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869|回复: 2

死亡就在你的脑海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6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死亡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正在与死亡做着抗争。
死亡就在你的脑海里
耿涛/文
死神来了!
2000年,一部血腥恐怖的影片《死神来了》抓住了很多甚至并非恐怖片爱好者的眼球。一个高中生因为预感到飞机将要爆炸,阻止了6名乘客登机。可是幸存下来的他看见的却是不断到来的死亡。幸存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故中死去,终究难逃死神的召唤。
3年之后,这部电影的续集上映,再次引起轰动。这次是一个女孩看到了即将发生的连环车祸惨剧,帮助几个人逃过一劫。可是侥幸逃脱的几个人却仍然按照当时行车的顺序一个个离奇死亡。又过了3年,第三部《死神来了》上映,一个女孩再次偷看了死神的剧本,使自己的朋友从游乐场云霄飞车事故中幸免于难。但死神仍继续追杀这些可怜的人。电梯上、公路上、麦当劳餐厅里、甚至牙医诊所里,死神设置了无数致命陷阱。
6年来,《死神来了》系列影片已经在欧美,甚至从未公映过的中国拥有了一批视死如归的忠实粉丝。人们领教了“死神”威力。任何被列入死神名单上的名字都会如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尽管他可以凭借侥幸意外地多活一段时间,但终究会在短时间内重新被死神召唤而去……
这个系列电影说白了就是展示出一大堆匪夷所思、血肉横飞的死亡给观众看。死毋庸置疑是可怕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影迷还要乐此不疲地追捧这个电影,津津有味地猜测下一个牺牲品的死法,然后在别出心裁的死亡事故中大呼过瘾呢?
死亡的快感
有人故作深沉地解释说,他们是在偶然与必然之间体会死亡的快感。死便死了,能够在毫无痛苦之中瞬间死去已¾值得庆幸,何来“快感”之说呢?我们可以用心理学宗师弗洛伊德的“死本能”观点来解释一下。
弗洛伊德生活在20世纪初。起初,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另一种是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延续本能。这似乎与我们中国的那句古话“食色性也”相通。但后来,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恐怖、屠杀与破坏,认识到人性中还有破坏性、攻击性的一面。于是他修改了自己的本能论,把自我保存本能和种族延续本能合在一起,称为“生本能”,而把每个人都有的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称为“死本能”。
几乎所有的人在潜意识的底层都有死亡本能。死本能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中的黑暗面。当死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因,引发个体间、群体间的冲突、战争;如果死的本能向外表现受阻时,它就会转而退回到自我之中,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死本能的这两种表现形式被弗洛伊德分别称作“虐他”和“自虐”,其对应的精神病患者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
希特勒就沉迷于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人看到当时身为奥军士兵的希特勒站在那里出神,眼睛死死地盯住一具腐烂的尸体不愿离开。死的气味对他来说是甜蜜的,在他成功的那些年里,他企图毁灭他自认为的敌人,他最大的满足在于亲眼目睹彻底的毁灭:德国人的毁灭、他周围人的毁灭以及自己的毁灭。
恐怖的鸦片
我们可以用“死本能”来解释影迷对《死神来了》的追捧。可以说,看完电影后,一般观众的残留心理意识中,都是“恐惧”与“庆幸”并存的;这种混杂的感觉有点像谈恋爱:明明有些害怕将来的命运,却还是忍不住一头扎进去。
其实在我们身边又岂止是这一部影片呢。在许多国家,电影院的暑期档历来是恐怖片的乐园。在北美、日本、香港等成熟电影市场,恐怖片都拥有相当稳定的受众群,一旦市场低迷,成本较低的恐怖片往往就成了电影公司的“救命稻草”。在美国,最畅销的书籍除了《圣经》和《哈利·波特》,就是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在全球游戏市场,有史以来的最大黑马是恐怖游戏《生化危机》;在时尚界和艺术界,骷髅头、吸血鬼、尸体等恐怖元素不但在绘画、摄影作品里比比皆是,而且也作为高级时装的装饰屡屡出现在T型台上……
可以说,随着当代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影视、文学、艺术、游戏等各大领域,恐怖题材的作品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次文化。这便是死本能在作怪。
很多年轻人喜欢文身,认为这是一种时髦的表现,但时髦只是借口,他们很可能是在通过自伤和自残获得快感,并且有抑制不住的冲动。死亡本能的冲动正是通过自残和自虐得到了释放,他们用一种较轻的伤害来稍稍满足一下对死亡的向往。
在绚烂中死去
站在高楼之上,俯视远处鳞次栉比的楼房里忽明忽暗的灯光,你可曾有过想要跳下去,与这美景融合的念头?站在立交桥上看下面车流滚滚,往来不息,你可曾有过投身车轮之下的冲动?在安静的浴室里,手拿锋利的剃须刀,你是否在自己的手腕上比划过两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困扰你,你也热爱自己的生活,可有时却真的会被这种突然出现的念头吓一跳。其实这都是正常反应,是“死本能”在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语言出现:“高兴死了!”“笑死人了!”这是在形容非常快乐的感觉,可是却要用“死”来强调。可见“死”在潜意识中也是可以与极度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是我们认为充满生机的爱情,也可以同时由生本能和死本能来驱使。生本能主宰的爱情,希望过美好的生活,希望对方好,希望爱对方超过对方爱自己;死本能的爱,追求的是飞蛾扑火的快感,追求的是狂热,追求的是死亡的绚美。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泰斗都曾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的态度。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莎士比亚也曾写到:“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似伤害者,也是被欲求者。”他们往往不是消极抵抗和悲观的,而是将死亡赋予了许多美丽的、令人向往的色彩。
不过人们希望“幸福地死去”,实际上并不会真的去死,只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颠覆。人在美好面前的死亡冲动实际上是想用“结束”来定格此刻的美好,在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死”的方式来定格体验。这与自杀完全不同。
死亡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正在与死亡做着抗争。不过你不必害怕,因为死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与生本能相对应,构成人类心灵底层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

发表于 2013-5-1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疯狂法拉第盘 发表于 2013-5-11 16:43
                     。

不需害怕,正是因为死本能的存在,生活才是如此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 琼ICP备05005796号 )

GMT+8.8, 2024-10-22 18:45 , Processed in 1.1115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