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处身于一个满是蚊子的房间里,你会躲到哪里呢?答案是靠着墙,躲在角落里,这样身后就不会有蚊子来了,只需对付前面的蚊子就可以了。1998年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和天文系的A. D. Dinsmore, D. T. Wong, Philip Nelson和A. G. Yodh合作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与我们的蚊子事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实验中几位科学家先将一个直径只有0.474微米大的“大球”放到一个微型的梨形容器里。通过长时间多次光学摄影的方法,我们看到这个大球在这个容器中任何一处都可以出现(图1b,亮处为大球所处位置)。然后他们又将很多的更小的球(半径0.042微米)放了进去(如图1a所示)。这时候,从摄影照片看,大球基本上只能待在边上了(图1c,小球远小于可见光波长,因此看不到)。这个结果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来仔细看看。
上面讲的这个实验讨论的物理体系就是属于被称为软物质的物理体系。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P. G. De Gennes)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用“软物质”一词概括复杂液体等一类物质,得到广泛认可。从此软物质这个词逐步取代美国人所说的“复杂流体”,开始推动一门跨越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的发展。软物质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体系等,在自然界、生命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它们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如橡胶、墨水、洗涤液、饮料、乳液及药品和化妆品等等;在技术上也有广泛应用,如液晶、聚合物等;生物体基本上由软物质组成,如细胞、体液、蛋白、DNA等。在我们日常所说的“软”的概念里,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变。在软物质这个名词里也有类似的含义。对于软物质德热纳给出一个重要的特征:弱力引起大变化。在他的科普作品《软物质与硬科学》一书中以橡胶为例,说明了软物质的性质。纯天然的橡胶乳液氧化形成了固化的橡胶,但这种橡胶非常不结实,很容易就会因为空气的继续氧化而破碎。而将天然橡胶硫化之后就变得非常的耐用,不容易破碎。与氧同族的硫元素仅仅比氧的化学活性略差一点,但达到的效果却迥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弱力引起大变化。德热纳在书中写到:“如果你数一数与硫磺反应的碳原子数目,你会发现其只占1/200,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然而,这种及其微弱的化学反应已经足可以引起物质的物理状态从液态变到固态:流体变成了橡胶。这证明物质状态能够通过微弱的外来作用而改变状态,就如雕塑家轻轻地压一压大拇指就能改变粘土的形状。这便是软物质的核心和基本定义。”我们前面大球、小球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微小的阴影重叠就造成了粒子分布的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