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2122|回复: 10

我对音乐的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1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欢音乐吗?听过下面的音乐吗?(把它们拿过来细细听几遍吧)这些音乐都非常有理性的,在下面的论述里我会经常提到它们。①鲍勃•迪伦《随风飘荡》②布赖恩•亚当斯《对你倾心》③涅磐乐队《昨晚你在何处爱眠》④神秘园《睡眠曲》⑤埃儿顿•约翰《风之烛》⑥枪炮玫瑰《不要哭泣》⑦帮迪乐队《他们知道这是圣诞节吗》⑧路易斯•阿姆斯特郎《美好的世界》                                          人们创造艺术品都有同样的目的(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且这情感应该是理性的),因此应该(而且只能)以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的理性与否来判断它的好坏,或者看他能否将热爱生活的甜美浓浓的感觉表达出来。无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其它形式的艺术品,也都是都是传达人们内心感受的。因此完全可以毫无顾虑的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比较(情感的比较)。                                            一首成功的音乐应该要有这样的因素:①具有关怀精神,教人在痛苦中要坚定信念。给伤痛者、弱小者以慰藉,让他们重新获得希望和前进力量.如《睡眠曲》《不要哭泣》以及《风之烛》  ②质疑与反思.提醒人们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思”“疑”会使我们更有理性 ,心灵更敏感。如《随风飘荡》《他们知道这是圣诞节吗》 ③歌颂美好的事物,赞美世界.﹝爱情、大自然、平静的生活、梦想等﹞正是因为美好的事物能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感觉,所以我们才去追逐它们(只有能将那种美妙的感觉表达出来的音乐才算成功的),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昨晚你在何处爱眠》《对你倾心》《美好的世界》                                                                  
      歌曲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歌词、音乐和演唱.而古典音乐只有音乐本身﹝最多再加上音乐背后的故事﹞.但无论歌词、音乐还是演唱,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传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音乐作品会有形式上的区别,但本质却是一样的﹝传达情感﹞.歌曲的主体是演唱,音乐、歌词次之.一首歌曲的成功与否主要由演唱者再他的嗓音里注入的情感的理性与否来决定的﹝不能以歌词为判断标准,而应该细心聆听演唱者的嗓音里蕴涵的情感﹞.古典音乐的好坏同样是由它优美的旋律中蕴涵的情感决定的.(演唱者独特的嗓音和乐器美妙的音色都是外在因素)。                                                          人们在不同的心情下说话时,声音流露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完全能够从他们的声音里直接感受的到各种情感,而不必要一定要去了解他在说什么.再如:《生命之杯》的热情奔放;披头士或花儿乐队的快乐天真;《朋友》(周华)痛苦的思绪;《梁祝》《阿兰胡埃斯》优美中的淡淡哀伤;《美好的世界》浓浓的爱意;《风之烛》痛苦中的坚强;《我们一起摇滚》野性的叛逆;《我心永恒》的凄美;《二泉映月》《黑色星期天》《今夜无人入睡》的凄凉哀伤.这些歌曲或音乐也许你并不了解歌词、创作者或创作背景。但只要那些蕴涵着情感的旋律流进我们的耳朵,我们的情感无不被它们深深牵动.音乐里蕴涵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流进了我们心中的.实际上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从音乐的旋律里或从演唱者的嗓音中感知他人的情感是人们的一种本能,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临考前父母通常会很关心的劝蔚我们,让我们不要紧张。但往往结果却是:我们的心更不安了。我想原因因譥是:其实父母心也是很紧张的、很沉重的,这种情感被自然而然的注入到了他们的声音里。这种沉重的情感很自然的流进了我们的心中,因此听过他们的话后,我们的心更会不安了。再比如:如果朋友不是真心实意夸你,你总感觉有些不对,因为他们的声音里并无真情实感。“王熙风”的话的声音里到底有无真情实感,大观圆里的人应该很清楚)
    无论融入了什么样的深厚的情感的音乐作品,我们都能很自然的感受到,只是能不能正视它、能不能逐渐接受的问题(要相信自己,定能逐渐接受)。敏感、富有理性的音乐,需要一颗与之对应的心去接受。      
      当你在听音乐时,你是在直接感受.而当你再读文章时则永远只是在回忆﹝写景之作﹞。无论作者描写的多么成功.那个画面在我们脑中多么清晰,终究只能产生十分淡薄的美感﹝因为回忆并不能使我们产生当时处在那种环境下时的感觉﹞.在读写景的作品时,你听不到风声、鸟叫声,看不到美丽的景色,也闻不到自然的气息,更不可能抚摩到它,总之它无法使你产生处在当时环境下的感觉。如果在看风景时不能产生美好的、甜美的感觉,我们还会喜欢自然吗?写景的作品在我看来是有一些虚幻的。
    一首纯粹的哀伤、痛苦的作品不会是优秀的,因为情感单薄。音乐作品不是不可以传达出痛苦的思绪.但必须同时传达出坚强、希望、质疑或对生活的热爱等理性的情感。纯粹的哀伤、痛苦的作品是在诉苦,诉苦则是在传播痛苦,是很不理智的。你不希望向你的朋友传播痛苦,你应该让他们从你身上看到坚强和对生活热爱.朋友不会跟你“分享”痛苦,他们只会劝慰你,让你坚强点,勇敢的面对明天.﹝我们肯伸出援助之手并不仅仅因为被救者很痛苦,还因为我们希望他的前途充满光明﹞. 比如《风之烛》《睡眠曲》《昨晚你在何处爱眠》痛苦中却带着坚强、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成功.      像《二泉映月》《梁祝》《阿兰胡埃斯》《黑色星期天》《今夜无人入睡》《朋友》(周华健)《别离曲》(肖邦)《伤心旅店》(猫王)《你走的那一天》(m2m)这样的的仅仅是哀伤或者淡淡哀伤的作品,情感是单薄的,并不优秀.
  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说他们创作的音乐也许会有形式上的区别,但里面流露出的情感基本上不会有多大变化.比如贝多芬的音乐: 很热情。                                                            并不是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就能有什么样的音乐 .比如:音乐家们往往都有着辛酸的成名之路,他们都是靠坚强才成功的.但不是说他们就一定能创作出痛苦而又坚强的《风之烛》的.与《风之烛》表达同样主题的《隐形的翅膀》(张韶涵),抛开歌词(心情平静时,闭上眼睛细细听),演唱者的声音里传达出的仅仅是哀伤的情感,没有十分坚强的气息.﹝比较一下,而且不能太看重歌词)但生活中的演唱者肯定很坚强,只是她不能将坚强的感觉唱出来。                                                          能打动人的作品不一定是优秀的.凄凉的音乐是非常容易打动人的。而“感动”会使人忘记烦恼和痛苦,因此我们往往认为能打动我们的作品便是成功的.但情感单薄的作品是经不住细细、反复的聆听的。
    恋爱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十分的甜美。因此判断爱情歌曲是否成功,要看演唱者是不是将恋爱时的感觉唱了出来。《昨晚你在何处爱眠》《对你倾心》便将恋爱时的感觉唱了出来(真的很甜美)。      而无论《温柔的爱》(猫王)《我心永恒》、肯尼•罗杰斯、“U2”乐队、周杰伦、迈克尔·杰克逊、后街男孩、“山羊皮”乐队,还是张信哲都没有将恋时的甜美的感觉唱出来,因此他们的音乐并不成功。
    同样,热爱自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作品也必须要传达出浓浓的热爱的感觉,像《美好的世界》的那样的浓浓感觉。这也是判断此类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而《乡村之路》(约翰·丹佛)、《挪威的森林》(披头士乐队)、《江南》(林俊杰)、《田园交响曲》还有很多赞美自然的古典音乐都没有将热爱自然的甜美的、浓浓的感觉表达出来。
    什么是热情?它从何而来?人们很热情必然有热情的理由(它来了就有来的理由)。想一想它从何而来。在你恋爱时、在你欣赏美丽的景色时、在你的前途一片光明时、在你追求美好的事物或得到它们时、在你事业有成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总感觉心里会涌动着无限的热情。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真的很有热情(它绝对不会空穴来风的到来)。在你很愤怒(愤怒因为心理痛苦,不能传播痛苦)时也会很有热情,但这种热情(激情)明显是不理智的。音乐家们只有将人们在追求美好的事物时或得到它们时的甜美的感觉亦或能将坚强、希望、关爱等理性因素注入到音乐里,那么这样(也只有在这样)的音乐里才会真的蕴涵着无限的理性的热情。
    《生命之杯》很热情、奔放。但是它并没有将那种热爱运动的内在的甜美的感觉唱出来。(运动本身带给我们甜美的感觉,所以我们才会热爱它)再如《斗牛士进行曲》
  天真意味着会把问题简单化,这是不可取的,不理智的。披头士、花儿乐队、《土耳进行曲》、《惊谔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以及很多小夜曲(虽然乐器音色优美)明显过于天真,肯定是不可取的。
  再来看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①一开始的音符表达出的是十分无奈(真的很无奈)的情感。总的听来那种感觉并不是埃儿顿•约翰那样的如此的坚强(坚强就是埃儿顿这样的),它应该是热情、是反抗。可是你知道热情来自于美好的事物的滋润,来自于坚强、希望;而且里面的反抗明显是非理性的(它几乎使你疯狂),这热情是由愤怒激发出来的。②没有希望和温暖的关怀。《不要哭》《睡眠曲》那样的温柔、亲切的关怀③也没有反思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鲍勃•迪伦那样的反思。《欢乐颂》(抛开歌词)高音演唱里并没有关怀精神,也没有质疑和反思,没有应有的理性因素,热情只能来自于非理性因素(愤怒 )。    这是我对贝多芬的看法。但贝多芬有着伟大的人格,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人生经历与音乐本身并不能划等号)
    帕瓦罗帝的《今夜无人入睡》仅仅很凄凉。披头士的《幻想》(抛开歌词 )仅仅只是约翰·列侬痛苦的自述,没有应有的关怀和希望。他们的《昨天》只是淡淡的哀伤,没有反思。“蝎子”乐队《变幻之风》(抛开歌词)仅仅是哀叹和无可奈何,没有应有的反思、质疑(像《他们知道这是圣诞节吗》这样的质疑)。艾米·怀恩豪斯《戒毒所》有些天真,没有很强的反思。
    一开始提到的音乐有几首有明显的缺陷的(细听就会发现):《不要哭》只有前两分钟的演唱很柔情,后面只有无奈和哀伤,而且即使在前两分钟柔情的吟唱也是断断续续的。但它毕竟有成功的部分,所以我把它选进来。《睡眠曲》1分钟以后才融进了希望的成分,之前只有哀伤。《昨晚你在何处爱眠》后半部分的演唱是不理智的。《他们知道这是圣诞节吗》最后的合唱使“思”和“疑”都消失了。
    音乐是组成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细心聆听好的的作品,我想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敏感和充实。但还是要书归正传的,生活才是最最主要的(往往朋友的一个善意的微笑比什么都重要)。
    对音乐的评价方法是完全可以直接嫁接到对文学的评价上的(因为它们都是以其中的情感决定成败的)。
    除非你正陶醉在爱情里,不然无论你拿起谁的爱情诗来读都很难产生恋爱时的甜美的感觉。(只有音乐才能将那种感觉直接传达出来)。恋爱中时心里本来就很甜美(那种感觉并不是由诗激发出来的)。既然诗本身无法使人产生美好的感觉,那么我完全有理由不去读。(因为那有些虚幻)
    李清照的《声声慢》,闭上眼睛默读几遍,实际上仅仅只有哀伤。没有希望的因素,也没有对生活的浓浓的热爱的感情。再如《天净沙·秋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的《登高》就是痛苦而又坚强的。
发表于 2009-4-11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哦!不过好像发错位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啊,我比较喜欢舒伯特的音乐,他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他的音乐被德沃夏克誉为“音乐中的阳光”,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下,都会怀着乐观的心情,正如他所说:“就算没有壁炉,我还可以跳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色星期天》,网上说得那么可怕,挺好听的,其实也就是这首歌的背景比较.......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篇文章,我不得不说上几句。

首先,作者提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写了很多,引用了很多,但不失条理。
其次,作者的观点中,很多是很好、很有道理的。例如:音乐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成功的音乐作品应该具备关怀精神和质疑与反思;音乐是组成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细心聆听好的的作品,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敏感和充实等等。但是,有些观点我认为不妥,在此提出,供大家讨论。

1、作者指出:成功的音乐作品应该是理性的。
既然音乐作品是表达作曲者内心的感受的,那么这种感受应该是感性的。我认为,成功的音乐表达的是感性的东西,但是它是通过理性地组织后表达的,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2、作者认为成功的音乐作品应该歌颂美好的事物,赞美世界。
歌颂美好的事物固然给我们美好的向往,但是,披露世间的不平与黑暗的音乐就不是成功的音乐吗?很多时候,惊醒人们、引起人们更深的思考、给予人们巨大反抗力量的音乐,正是那些“黑暗”的音乐。
3、作者认为歌词在歌曲中占次要地位。
我很不认同这种观点。歌曲区别于器乐曲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有歌词。只有曲与词相辅相成的歌曲才是成功的歌曲。一般情况下,歌曲的曲是根据词来写的(艺术歌曲尤是),也就是说,虽然理论上歌词与曲应该是同等地位的,但是实际上往往是词的重要性大于曲。一首成功的歌曲,首要条件是歌词优秀,其次是曲充分围绕歌词展开,利用乐曲的抽象性对词的表达进行补充。对于演唱,与器乐曲的演奏一样,影响歌曲的传达,所以演唱者确实很重要。但是这与歌曲本身的质量是无关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歌曲的写作并不是为了某个人演唱而写的(我主要指艺术歌曲)。作者说“一首歌曲的成功与否主要由演唱者再他的嗓音里注入的情感的理性与否来决定的”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演唱者的情感,是建立在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上,也就是说,加入了个人的情感,所以演唱表达的是作曲者的感情与演唱者的感情的混合。一首艺术上拙劣的歌曲,也可以用饱满的理性的情感(用作者的说法)唱出,那么它是成功的歌曲吗?显然不是,这只能说是演唱者的成功。
最后说几句我个人对歌曲与器乐曲的看法。我的意见是:器乐曲的深度高于歌曲。由前所述,歌曲的曲是服务于歌词的,所以歌曲的表现力便限制在了歌词之中。歌词是文字构成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以歌曲表达的就是歌词的意义。(实际上,好的歌词的意义也是不能从字面上完全理解的,歌曲的曲的功能就是将隐藏的意义表现出来。)而器乐曲是抽象的,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其意义需要听者去理会。所以,器乐曲的表现力优于歌曲。
4、作者认为“一首纯粹的哀伤、痛苦的作品不会是优秀的,因为情感单薄。”
作者之前认为成功的音乐应具备关怀精神、质疑与反思、歌颂美好事物。在之前的论述中,第三点是靠不住的。而且,对于一首抽象的音乐作品,是不能用“纯粹”定义的。例如作者所举的《二泉映月》,并不是一味的哀伤,还包含对过去的回忆与对现实的反抗;《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情节很丰富的乐曲,http://www.liangzhu.org/html/tiqin.asp讲得很清楚,我不赘述;《离别》是肖邦的一首练习曲,显然这个标题是别人附会而添加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思,这是一首三段体小品,中间的一段情绪与首尾不同。这只是从具体的乐曲分析。但是,就算是乐曲的确很哀伤、痛苦,也不能说它不具备作者认为的前两个特质。对于一件事物,如果认知的出发点不同,那么得出的认识也不同。没有理由说,听完一首哀伤的曲子后,一定就要颓废、痛苦。表达关怀不一定必须直接表达,它的方式有很多种,从痛苦中获得反思与解脱,才是这类乐曲的真正意义。而且,这种痛苦与哀伤,本身就是作曲者对的生活的质疑与反思的结果。(因为质疑,所以感到痛苦;从而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过程就是这首乐曲的创造。)也就是说,感情单薄是对乐曲的最直接的感受,是没有对乐曲做深入的思考的结论。
5、作者认为一个作曲家的作品的情感基本上不回有多大变化。
既然音乐作品是表达作曲者内心的情感的,那么作曲者的作品的情感就注定会随着内心的情感的复杂变化而变化。这里作者提到贝多芬,对他作品的情感定义为“很热情”,我个人认为很片面。如果按顺序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听完,就会发现他情感的复杂。这也是很少有钢琴家有勇气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原因。贝多芬的音乐也绝不仅仅是热情。据记载,贝多芬的音乐常常使当时的听众泪流满面;而且,如果我们认真听贝多芬作品中的柔版或慢板时,会感受到莫大的感动与欣慰,这种感动是区别与别的作曲家的。另外,我特别说一下,很多时候,人们对一首乐曲的思考限制在了标题之下,而标题往往是人们对乐曲最直接的感觉。其实贝多芬(包括其他作曲家)很多的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附会上的。如《月光》,其实罗曼罗兰认为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失恋时所作(也是个人理解,但已经摆脱了标题的束缚);再如《命运》,来源是这样的:据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传记作者辛德勒的记述,他曾向贝多芬请教关于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导动机的寓意,贝多芬回答说:“这是命运的叩门,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后来人们就称第五交响曲为“命运交响曲”。可见,这是以对第一乐章主导动机的解释来诠释整部交响曲的,太不正确了。作者后面提到,这个主导动机很“无奈”、“不坚强”、“应该是热情、是反抗”,这是因为这是“命运的敲门声”,不是乐曲的主角的声音。
以下不是重点。
6、作者认为《田园交响曲》没有表达出“热爱自然的甜美的、浓浓的感觉”。
这点不是重点,但是我要说。《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唯一自己拟题的交响曲(《英雄》只是别人从题词中截取的),而且详细到每一个乐章: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溪边小景;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可见,这首交响曲真正描述自然的就是第二乐章,但是这章的确很传神。而且,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更明确说明了这首交响曲的描述对象。同时,这个例子也表明了乐曲的标题对人误导之严重程度。
7、作者说“《欢乐颂》(抛开歌词)高音演唱里并没有关怀精神,也没有质疑和反思,没有应有的理性因素,热情只能来自于非理性因素(愤怒 )。”
这一点令我很费解。《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的中心内容。贝多芬在创作完《第八交响曲》后的第十年,才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由此可见这首交响曲的深度与广度。《欢乐颂》作为重中之重,其意义自然不能轻易断言。而且,贝多芬为什么加入席勒的《欢乐颂》?因为他需要人们明确得知道这一章的意思;而且,《欢乐颂》的选择注定这一章是最具关怀的。另外,这一章的合唱部分可以视为歌曲。前面说过,歌曲是曲与词的紧密结合体,抛开歌词讨论,那么曲就成了无根之草。所以,作者说它“没有质疑和反思,没有应有的理性因素,热情只能来自于非理性因素(愤怒 )”是很武断的(不理性)。
8、最后,再说几句。
《今夜无人入睡》选自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顺便说一下,歌剧中的各段(其实器乐曲也是)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意义是各段意义的组合。尤其是歌剧,一段咏叹调本身只表达特定的情感。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前面说过,将整部作品割裂讨论是不理性的。而且,此时莫扎特22岁,我个人也认为莫扎特(海顿也是)早期作品多浮华,主要是供娱乐用的。
《蓝色多瑙河》是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说到圆舞曲这个东西,我个人是十分反感的,所以在我的古典音乐推荐帖里面我没有选一首他的圆舞曲。我个人觉得,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以及波尔卡等)是仅供娱乐的作品,并没有什么深意。

以上便是我的主要观点,在此提出仅是提供讨论,并无批评楼主之意。而且,楼主的观念也很独特、难得,要不是我等级不够,我就给他评分了——这点我跟小D说下。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指正!!

op.186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20 收起 理由
dlq + 1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想补充一句,不是跟内容有关.由这篇文章的论述与结构看,楼主应该是个很理性的人.但是我觉得你太强调理性,而且似乎排斥感性.然而,我觉得理性的存在并不是排斥感性,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约束感性,避免其泛滥.二者都是我们需要的.op.1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同意永恒的贝多芬的观点
歌曲本来就是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
应该是以感性为主
但也需理性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呢,音乐欣赏首先要感性地去听,如果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就要用理性了思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没人给楼主评分呢!无论好不好,都是最真实的感情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没有了音乐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8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平常习惯欣赏NewAge音乐家的音乐,“音乐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20:19 , Processed in 0.0501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