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315|回复: 4

宇宙膨胀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0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日晴夜,万里无云,星星忽闪着红色的、蓝色的或白色的芒光,像是在向人们眨眼睛。偶尔有一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一条长长的光迹。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不禁心驰神往、遐思万里:这天空,这宇宙,多么深邃,多么奇妙!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么来的?它有多大?它有起始吗?有终极吗?空间是平坦的吗?空间有方向吗?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要到哪里去?你见过游乐园中不断转圈的木马吗?假如这些转圈的木马“整个儿”地沿着巨大的椭圆形轨道运动,假如这时候在某只木马上坐着一位喇嘛,他的右手不停地转动着一只经简,假如这只经筒上刚好有一只小小的蚂蚁,这只蚂蚁在经筒上爬来爬去,它不会感到有什么不自在,但它知道它在哪里、要往何处去吗?我们人类,是不是有点像这只经筒上的蚂蚁?于是,我迷惑了。
我迷惑了,我们也都迷惑了。于是,大师们出来说话了,出来解惑了。
一九二九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
其后的宇宙膨胀学说提出: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我们就住在这些点上。我们还可以假设星系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只能沿着表面移动而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运动……。如果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说,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则表面上的每个点彼此离得越来越远,其中某一点上的某个人将会看到其他所有的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引自《宇宙指南》第224页)。
彩色斑斓的气球上斑斑点点,随着气球被吹胀,球上的斑点各自远离而去。许多天文书籍上都用了一个人在吹气球这样生动的插图,来形象地说明宇宙膨胀的理论。但是,除了这种“宇宙膨胀”的观点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观点和理论能够解释“所有星系都在彼此离得越来越远,而且离得越远退行速度越快”这样的天文观测结果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宇宙真的象气球?它真的在膨胀?是上帝在吹这个气球?上帝觉得这很好玩吗?(插图见《从一到无穷大》第293页及《宇宙的起源》第11页)
现在的宇宙,我们这个气球,已经让上帝吹得这么大了。但是,原来的宇宙,上帝还没有吹气球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现在的宇宙,据说是150亿年前发生的“创世大爆炸”造成的。“创世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由一个体积之小、能量和质量密度之大均难以想象的“粒子”突然爆炸,扩展开来,向四处喷发出放射线,后来凝固成质点,经过150亿年的发展变化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埃杜伍德·莱美卓的说法更为形象,他在1927年提出:宇宙是从一个发生剧烈爆炸的“宇宙蛋”开始的,今天在不断膨胀的宇宙是由“宇宙蛋”爆炸产生的。(《宇宙指南》第224页)
这样解释宇宙的创世,似乎还不能使我们消除迷惑。正如《宇宙指南》一书中所说的,如果我们回到大碰撞(指创世大爆炸)的时候,并假设宇宙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集中在一个相当稠密的小球(也就是“宇宙蛋”了)中,这个小球非常热,它发生爆炸形成了字宙,那么这个小球是从哪来的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见该书第229页)我们还要问,谁产下了这枚“宇宙蛋”?又是谁孵化了它?是上帝吗?上帝会下蛋吗?
按照大爆炸宇宙论,宇宙的不断膨胀,使各种星系和其他天体彼此高速远离而去,因此,宇宙物质将变得越来越稀疏,密度也越来越小。如若如此,我们的宇宙终将变得“空空荡荡”。于是又有另一种理论认为:当宇宙膨胀使星系之间的距离变得足够“巨大”的时候,就会有许多新的物质从“虚无”中被创造出来,以填补出现的“间隙”,维护宇宙物质的应有密度,他们甚至计算出新物质产生的速度。(见《宇宙的起源》第34页)这真是“无中生有”!在这里,我们不但发现物质守恒定律变得毫无意义,而且还发现上帝在背后又插了一手。
宇宙膨胀也好,刨世大爆炸也好,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引伸自同一个最基本的天文观测结果,或者说都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就越快。尽管对于创世大爆炸和宇宙膨胀的理论尚有其它“佐证”予以支持,但是,其最根本的依据却是上面提到的天文观测结果。对于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我认为。“宇宙膨胀”和“创世大爆炸”并不是最好的解释。如果整个宇宙真的在膨胀,为什么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不膨胀?为什么太阳系不膨胀?为什么地球不膨胀?为什么我们不膨胀?有一本书上这样说:“看来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爆炸是一切——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的最初开端。如果要问(许多人就是这样问的)大爆炸以前发生了什么,或者问什么引起了大爆炸,这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不存在以前。在没有任何时间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常识中的因果关系。”(《宇宙的最后三分钟》第18页)很奇怪,探求大爆炸以前的事情怎么会是没有意义的呢?这显然说明了理论本身的严重缺陷,他无法解释了,所以也不让你探问。
我认为,宇宙的模型应该像一个南北极深凹进去的地球,它不大可能是圆圆的“足球”,更可能是长椭圆形的“橄榄球”。它还没有名字,我们暂时叫它“巨球”吧。大量的物质从巨球的一极——A极高速喷发出来,然后沿着巨球表面的“经线”奔向另一极——B极,并最终在B极被巨球“吞入腹中”。巨球的“腹中”是另一个我们没有发现的宇宙——“反宇宙”,物质在那里历经巨变,然后再从A极喷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为了表述上的方便,让我们暂且把巨球横截面的大圆叫做“赤道”,A极所在的半球叫做A半球,B极所在的半球叫做B半球。物质从A极喷出之后,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原因我们在后面再行探讨。)沿“经线”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到达赤道的时候,速度达到最大,越过赤道以后,速度逐渐减缓。我们的星球现在处在A半球,由于A半球的经线是“发散”的,经线越张越开,再由于“前面的星球速度比我们快,我们的速度又比后面的星球快”,所以大家的感觉是彼此越来越分开,似乎宇宙在膨胀了。如果我们越过了巨球的赤道,进入了B半球,由于经线越来越收敛,前面的速度越来越变慢,大家就会觉得彼此越来越靠近,似乎宇宙在收缩了。其实,宇宙在“膨胀”或“收缩”仅仅是一种错觉。物质从A极高速喷发出来,决不仅仅是一次,而是经常的、不断的、无限多次的,而且是从来就是这样的、今后也是这样的。“创世大爆炸”仅仅是对于“喷出我们的这一次”的记忆,是对于“火山不断喷发某一瞬间”的误解。那么,物质从A极喷发出来之后,其运动速度为什么会越来越快,而越过巨球的赤道之后,物质的运动速度又变得越来越慢了呢?如果我们取宇宙模型的纵剖面来看,就会看到一个长椭圆形(只不过两端深凹了进去),物质沿椭球表面从A向B运动,0点则是另一个宇宙——反宇宙的质心。整个图形有点像我们太阳系的简图。这使我们想起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和牛顿的天体力学理论。根据牛顿的天体力学理论,我们知道有这样一条定理:从运动物体引向一个固定力心的直线段所扫过的面积在同一固定平面内并且和扫过的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这条直线段在同一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都相等。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物质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问题,而且也说明了物质为什么会沿着宇宙巨球的经线运动。

无边无界,无始无终,但却是有限的。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宇宙——正宇宙。
中国的古哲们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万物抱阴而负阳”。
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显性的、阳性的、由正物质所构成的正宇宙。而巨球的“腹内”,则是另外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隐性的、阴性的,由反物质所构成的反宇宙。它们是一对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正如古哲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现代科学认为物质是一正一负同时产生的,有多少正物质就应该有多少反物质。但是,正物质到处都是,反物质却难觅芳踪,其实反物质就在“我们腹中”。如果在我们这个正宇宙中能够发现少许的反物质,那也只是个别“不安份守己的流窜犯”。我想,巨球的B极就是个巨大的黑洞,一切物质从B极被吞噬进去,“粉身碎骨、历经万劫”,然后又从A极被喷发了出来,A极就是一个巨大的白洞。中国的太极图就是宇宙的写照,一半是阳宇宙(正宇宙),一半是阴宇宙(反宇宙),阴阳鱼的鱼眼,就是A极(白洞)和B极(黑洞)。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质点或者星球来说,时间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但是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时间是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它是无始无终的。就人类所认识、所理解的时同而言,如果在地球毁灭之前,人类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能够获取宇宙航行的高速度,掌握了宇宙航行的高技术,人类就有可能“往后面”(往A极所在的方向)搬“家”,搬到另外一颗适合于人类居住和发展的行星上去。一次、二次……,以至于无数次,永远也不会落入B极的巨口。人类文明因而得以无限延续,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时间”,也得以无限地延伸,直至永远。
发表于 2008-11-30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说的是零距离[wiki]虫洞[/wiki]的话,倒不是没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如果你要搬家的话,应该是倒退时间才是,但那是绝对倒退不到我们的时间系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8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强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5-1-3 18:59 , Processed in 0.2102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