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961|回复: 0

google登月与月球2.0【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美国太空总署花费巨资赶进度般地加速人类重返月球,当嫦娥绕月飞行器一度成为中国航天的焦点时,一场纯粹民间的登月比赛也在酝酿中。在这场围绕月亮的科技较量中,一群来自民间的爱好者和私人公司,随时有可能成为人类航天史上的新英雄。

3000万美元奖金和600多份申请

“我们进行的不仅是一次探测,而是要开启一个以更便捷手段登月,合理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并利用它作为探索太阳系更遥远星球的中继站为标志的月球2.0时代。”这是X大奖委员会登月大赛负责人布莱顿·亚历山大为这项2006年3月由X大奖委员会与网络搜索巨头Google联手发起,奖金总额达3000万美元的技术狂人竞赛所定义的目标。

在最近10年中,全球太空发射次数上升到了900次,几乎比前一个10年翻了一番,且增长部分大多来自私人企业,在这一前提下,重返月球——这个距离我们最近、却被遗忘了将近30年的星球——确实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目标。相对于飞船X大奖启动后,6个月内只有两支队伍报名的冷清情况,Google登月大赛却显得异常热门:在选拔开始后半年内,就有来自53个国家、超过600份参赛申请递交至委员会手上。

按照X大奖组委会的比喻,6年前的飞船X大奖赛与Google登月大赛的关系好比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之于林白横跨大西洋的冒险。“这次的评判标准可不是‘触地就成功’,设定门槛太低就没有技术突破,而太高则不会有一个赢家出现。”亚历山大说。确实,飞船X大奖在颁布之初差点无疾而终,幸亏委员会最终把飞船达到的高度从100英里降低到了100公里,伯特·鲁坦和他的“太空船1号”才能最终夺冠。而这次比赛的要求则复杂得多:每个参赛小组都必须在2014年12月31日之前将自己的无人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并保证其行驶500米,然后将收集到的图像与数据传回地球。图像包括在月球表面拍摄的高分辨率360度全景照片,漫游车在月球表面的自拍像,展示飞行器在月球表面航行过程的近实时视频、高清(HD)视频,以及飞行器在起飞前加载的缓存数据集的传输,总量要求在1G以上。不仅如此,到了2013年,如果没有参赛者成功,奖金总额将跌至1500万美元,而第二名的安慰奖励是500万美元,其他额外奖项包括最长漫步距离、拍摄以往人类登月探测任务留下的遗迹,或度过一个寒冷的月球之夜(约合14.5个地球日)。

为何选择月球?X大奖创始人彼得·达曼迪斯坚信,月球不仅非常适合作为人类进一步进军太阳系其他星球的跳板,也可以为解决一系列人类居住环境的问题提供全新的方案:从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为天文观测提供一个稳定而无干扰的平台,到开发太阳能等一系列全新的环保能源。当然,这些目标大部分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企图在2020年之前重返月球的昂贵方案中都找不到。《连线》杂志专栏作家格里格·因斯特布鲁克在评论文章《NASA是如何将事情搞砸的》中说,NASA已经彻底陷入愚蠢与不可救药中,他们未来的目标是维持一个没头没脑的登月计划〔意指NASA将在2011年进行的“Grail”(重力恢复与内部实验室)计划,预计发射两部月球轨道探测器的费用共计3.75亿美元,还不包括研究开支〕,继续用高利润合同把几十家航天技术承包商养起来,然后才是推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了解和探索。“阿波罗登月计划”花费了大约1500亿美元、30万名专家和工人,即便是相对廉价的航天飞机,每次飞行的花费也是10亿美元,以及5万人之众的地勤维护人员。“他们情愿每年花60亿美元,让宇航员在太空站中无所事事,互相测血压,也不愿意继续维持唯一一颗能提供全球土地湿度情报的卫星——Hydros。”半个世纪以来,将任何一磅物质送入近地轨道的费用始终是1万美元左右,而在私人太空探索企业的操作下,这个数字在未来10年内将会降低大约40%。

打赌模式与跟NASA较劲

还记得儒勒·凡尔纳那本《环游地球80天》吗?作为软科幻的经典作品,21世纪的人们几乎没有谁会把这本小说当科幻看,可对于19世纪末的读者,环球旅行就是科幻。与《环游地球80天》中福格在俱乐部中跟人打赌一样,如今Google赞助的X大奖登月计划,也是采用民间激励制度。不同于小说中的赌输赢,Google拿出了美国化的奖金刺激。按照Google商业传记作者约翰·巴特利的说法,Google创立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学生气息的比赛。

而更具民间气息的是,登月大奖赛在最初的申请参赛条款中就特别注明,只接受小组性的参与者,谢绝国家实体。这似乎一下子挑明了民间登月与国家登月之间的区别。尽管Goolge赞助的X大奖登月比赛,更热衷以月球车登月拍摄图像作为考核标准,但从技术实质上,与阿波罗计划中早期的绕月飞行,以及不久前的嫦娥计划,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同样是发射火箭上天,同样是以遥感控制方式操作卫星,同样是计算出从地球轨道向月球轨道的变轨,同样是探测车着陆,只不过参与者从科学家和军队,变成了民间人士。恰恰是这种参与者的变化,让Google赞助的民间探月计划,陡然间与政府扶持的探月工程,产生了某种竞争。尽管在采访X大奖组委会以及Google时,谁也不愿意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很显然,这种针对月球的竞争在技术角度和公众影响力上,正在激烈交锋。跟美国太空总署的重返月球计划较劲,成为全球报名参与这次登月挑战赛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愿意直说的决心。

有趣的是,无论是X大奖组委会还是Google,都明确表示曾经在最近10年内大出风头的互联网极客大亨并不应该在本次登月大赛中唱主角。“我们希望这次登月大赛也能逐步打破只靠少数互联网大亨的个人热情来支持的局面。”亚历山大表示,“虽然X飞船大赛造就了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到约翰·卡马克的犰狳太空探险等一系列企业,2004年的太空X大奖直接引发的太空技术投资就高达1亿美元,但仍然没有改变这一高风险技术行业缺乏规范和固定赢利模式的局面。”根据组委会的规定,每个小组90%的资金来源必须是私人投资机构,每个小组在成功后,都可以申请技术专利,并且登月项目的复杂性,使得参与小组更多由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团队组合而成。彼得·达曼迪斯说,每个小组要想完成任务,花费至少在2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这就迫使它们在筹备发射之余,必须要拿出可赢利的商业方案。作为竞赛小组之一的奥德赛月球探测公司近日就宣布,任何与自己进行赞助、合作的技术公司,能够独家拥有探测所得的资料与数据。

当然,这并不表示那些雄心勃勃的极客大亨就将在比赛中袖手旁观,只不过他们的角色从直接上阵的竞争者变成了服务供应商:由X大奖委员会董事安龙·马斯克控制的太空科技探索公司,是此次竞赛推荐的首选运载提供商,将会以10%的价格折扣为参与竞赛的团队提供“猎鹰”运载火箭(Falcon Launch Vehicle)。2007年5月,他的“猎鹰2号”飞船成功发射时,马斯克就表示到2009年,他的公司将每年生产30到40部火箭发动机,抛开NASA不说,光是日渐兴隆的私人太空探索业务就能保证自己的公司赢利。同样,由美国搜寻地外文明学会(SETI Institute)经营的ATA将作为从月球到地球通信的下行链路推荐提供商,为参赛团队提供下行链路服务。

有鉴于此,NASA也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本的立场:在“飞船1号”成功后,NASA已经把1700万美元的年度预算用于向灵活的私人技术企业招标,并与X大奖委员会协作,依样画瓢地举办了“百年挑战”新技术挑战赛,包括利用模拟月球沙在规定时间内制造定量氧气,以及月球车原型制造等等,也承诺考虑从本次登月大赛胜出者中挑选未来登月计划的技术承包商。反过来说,与NASA保持合作,私人太空探索企业既有了商业利润,也能够将手头种种新锐技术进行检测与完善:曾在3月中旬与美国航天飞机“奋进号”一起升空、担任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修复任务的双臂机器人Dextre,就是由担任奥德赛小组合作伙伴的加拿大机器人技术公司MDA制造的。“我们将尽量采用现有的、经过实际太空环境测试的技术,”奥德赛小组创始人之一的柯爱民博士(Ramin Khadem)对记者说,“这不仅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仿佛与网络2.0时代一样,对全球无数月球探索爱好者来说,这个由Google登月大赛开启的月球2.0时代最大的新意则在于外延无限扩大的参与性。与神秘的X飞船大赛不同,已经有10支参加此次比赛的小组在大赛官方网站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以便向全球关注者及时透露各自项目的进展情况。近日,X大奖委员会也发出通告,任何人只要向X大奖委员会捐助10美元,就有机会获取上传一张1M以内数码图片的权限。而来自全球所有的太空爱好者的照片,将被刻在一张容量为17G的双面蓝光DVD内,由某个参赛小组发射的飞船将其放置在月球表面。“在人类月球活动留下的遗迹中,唯一的人类形象来自于1972年随‘阿波罗17号’进行最后一次登月任务的美国宇航员查尔斯·杜克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而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权利。”达曼迪斯表示。

为配合自己煽起来的月球热,Google Earth推出了新栏目“Google Moon”以及“Google Sky”,前者看起来是Google地图的月球版,而后者类似一架虚拟天文望远镜,可以让用户从地球的角度浏览和放大观察1亿颗恒星及2亿个星系,另外,它还能透过不同图层显示恒星演变史、星群、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高解析度图像以及星系指南。“比起赞助帆船赛、奢侈派对,赞助人类上月球无疑是更酷的营销方式。”谢尔盖布林说,“何况我们还能有机会把Google商标放上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 琼ICP备05005796号 )

GMT+8.8, 2024-10-22 22:51 , Processed in 0.0569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