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1263|回复: 0

美科学家四大理由驳斥对撞机毁灭地球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大型强子对撞机隧道内的冷磁体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5日消息,据英国《卫报》报道,一些喜欢散布耸人听闻消息的人警告说,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强子对撞机里发生的碰撞,可能会制造难以估量的危险,甚至有可能毁灭整个地球。不过纽约市立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曾于今年6月底在英国《卫报》上撰文对这种说法进行了驳斥。
  历史教训
  回顾1910年,当时媒体报道了一个最不寻常的事件:地球很快就将与一颗天体相撞,并要穿越哈雷彗星的彗尾。媒体还声称,哈雷彗星的尾巴里含有有毒气体。
  消息传出不久后就出现一段有趣的插曲,毫无来由的情绪波动突然在公众间流行开来。一夜之间,自称是先知的人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散布有关世界末日的消息。于是人们为了躲避毒气侵袭,开始疯狂购买防毒面具和土制药物。末日谣传一传十十传百,很开在公众间炸开了锅,人们变得更加惊慌失措。
  然而媒体并没对这件事进行如实报道,哈雷彗星的彗尾比地球上最纯的真空还要纯,用一个手提箱之类的东西或许就可放下它里面包含的所有碎片和气体。因此地球最终从这颗彗星的尾巴穿越过,并未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
  旧戏重演
  现在媒体又在大肆放话,声称一些物理学家认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微型黑洞,而且那些黑洞非常强大,它们不仅能吞掉地球,而且还能吞噬整个星系。
  媒体还称,截止到这项新闻发表当天,那些物理学家还不能完全排除地球将被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微型黑洞侵吞的可能性。这条新闻促使一些更加耸人听闻的消息不断涌现,甚至有7人在3月向夏威夷的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法院强行禁止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实施大型强子对撞机试验,他们说这项试验产生的微型黑洞会在吞噬物质的过程中不断变大,总有一天会把整个地球吞下去。
  虽然这项试验的设备都建立在欧洲,不属于美国法律的管辖范围,但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很多大型磁体和主要成分都来自美国。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该诉讼能对这个项目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
  不会毁灭地球四大理由
  这些头条新闻或许有助于增加报纸的销量,不过媒体对事实真相未予重视,甚至有意忽略了重要细节。首先,大自然可以产生比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宇宙射线形式产生的粒子的能量更高的次原子粒子。这些高能粒子通过太空中巨大的磁场和电场提供的能量获得加速度,数十亿年来,它们大量降落在地球上,很多时候它们试图吞噬地球,然而我们现在还不是好好地呆在地球上,继续写有关它们的故事?
  第二,这些微型黑洞不仅仅是一些小黑洞,它们实际上只有亚原子大小,也就是跟电子或质子差不多大。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运行一百年,这些粒子产生的所有能量甚至还不能点亮一盏电灯。虽然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次原子粒子可达数万亿电子伏,但是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微型黑洞的最大速率有可能是每秒一个,这么小的速率根本不能对任何人造成可以感知到的危害。
  猫科动物从凶猛的狮子到温顺的家猫,可以说是体形各异,大小不一。黑洞家族跟猫科动物一样,从超级黑洞,到非常微小的黑洞,这个家族也拥有个头不一的成员。
  第三,这些微型黑洞很不稳定,它们很快就会垮塌。事实上这些黑洞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喷出放射物,所以最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不是不断吞噬物质,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吃掉地球。黑洞通过释放放射物最终消失这个过程,是由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来的。所以,这些次原子大小的黑洞会自然而然地自毁。一些评论人士称,这些微型黑洞可能会被地球重力场捕获,但是它们消失得太快,根本来不及对任何人造成危害。
  第四,记者给物理学家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声明这种最糟糕的假设不会发生。科学家之所以会有意避而不答,并不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而是因为量子论中有一个漏洞。根据维尔纳·海森贝格的“不确定原理”,任何事情都有些微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大型强子对撞机或许会产生火龙。然而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小,也许在宇宙的一生中都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如果一件事非常非常罕见,可能在宇宙的整个一生都不会发生,那么物理学家就应该告诉媒体这种事情不会发生。我们物理学家应该让媒体对此了解更多,不要在小事上争论不休。对那些散布谣言的人的最后致命一击是,他们很多人对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担心,可能就跟人们曾经对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wiki]相对论[/wiki]重离子对撞机(RHIC)的担心一样。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是一个更小的设备,它已经成功运行多年,从没发生什么事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3 07:51 , Processed in 1.0365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