。
  跟踪引导系统包括地面跟踪引导部分和拦截卫星的星体内的跟踪测量部分。其中星体内的跟踪测量设备用于测量目标运动参数,确定拦截卫星与目标的相对距离和速度,并将信息传给控制系统,引导卫星遵循一定路线飞行、接近目标。飞行控制系统包括制导和稳定部分。制导部分控制卫星的飞行路线,保证它按选定的攻击路线飞行。稳定部分是一组设置在拦截卫星上的装置,用于保证卫星在空间飞行时,不随便转动,保持方向和稳定星体。动力系统是拦截卫星作轨道机动和稳定等提供动力的。目前,常采用推力大小和方向可调的发动机或小喷嘴。战斗部是杀伤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它的任务是摧毁或破坏目标使之失效。它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普通战斗部(装弹丸或弹片)或是核战斗部,以自身爆炸与目标同归于尽;也可以是激光或粒子束武器,及其他能使目标失效的武器。但目前一般是采用常规战斗部(装弹丸或弹片)。  
   反卫星的攻击手段有如下几种:一是椭圆轨道法——将拦截卫星发射到一条椭圆轨道上,远地点接近目标的轨道高度,多用于拦截高轨道的卫星;二是圆轨道法——将拦截卫星的圆轨道与目标卫星的轨道共面,这样便于进行机动变轨去接近攻击目标,也可节省推进剂;三是急升轨道法——将拦截卫星发射到一条低轨道上,并在一圈内进行变轨机动,快速拦截目标卫星,使其来不及采取防御措施,但需要消耗较多的推进剂。
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指为达到使人员或装备失去功能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按作用对象,非致命武器可分为反装备和反人员两大类。目前,外国发展的用于反装备的非致命武器主要有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粘胶以及动力系统熄火弹等。
常见分类
超级润滑剂
  是采用含油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微球、表面改性技术、无机润滑剂非致命武器等作原料复配而成的摩擦系数极小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攻击机场跑道、航母甲板、铁轨、高速公路、桥梁等目标,可有效地阻止飞机起降和列车、军车前进。
材料脆化剂
  是一些能引起金属结构材料、高分子材料、光学视窗材料等迅速解体的特殊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可对敌方装备的结构造成严重损伤并使其瘫痪。可以用来破坏敌方的飞机、坦克、车辆、舰艇及铁轨、桥梁等基础设施。
超级腐蚀剂
  是一些对特定材料具有超强腐蚀作用的化学物质。设想一下,对坦克手来说,刀枪不入的复合装甲在这种腐蚀剂的作用下变软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超级粘胶
  是一些具有超级强粘结性能的化学物质。国外正在研究将它们用作破坏装备传非致命武器感装置和使发动机熄火的武器,以及将它们与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等复配,以提高这些化学武器的作战效能。  
反人员非致命性武器
       它可使敌方战斗减员,使敌方造成沉重的伤员负担。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主要有化学失能剂、刺激剂、粘性泡沫等。
化学失能剂
  分为精神失能剂、驱体失能剂,它能够造成人员的精神障碍、躯体功能失调,从而丧失作战能力。最近,国外又在研究强效镇痛剂与皮肤助渗剂合用,它能迅速渗透皮肤,使人员中毒而失能。严格说来,这也是化学毒气的一种,不过不取人性命而已。
刺激剂
  是以刺激眼、鼻、喉和皮肤为特征的一类非致命性的暂时失能性药剂。在野外浓度下,人员短时间暴露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脱离接触后几分钟或几小时症状会自动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不留后遗症。若长时间大量吸入可造成肺部损伤,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粘性泡沫
  属于一种化学试剂,喷射在人员身上立刻凝固,束缚人员的行动。美军在索马里行动中使用了一种“太妃糖枪”,可以将人员包裹起来并使其失去抵抗能力。它可以作为军警双用途武器使用,目前美国已开发出了第二代肩挂式粘性泡沫发射器。
无人作战平台

全球鹰

捕食者

X47B
无人作战平台(Unmanned Combat Platform)系指无人驾驶的、完全按遥控操作或者按预编程序自主运作的、携带进攻性或防御性武器遂行作战任务的一类武器平台。就目前而言,它包括无人作战飞机、无人反潜战或反雷战潜水器和无人战车等。具有无人员伤亡或被俘的优势,以及设备的无人化设计优势,并且成本低廉,隐身性能好。
  “无人作战平台”(Unmanned Combat Platform)系指无人   创-1坦克驾驶的、完全按遥控操作或者按预编程序自主运作的、携带进攻性或防御性武器遂行作战任务的一类武器平台。就目前而言,它包括无人作战飞机、无人反潜战或反雷战潜水器和无人战车等。   无人作战平台具有如下明显优点:  
   1、不存在人员(包括飞机的飞行员、潜艇或战车的乘员)伤亡或被俘的危险,是确保战斗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途径。考虑到未来几十年内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尤其是先进的防御性武器(如防空导弹、地(水)雷等)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这将对有人作战平台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在此情况下,使用无人作战平台来执行若用有人作战平台将会带来巨大伤亡的那些最富有风险性的作战任务(如压制敌防空和突防攻击、通过稠密布雷区的反潜战或反雷战、坦克战与反坦克战等)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
  2、无人作战平台在设计时无需考虑人的因素及其相关的设备(如座舱或舱室、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设备、手柄、按纽和显示设备等),平台的设计完全以任务为中心。设计师可以大胆采用不受人的体力或心理因素限制的技术,他将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把平台设计得结构更简单、重量更轻、尺寸更小、阻力更低和效率更高;推进系统和其他各分系统可以放置在最有利于发挥它们工作效能的地方。以无人作战飞机为例,据国外无人机专家估计,与携带相同有效载荷的有人作战飞机相比,无人作战飞机的重量可减轻15-57%(取决于携带武器的类型)、体积可缩小40%;飞机的飞行速度、高度、航程和机动性将有极大的提高,如最大飞行速度甚至可达到高超音速(12-15马赫数),最大飞行高度可达到达25-38公里,航程可达10000多公里,续航时间长达数十小时,机动过载可高达20g,这些优异性能都是有人作战飞机很难或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如飞行员目前能承受的机动过载能力只有9g)。
  3、成本低廉,全寿命费用大为减少  
   无人作战平台省去了与人有关的许多系统和设备,结构简单,小而轻,必然导致成本低廉。仍以无人作战飞机为例,据专家们估计,以1996年美元值计,每架无人作战飞机的单价在300-2000万美元之间(取决于所选用的设计方案和所要求的生存能力),而当代战斗机的单价都在3000-5000万美元之,下一代战斗机的单价有的高达近亿美元。此外,无人作战飞机可以像巡航导弹那样,平时可长期封存在库房内,无需定期维护与保养;战时即可拉出来投入使用,由地面(或舰船上的)控制站的操作员或已升空飞机(如预警机、雷达监视飞机或电子侦察机)上的操作员控制其飞行和作战。操作员完全可以在模拟器上进行训练,无需出动飞行架次,其费用只是训练飞行员费用的很小一部分(训练一名飞行员平均每年需耗资200万美元)。因此,无人作战飞机寿命期内的使用维护费仅为相同航程和有效载荷的有人作战飞机的20%-60%,甚至更低。  
   4、隐身性好   
    即便是非隐身设计的无人作战平台,由于尺寸小,且不受座舱(潜艇或舱室)、人体和生命保障等因素的制约,基外形和横截面的设计也会产生有利于隐身的效果。例如,无人潜水器或无人战车可以设计成外形更扁,横截面更窄或呈流线型;无人作战飞机有的采用无尾设计,既减轻重量和减少阻力,又降低雷达反射截面;有的采用在起降和发射武器时让飞机呈正飞姿态而在巡航飞行时呈倒飞姿态的设计方案,可使雷达反射截面降低12分贝,从而使敌雷达探测距离和覆盖范围分别降低50%和75%。当然,无人作战平台若采用隐身设计,其隐身效果肯定更佳。隐身性好,再加上“无人”,可使无人作战平台更接近于敌目标地区实施攻击,此时平台所载的传感器和武器的成本也可相应降低。
  无人作战平台是近几年刚出现的新概念,这些平台大致都在下世纪头20年内得以实现。国外提出发展无人作战平台都是有明确的需求背景的,即考虑到未来局部战争的战场(包括空战、陆战和海战各战场)环境十分严峻,信息战(含电子战)、导弹战、空袭战、机动战、地(水)雷战、甚至核生化战都可能同时并存,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充斥战场,命中精度高,机动性强,射(航)程远,杀伤威力大,这对交战双方都构成极大的威胁。如何以最小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取得最大的战果,这是各国军事作战部门优先关注的问题。此外,各国在发展新武器装备时都面临着预算日趋拮据而装备费用日趋上涨的困境,如何谋求经济上能负担得起的高效费比武器装备也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需要。无人作战平台正是适应上述需求的经济有效的途径。正因为此,国外从现在起就着手预先研究无人作战平台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如前所述,无人作战平台是力量倍增器,具有重大军事价值。无人作战平台将对未来的军事作战产生深远的乃至革命性的影响。例如,国外军事专家认为,无人作战飞机的加盟将有可能改变未来空中作战的力量结构、组织编成、条例条令、作战原则、战术思想、作战方式以及国防采办等各个方面;无人潜水器的使用将可能改变未来水下作战的样式;而无人战车将可能改变未来陆战的性质,甚至有人设想,未来地面战中的突击部队将可能是一支遥控的无人战车和机器人的部队,跟随其后的才是由战斗人员组成的部队;美国发表的《21世纪战略技术》一文甚至断言:“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很可能是军用机器人”,显然,这里的军用机器人理应包括无人战车。
技术难点
  无人作战飞机、无人潜水器和无人战车三类不同的平台的共性研究内容有:   1.各类新型传感器的研究   2.自动目标捕获和识别的研究   3.信息融合、处理、分发、利用研究   4.数字式数据链路和通信网络的研究   5.平台载轻小型化精确制导**研究   6.人/机交互作用机制研
还有各国的单兵武器系统:
美国“陆地勇士”
http://baike.baidu.com/view/776704.html?fromTaglist

英国“重拳”
http://baike.baidu.com/view/3087589.html
(其他的没找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 琼ICP备05005796号 )

GMT+8.8, 2024-10-22 20:31 , Processed in 0.1148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