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441|回复: 2

■■■给编辑的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0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者俱乐部》2008.8期摘用了《大科技.新人文》2008.7期张博文的一篇文章《荆珂是靠不住的》,这是我第一次侧面接触《大科技.新人文》。读完如梗在喉。
该文诸多疏漏和疑义,贵编竟视若无睹——
1.原文“司马迁在...中是这样说的,荆珂年轻时喜好读书和击剑。注意,仅仅是喜好,司马迁可没说他擅长读书和击剑。”
太史公知道没有“擅长读书”一说,而只敢使用“喜欢”,作者生编硬造,恣意搭配,气煞司马。
2.作者极为推崇的大“侠”聂政,文中同时引用了“古代小说《燕丹子》”和《史记.刺客列传》,两个版本,聂政行刺韩王死了一回,又在作者的召唤下行刺韩相又死了一回!佩服之至。
3.荆珂拜访盖聂、鲁句践,不见容,拂袖而去,这在古时奇人而言为再正常不过之举,作者在千年之后就能准确判定荆珂不入流,实乃大惊小怪草率之极。
4.刺秦之时,变数万千,场面难料,所谓成事在天。作者仅从最后失败的结果,就断定荆珂浪得虚名。照此逻辑,天下事,凡做必成?
5.秦灭卫,“荆珂似乎也没什么亡国之痛,没心没肺地四方游历,倒是结识了许多豪杰之士”。覆巢之下,独木难支,你能要求一个江湖中人颠覆国家大政?你又怎知他就没心没肺?
综上,以我一个最最普通的读者都能一眼看出的这些问题,在贵编辑手下竟然逐一放行,岂非对贵刊的公信影响大打折扣?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收起 理由
逐鹿中原 + 2 谢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9-1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的回复

感谢这位读者对《荆轲是靠不住》这篇文章提出的质疑。对于您的问题,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如下:

1、《史记·刺客列传》中是这样说的,“荆卿好读书击剑”。请注意这个“好”字,司马迁用词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是擅长读书击剑,司马迁很可能会用“善”字,比如在《李将军列传》中,他写李陵“善射,爱士卒。”,在《周本纪》中,他写道“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在《刺客列传》中讲到荆轲的那个好朋友高渐离的时候,也形容他是“善击筑者”。这说明,司马迁对荆轲是否擅长读书击剑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只用了一个“好”字,说荆轲喜欢而已。
因此,这一段并非作者生编硬造,恣意搭配,而是读史体悟。

2、关于大“侠”聂政,文中同时引用了“古代小说《燕丹子》”和《史记.刺客列传》,两个版本。结果在本文中聂政行刺韩王死了一回,行刺韩相又死了一回!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同一个刺客的两个传说的确会令人产生误解。但聂政属于传奇人物,其确切事迹难以考证,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作者也不敢轻易断定。不过因为其忍辱负重和武功高强的事迹流传甚广,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刺客、侠客的看法,能够体现春秋战国的豪侠风貌,所以将两个“聂政”都写出来,与荆轲的行为进行对比。

3、荆珂拜访盖聂、鲁句践,不见容,拂袖而去,您认为在古时奇人而言为再正常不过之举。这可未必。有很多事例都可以证明在那个豪侠的时代,人们是多么喜欢好勇斗狠,退缩是非常令人瞧不起的事情。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仅仅因为分桃不均,三个猛士就感到受到了侮辱,竞相自杀。荆轲从盖聂和鲁句践家中不声不响地离开,若不是一件令当时人大惊小怪的事情,又怎么值得司马迁记载《史记》中呢?

4、您认为刺秦之时,变数万千,场面难料,所谓成事在天。作者仅从最后失败的结果,就断定荆珂浪得虚名。照此逻辑,天下事,凡做必成?
当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失败的英雄之所以令人钦佩,是因为他们或者忍常人所不能忍,或者顽强到底,或者精心策划,百密一疏。我们看荆轲呢?他从来没有难为过自己,既没有像聂政那样苦练武功,也没有像《刺客列传》中的另一个人物豫让那样“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倒是让别人付出了很多代价。最后的刺杀过程也显示出他剑术的不足,否则陶渊明也不会在《咏荆轲》中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之前那么长时间,他怎么就没想过练练剑呢?这是作者对他最大的遗憾。

5、文中说秦灭卫,“荆珂似乎也没什么亡国之痛,没心没肺地四方游历,倒是结识了许多豪杰之士”。您认为覆巢之下,独木难支,你能要求一个江湖中人颠覆国家大政?你又怎知他就没心没肺?

荆轲对卫国灭亡是否痛心,我们的确没有找到什么记载。但是,我们要说的是,荆轲既然后来可以为燕国做刺客刺杀秦王,为什么在自己的祖国被灭之时,没有做这件事呢?而且,燕太子丹在求荆轲执行这次刺杀任务的时候,一开始说要阻止秦国的扩张(没说为卫国报仇),但荆轲没有答应,后来燕太子丹一再用骏马美女和一掷千金来表示自己的诚意,荆轲似乎是出于“知遇之恩”,才决定出手。他的卫国再也没有被提起过。而我们都熟悉的西汉名臣张良又是怎么样的呢?他是韩国人。秦始皇灭韩时,张良尚在少年,不顾弟弟的丧葬,悉散家财,访求刺客,制铁椎重百二十斤,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结果误中副车,不得不急速而逃。请问我们应该对荆轲怎么理解?


关于荆轲,历史上的可以考证的材料其实很少。我们很难说,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本文也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只算得上是一篇读史心得。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荆轲”。历史知识常常是由不同的、有时甚至是非常矛盾的资料和观点组成的。若能言之成理,我们不妨就当作是一家之言吧。

感谢这位读者对我们文章的思考和质疑,有机会的话,希望您能直接阅读本刊,就更多的问题与我们交流。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逐鹿中原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ing

读完您的回复,挺让我感激和敬佩
区区一家之言一管之见竟蒙如此郑重耐心详尽地解答回复
足以说明你们的敬业与虚怀若谷
我认为您的解答自有您的理解和道理
而我也自知疏浅,诚如你所言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于此我姑且保留,不再争辩,待我有所长进之后再来琢磨领会
因为过多的争论只能显示我的愚顽和迂腐
更因为你们的精力有限时间宝贵
做一件事或是一项事业,有了你们这种精神,一定会无往不利
套用一句滥词:我看好你哦:)
冲这,一定多多拜读贵刊,并广而告之
此致那个敬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01:44 , Processed in 0.5916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