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744|回复: 0

中国在全球金融峰会上应取何立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15日,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参加的全球金融峰会将在华盛顿举行。作为二战以来最重要的关于国际金融秩序重建的会议,和1944年布雷顿的那次会议不同的是,这不是一个给美国霸权在国际法层面上授予合法性的会议,而是一个在美元式微,美国霸权衰落的时代,以一个什么样的新的机制来反映国际经济的现实和实力对比,为全球金融的稳定与安全缔结一个框架性的制度结构的会议,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1世纪版本。



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出席引人关注,中国提出什么样的方案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评价这次峰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价值指标之一。我认为,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应该立足于自身利益和国际现实。



首先,金融危机对美国实力的影响虽然很大,美国霸权虽然衰落,但美国第一大国的地位和根基并没有动摇。这决定了我们的世界将在很长时间内仍然会是一个美元世界,欧元也好,人民币也好,暂时还不具备叫板的资本。



第二,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远远甚于欧洲。中国的外汇储备,60%以上是美元资产,美元的式微只能意味着中国资产负债报表的恶化,这是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的,而且也是欧盟、日本等国乐意看到的。所以,短期而论,中国和美国利益的一致性显然多于欧洲。



第三,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国家,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确实不能反映中国的软实力。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欧盟和日本手中,中国的份额甚至不如比利时与荷兰的总和。根据IMF的决策机制,占有16%以上的美国拥有绝对的否决权,这就决定了设立在华盛顿的IMF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分支机构。这种不合理的机制,改变势在必行。欧洲提出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除了准备结束美元霸权之外,还提出了对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决策机制的改革,就这点而论,和中国的利益完全一致。



第四,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以及新兴国家对峰会的目的有很大分歧。迫于形势参加的美国的目的在于全球协调一致解决危机,而不是去改变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欧洲领导人一直主张,目前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他们呼吁推倒现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赤裸裸地向美国逼宫。虽然由于“金砖四国”的参加,新兴国家这次不是纯粹为欧美跑龙套,但其目的只是增加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而从欧美的表态来看,这种话语权的获得,显然要看新兴国家首脑带来的支票的大小。而且,让你多出钱,让你多发言,但未必有最终的决定权。



这四点现实,是中国在国际峰会上以什么样的方案来应对的基础,基于以上四点事实和中国面临的复杂博弈,当冤大头出钱救世界显然是下下策的选择;追求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亦不现实。但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大国责任又不可回避。因此,中国的方案,在以中国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同时,不妨利用欧美等国的博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最大化中国利益:第一,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许多弊端,改革是大势所趋,特别是承担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次危机中毫无作为,对其改革更是势在必行。中国应该支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作规则和投票机制进行改革,特别是要明确提出废止美国在IMF的事实上的一票否定权,同时增加中国在IMF的投票权比重。



第二,对于欧盟提出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倡议,从目前的博弈格局来看,欧盟虽然蠢蠢欲动,妄图以欧元取代美元成为硬通货,但就目前的实力对比而言,尚不足以对美国的地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从人民币的地位而言,短期也没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考虑到中国巨额的美元资产,应该站在维护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地位,但同时应该支持对美元的发行进行监管,不要再为美元的过度信用买单。



第三,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欧美难得的需要看“中国脸色”的机会,利用它们之间的博弈,打破欧美一直对中国的技术壁垒,以便于利用这次金融危机,通过购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另外,中国应该提议不要增加贸易保护主义,为中国出口打开生命通道,这点上中国应该响应美国的倡议。特别是,对于有辱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解决,是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这应该成为中国支持欧盟或者美国方案的最低对价。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次峰会虽然重要,不可否认有可能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但这只是一场国际峰会,而且是一个没有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参加的峰会,领袖们只是表明他们有意愿要让一个破碎的旧的金融体系进行现代化,象征意义显然大于实质成果。特别对于中国而言,切不可抱有回归世界中心,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等更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02:22 , Processed in 0.2029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