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科技语录:
查看: 7439|回复: 34

“科灵模式”科研创新型网络组织(改革进行中)--组织成员必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动类型:
研讨活动
开始时间:
2008-3-23 15:00
活动地点:
大科技论坛人文科学区
性别:
不限
已报名人数:
20

“科灵模式”--科研创新型网络组织研究
活动性质:研讨活动
活动负责人:人迹,苏颜氏
发起组织:[科技灵魂使者]作为新生事物,[科技灵魂使者]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成熟,因此不断探索和总结成为这样一个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内容。对于组织性质的定位实际上一直没有完整的结果,目前看来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描述这样一个组织的性质和意义:自发组建的群众性网络组织;人员组成主要是大学生和中学生及其它爱热科学的有志人士;组织运转主要是以网络为平台,借助于网络技术;在精神层面上则以创新和探索为内容;而以共同学习实现个人科学理想(这里的“科学”是广义的,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后提到科学都是广义的)为主要目标的科研(尽管可能只是低层面的)创新联盟。目前我能总结到的就只有这些。
科灵组从建组(排除了建组前的准备阶段)以来已经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建组阶段(科灵计划提出,并建组吸收了第一批人员),试运行阶段(各小组定立课题,整合新组员),低谷反思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在此之前的几个定立的课题都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虽然远达不到我们的理想化要求,但作为一种尝试已经超出预期的好。但就我个人看来最突出的问题是:申报人很多是出于好玩和好奇而草率申报,最终却没有切实的参与进来(当然,这同各课题负责人和课题自身的局限性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一般各负责人只要收到申报人的申请就会主动同其联系,而如果大家抱着以上的这种态度是对其很大的不尊重!或许只是一时兴起或是好奇心主使,现在这都没关系,我们有机会和经验来冷静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这段时间相信大家对这个组织都会有一定的看法或想法,而已经成为我们之一的人也已经有些经验来面对和思考这些问题。而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也会系统的分析各方面的东西,当然有些事情单纯的靠理论是不能完全了解到的。
这个活动由人迹和苏颜氏负责,大家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可以在这里提出来我们会尽可能详尽的解答。如果想同我们共同进行对这样一个组织的理论分析和框架完善,我们则会非常欢迎~~可能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人哟!

已通过 (16 人)

  留言 申请时间
PROTON

o,报名试试

2009-1-2 11:30
3.141592653

2008-7-26 19:51
玄勾玉

2008-7-15 18:55
量子跃迁者

希望加入

2008-7-11 11:47
上帝的眼泪

我想我会坚持下去的,在这个组织

2008-6-26 10:32
战鬼

哦,我想试试

2008-5-6 14:06
狂野精灵

2008-5-5 10:39
木虫子

2008-5-3 23:31

暂未通过 (4 人)

  留言 申请时间
石继宏 2009-6-18 16:37
和鹏竹 2009-6-17 22:14
青出于 2009-6-11 02:39
Trinity 2009-4-10 23: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对于网络组织我想大家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网络组织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内容.网络为路径.创新为灵魂的新型组织
网络组织形成的三个基本平台:社会平台.经济平台.技术平台

旧的组织模式"...不同职能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其呆滞,僵化与刻板几乎吞噬了个体的责任心与创造力,更谈不上知识的更新与发展...由于组织层级制度所致的效率低下,我的公司中许多最有影响力的员工都为此而厌恶,故而这一制度也遭到了围攻.他们厌倦这种形式主义,因为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在制定决策和采取行动上拖延.由于新的科学技术使信息广地传播开来,许多人感到问题不是你在组织结构中的名分,而是你所完成的工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和工作管理学教授沃伦.本尼斯也断然得到结论:"在未来的25至50年间,我们都将加入官僚组织送葬的行列"虽然直至现在仍未成为现实,但网络以其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传统企业那种人为的死板和教条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具备真正人性特点的充满混沌.挑战和失望并存的世界...21世纪组织的特征应是责任.自主.风险和不可测.""组织需要放松控制,以驾驭变革引起的各种冲突并驶向新的方向,需要它保持一定的速度及灵活性,使之迅速改变方向以不断进行创新."
新的环境产生新的组织结构.原始的组织结构--企业实践方式--现阶段可能成为继续竞争优势的羁绊,延迟和障碍.当环境变化时,组织如何再造"怎样和由谁来控制资源和重组人力资源?
回答这些问题,研究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和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要基于对为网络组织概念,特征,研究方法的梳理.研究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剖析网络组织研究各种思想的一同之处,熟悉有关网络的术语,并且得到研究它们的不同方法.网络组织的研究方法涉及经典案例研究,访谈,微观世界和实验方法,统计调查,模型方法,一般理论和理论间的比较研究.由于运用不同的手法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参考理论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政治科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法学等领域.
网络组织的定义:劳伦斯(Lawrence 1967)综合了组织的有机适应性和灵活性,定义如下:
"...适应不稳定的环境,当行动的问题和需求出现时,在层级组织中这些问题不能分解并分布到那些专家角色处......工作没有了正式的定义......横向交互作用与纵向一样普遍.不同等级之间人们的沟通倾向于横向的磋商而不是纵向的命令,组织的头脑人物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代表."
网络组织由结构,过程和目地三要素所决定.结构方面,网络组织联合专用资产(可能是无形资产)并进行共享控制.共同所有权是本质特征,但它形成资产,沟通和命令高效灵活要求下的一体化.过程方面,网络组织通过它们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职位来限制参与主体的行动,并且通过发展和分解(削弱)主体与其他主体的联系来使得主体的影响出现或弱化.作为决策者,主体通过联合介入并延伸它们的影响;它们通过改变对于自己,它们的网络和竞争对手的资源改变状况的过程就改变着组织本身.然后,作为组织的网络预示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并且对目标一致性的要求有助于整合一定的资源,主体和行动去实现战略目标.没有共同的目标,主体们会失去对绩效的洞悉和对于联合的渴望,也不明白行动是否具有合作利益的导向.这三个设计要素--专用性资产,联合控制和集体目标,将网络组织形式与集权组织,非柔性的层级组织,临时的联合,偶然的交际及大众市场区别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论

“组织机制的成熟意味着它不会因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离开而衰败。”
    这是大部分组织所追求的,尤其对于新生组织。
    科灵是一个新生组织,在中国,他更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命运仅一种: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此参照马哲对新事物所下定义)。但新生组织的命运却有两种:不合时宜而夭折,或者抢占先机而辉煌胜利。科技本身的发展趋势毋庸置疑,这暗示着,科灵要么成为其曲折性的殉道者,要么成为其光明性的传炬人。(见注释)
    科灵的命运,在你们手中。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创始人来说,具有自养生命力的组织理念都比他个人权威更为重要。
所以,在对科灵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审省整合之后,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点,必须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理解何为“科灵模式”,都理解怎样做才能创造价值,整个组织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我方深入阐述之前,请先倒空你的“杯子”,并确认以下几点共识:
1、科灵是公益组织,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这个组织的共同目标是:推动科学进步与传播。即作为科技灵魂使者,参与项目研究而产出科研成果是一个方面,提升科学素养为科技灵魂“卫道”才是最终意义所在。
我们因坚持这个共同的信仰而走到了一起,在科灵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可放弃这个信念。
2、光有崇高信念是不够的。反思我们个人价值观,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抛却功利心投身学术的能有几何?中学生在应试体制下,眼界有限,浮想联翩,是利也是弊。大学生和一些社会人士则恰恰相反,只把“崇高”作笑谈,“现实”过头,反而是脱离了现实。
所以,摆正自我实现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每个成员必须慎重思考的。
3、请大家对大科技的“大”字作三十秒联想……
好,希望所有科灵成员从此跳出文理分科的思维束缚,在这里,没有文科生和理科生。任何一门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都是科学命题,任何对这些命题有兴趣的人都是同道中人。科学没有界限,作为科灵成员,应当树立大科学观,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持久的平衡点。
4、我们必须要彼此信任,要有比一般组织更多的人情觉悟,信任科灵如同信任自己的理想那样重要,不管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请不要践踏这方难得的净土。


注解(关于新生事物和具体到新生组织的辩证关系):科灵本身代表的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一种新生事物,科灵组只是这种新生事物的一个具体的特定的表现形式。
这种趋势可能由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推动并促成,而科灵组也是其中之一,这种趋势是不可扭转的但科灵组却是可能失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灵模式之论述框架

论科灵模式
    组织模式并非新生词汇,但近年来才逐渐为商界所重视。科灵不是盈利机构,但要坚持“崇高”而扎根现实,不得不走一条更审慎而灵活的道路。想要异军突起,缺乏敏锐视角和应变能力是不行的。既然前无古人,既然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我们乐于成为开辟者。以下为论述框架,以后将逐一阐释:
一、环境分析
二、结构阐释
三、战略分述
四、ITCIT(基于网络环境的通用组织模式)
五、资金
六、组织文化
七、其他(成员层级化、组织识别系统等)
更新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个组织诞生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从小的环境来看~~~以论坛发展情况进行的论述
首先,这样一个组织是为实现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初等的科学研究,了解科学发展并养成科学素养为目地的网络科学探索性组织.现在我想可以先假定这样一个组织可以达到这样的目地,以便我可以先阐述这样一个可以达到这样目地的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主观上的必然性.大科技从创刊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正是一代人成长的时间,也就是说有一代人是伴着大科技成长起来的(注:表面看来这是对一个论坛来看,实际上是对整个在全国的现状来说).从论坛上的情况可以看出来曾经的中学生都已经成长成大学生.成为“后大科技人员”(后大科技人员有一定的特点,如果没有进入科学界也会对科学和大科技怀着一定的感情)当然新生的中学生力量也在不断的成长起来.这些人――包括大学生和中学生――对原始的学习和科学道路都已经深恶痛绝,这种情绪的积累会产生刺激效应,这样的刺激有这样的几个方面.其一,思考某种方法改变这咱情况;其二,重新思考中国科学界;其三,积累了内心的性格上的韧性.这些刺激效应首先在量上进行积累而通过多年的积累最终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符合绝大多数可变化过程的发展规律,当然在此还有一个质变发生时间是否合适情况是否成熟的问题).这种质变也就是通过某种方法达到改变现状的目地,重新定位科学界并把内心的热情释放出来.这是迫使这样一个组织创生内在因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以上人员上的主观趋向已经为组织创立组成了理论基础,使人力资源有了充足的来源和保证.从寒假组织创立至试运行的一个月时间结束来看,人员的吸收是不成问题的,这也充分证明了以上这种论证的正确性,当然,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比如申请加入人员的参于性不高及领导人员领导能力和时间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组织结构不完善及领导人员经验不足等.这也说明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致命或不可克服的.
客观上的可行性.其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怀有相同思想的人有了互通信息的机会,这也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其二,大科技有十多年的发展基础,大科技对青年人员的影响日渐深刻――特别是后大科技人员,它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为科学人文素养的形成垫定了基础.其三,中国科学不断发展,这也引领了中国科学人文素养或说科学启萌思想的发展,可以预见在近十年时间中崇尚科学的思想将成为主流.其四,山东大学(威海)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一个强校,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源承担这样的责任.
在主观上具有必然性,同时在客观上存在可行性.那么一个事情或说计划还需要什么呢?
高校是一种学术力量,这种力量有一定的局限性,杂志社是一个开放的巨有更广泛影响力的力量,而特别是对于一个科普类型杂志来说,没有学术力量的支持就相当于没有内核和内质,也少了层次感.那么现在就是要把这两个方面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样的计划也并不是全然没有前科可循,想必大家都了解一个杂志<萌芽>.这样的杂志在文学家的引领下带动了新概念文学发展过程,而且这部分在新概念中成长起来的人已经成了一代传奇和代表,也就是被广为传说的"80后".当然那作为一个文学运动(这有夸大的因素),同科学发展上有一定的不同但并不是本质上的,而只是形式上的,比如在科学中扮演文学中文学家角色的是高校一个大的团体.
虽然具有主观上的必然性和客观上的可行性,但情况并不乐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大体从论坛的情况来分析,现在帖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提高但涌现的新人不多,大都由老会员――基本上可以说是“后大科技人员”――在起带动和主导作用。而作为科普论坛人员相对稀少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也表示建立这样一个可以团结本已相当有限的力量的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现在可能不是最好的时机(我最初预测――直觉性的――是在五年之内,网络技术和客观环境发展更成熟,也没想到最终是我自己决定要带动这个组织的创生),但可以促使那个最佳时机提早出现,这也表示在这时机到来之前会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于这些我已经早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一向倾向于把自己归为“90后”因为我相信“90后”应该是有所作为把握自己的一代。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80后”看到了社会的不足却消极待命(有些主观,但至少这一代人有这样的倾向)的一代人,那么“90后”就应该是奋起抗争的一代,把那些对社会对世界那些无谓的不满全部消散,隐忍的开始用实际行动来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组织保持着可渗透的边界,不仅在企业内部单元之间而且存在于外部的企业之间,管理是非层级式的,权威源自专业知识而不是地位高低,于是也决定了网络产生效益需要高的,无形的,本地的或专有的知识技术(KNOW-HOW).沟通是直接的,点对点的而不是通过刚性的渠道或通路,出现的问题和机会可能源于多种多重的松散结合或弱连接,资源是专用的和可定制的,并在给定的产品或服务范围内.然而与层级式的组织对比,它们更具有垂直一体化的特征,网络中有自己目标的参与主体公与其他主体和组织建立联系,为自己夺取控制权或阻止它的竞争对手这样做.任务多是由项目驱动而不是功能驱动,并产生短期和更加差别化的产品. 网络重新整合人员观念和动作流程,于是本地的事情由本地来关注和处理.本地决策的观念也意味着实施纯净驱动的项目激励,并对当地事务具有高度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决策权.因为有了机会主义的可能性,网络成员也需要高度的信任和在成员之间的承诺.这也使得成员进行风险投资,并研究风险转移的方法和工具,他们理解来自不可预料的因素的争论应该以友善的和公正的方式处理.
在网络中,无形的,快速应用的专业技能是价值的关键来源,于是声誉,承诺和信任是根本的
描述"集群组织":米尔斯写到,一个集群是具有不同训练和学科(专长)的一群人,他们发展自己的业务专长,将决策推向行动的第一线,并对于业务结果负有说明责任.本地的代理主体不只有收集关于特定的决策点信息的职责,也被赋予决策制定权和对结果的拥有权,因而便具有寻求问题和机会的内在动力.
这些论述使人们注意到网络组织的另一个有用的特点,即知识和技能,专长成为成员进入项目团队重要的评价准则,权威,或领导.指导其他成员的能力,不再是来自传统的身份,地位和层级,等级,而是来自知识.对于交通和专长给予回报的组织更能够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成功.
在谈及组织的创造性时,鲁宾斯坦和弗斯腾伯指出,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表明,当系统在接近无序的状态下有序运行时,它们的适应力最强。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的持久性与适应的灵活性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此阶段产生两种变化:一种变化根植于习惯性思维,发生在有序状态下,这种变化是逐步形成的,有计划性和规律性,进程缓慢;另一种变化根植于非计划性自发思维,是一种突破性变革,是革命性的巨变,速度迅猛。后者对前者起到了补充作用。这两种变化和拉尔夫.D.斯泰西关于合法网络和影子网络解释是一致的。他们进一步指出,只有处于无序的边缘。才能使创新和创造能力推动下一场革命。只有通过相互信任,我们才能够消除抑制人类创造潜力不断提高的障碍和束缚。为了能在无序边缘得以发展,组织必须转化为有机体。
组织就其本质而言,需要有结构、秩序和规则进行运作。这正好与需要发挥人的创造力的条件背道而驰。新计划、新思维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无序性、灵活性、宽松的环境。结构过分严密的传统组织不会鼓励反传统的新思想。那么就有必要在组织内部取得一种平衡,既鼓励对组织生存非常必需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不丢弃基于结构与秩序之上、能对组织日常需求做出反应的模式。组织必须寻求一种既能实现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换,又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模式。正如过分强调有序会遏制创造力一样,过分强调无序也会产生隐患。
注:本帖及水星帖均截选自《网络组织》一书,本书为国家重点科研成果,详细介绍下次通告(~~这会书没在手上,所以想不起书的介绍了,呵呵)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创造性发生时发生的两种变化,我想论坛来说只发生了二种变化而没有第一种变化,也就是缺乏一定的有序性。而从组织的角度这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很好

看的出来人迹和苏颜氏下了很大功夫。我觉得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更多的吸收一批爱好科学的知识分子,先形成科灵组织的中坚力量,接着摸索前进。现在临近高考了,可以在高考后吸收一批新生力量,让我们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建议

以下是,〈士兵突击〉中的老a精神,我觉得对于我们的科灵这种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可以的话,稍稍改一下,把这算为我们这个组织的精神口号吧。
             这里的人,不知道痛苦,这里的人,不知道休息,这里的人,不知道饥饿,只知道勇往直前,只知道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人不是做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严将严兵。做得鬼中鬼,方为人上人
              片面强调客观理由
               没有前方,没有后方,那是逆境中的逆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是一个发展时机,对此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宣传计划制定,新人手册,网络新型平台研究及组织结构等都要尽快完善才行。目前这部分工作就要靠我们来完成,也就是要靠整个组织的主体部分“人”
宙思宇,你拥有成为科灵的全部潜质,现在可以成为正式成员,相信其他组员会很欢迎你的加入,欢迎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才啊,都往这边过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科灵模式之环境分析

专业上的环境分析包含多个要素,运用时不宜拘泥,故不一一详解,此从对模式影响重大的几个方面向大家交代一下。
科灵从《大科技》而来,成员多为大科技粉丝,布局分散,依附于大科技官方论坛这个网络平台,这使其本身带有一定的传媒性,有生力量充足;以山大威海分校为辐散中心,高校资源的运用成为它的潜力矿。巨大的空间同样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扬长避短是我们从环境两面性出发而贯穿于整个模式构建过程的宗旨。
科灵并非一个单纯的网络组织,但其在要素分布上的特殊性让我们必须要先以研究网络组织的方法去研究它。这个特点将在后面几部分中充分显现。
网络组织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它能使成员在最大范围内共享资源和交换成果。但跨域协作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用得好,皆大欢喜,用得不好,便是组织运作的致命点。
易趣中国总经理吴世雄在06年中国网络用户突破一亿时,就很清醒地认识到,数据并不代表市场本身。同样,截至0712月突破两亿大关的中国网民数量并不意味着凭借网络手段进行科学普及的春天已经到来。
不管我们对科灵成员的分布层级做了怎样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结合科研特点与中国国情来看,中高等院校的学生必然成为科灵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分析这个人群的特点是环境认识的一大要素。
中国07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在学研究生120万人,毕业生31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生448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0万人,在校生2000万人,毕业生530万人。
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在校生2522万人,毕业生788万人。
全国初中招生1869万人,在校生5736万人,毕业生1964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1736万人,在校生10564万人,毕业生1870万人。
特殊教育招生6万人,在校生41万人。
幼儿园在园幼儿2349万人。
这个庞大的人群,是科灵吸收对象、服务对象和后备军的主要来源。
吴世雄摇头的是网民中占一定比例的学生用户并不具备购买能力,而面对巨大的学生资源,科灵应当叹息其中仅有少部分能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参与科灵活动,而学生面对的升学或者就业压力更成为他们开展科灵项目的巨大阻碍。不能及时有效地交换信息,跨域协作使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有序性大打折扣。想要突破桎梏,化弊为利,就要有科学的模式作为操作指南。
在分析科灵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国家宏观政策提供的巨大空间。02年已有科学普及法出台,为大众科学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十六大期间又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是相关节选: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任务
: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措施:
…….
———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
大科技》借助这股风飞势甚好,科灵当紧接而上。
另外,与科灵高校资源开辟方案密切相关的是一份叫做《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其中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分析相当透彻——
…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科学研究的传统组织模式。
…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出现群体突破态势;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深入;科技发展“寓军于民”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
……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力量,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特别是有望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
……
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加快实现资源共享……支持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以上形势是我们敢于放手做科灵的基础,亦作为人迹分析过的科灵存在的可能性的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8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灵模式之ITCIT借鉴
ITCIT是网络企业的共性模式,在科灵运作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个性(Individuality)——重视成员个性化需求。网络毕竟不同于现实,它提供给成员巨大的交流空间,而降低了个性化风险,即成员在思想表达上不必如现实中一般顾虑良多。这也是减少组织内耗的一剂天然良方。
信任(Trust)——与我们强调的成员间信任稍有差异的是,这更强调大众对组织的信任。这是要求全体科灵成员去共同努力的,要树立诚实、履约、负责的组织形象,具体在保护创新知识产权、尊重劳动成果、及时提供共享资源、妥善处理成员反馈等。
成本(Cost)——职能虚拟化使网络组织的成本降低,但长期的发展开支加大是必然的,科灵的成本主要在四块:网络建设成本、管理成本、宣传成本和项目成本,这会在将来的预算中逐步考虑到。
信息(Information)——网络信息交流的快速性毋庸置疑,当前成员间信息交流滞后的原因是对网络利用不够,解决办法将在后面说明。另外交互性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另一特点,这当中涉及到对组织结构柔性灵活的处理,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扁平化”趋势。
时间(Time)——网络时间概念与传统有一定区别,他主要强调“时点”与“无间隙”
“时点”通俗点讲就是用户在线时间,这是信息运动层面上的,他必须保证信息传受双方同时在线才能进行即时沟通,“无间隙”是指网站全天24小时开放,随时面向用户。科灵在论坛发个公告,却不能保证每个成员能及时接受,这需要成员们有自觉的关注。成员因个人问题上网不便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科灵进展阻碍甚大。因为时点局限并不意味着所有组织活动要在online的瞬间完成,信息交换滞后是挺恼人,但那只是整体运转的一个方面罢了。还是那句话——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那一份,或许就是一个项目的成功。

(因为新思路层出不穷,组织结构还有新变化,故论述不完全按照既定顺序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构构成特点与分析

结构构成特点与分析--基于活性结点网络联结的网络组织研究体系
我们对于网络组织的观点是:在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思维与方法、复杂系统思想与方法、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将网络组织理论与案例实证结合,把握网络组织合作性(宇宙观)、创新性(生存属性)和复杂性特征,开创新的netorg研究体系
网络组织的本质属性
[color=Blue](一)        结点活性
结点是网络组织的元态,它具有决策活性,这是网络组织的标志性特性和必要条件,也是检验进入网络组织结点的要件,是传统组织向网络组织转化的要点,是识别结点特征、加入网络组织的结点评价、筛选、激活、度量、转化的基本考虑因素,结点的活性涉及结点自身的能力和潜质,也涉及网络组织系统权力的分配和管理体制。结点活性是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前提、创新的基础和复杂性来源。
结点活性描述与度量:结点的活性由结点的活力来度量。结点的活力和网络组织的素质、潜力、发挥程度、运作空间及其他环境因素有关。
结点活力=F活力[时间,结点能力(知识、经验、技能、潜质),联结模式,运作空间(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color=Blue](二)        联结的有机性
要实现组织结点信息沟、知识共享,产生协同创新效应,使得众多独立的结点产生自组织效应,联结的平等性、自愿性、便捷性是基本的要求,联结的有机性、自洽性、开放性、激荡性则是产生网络组织协同效应的保障,是网络组织有效运作的另一个必要条件,网络组织存在、演进的另一个要件。网络组织结点的联结是网络组织创新的动力、合作的手段和复杂性的成因。
网络组织联结的效果可以由无效联结、重复联结、错误联结的频率等不良指标度量,也要由信息、知识交换、资源数量、创新程度等积极指标衡量。需要指出的是,必要的来自网络组织自组织创新要求的冗余和重复联结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资源必要的冗余才可能产生创新,要避免的是来自网络组织运行机制设计和运行保障带来的无效联结、重复联结、错误联结。
联结有效性=Glink[结点联结渴望,联结状态(沟通性、平等性、便捷性),联结效果(均结点、时间信息交换量、创新效果),联结的经济性和代价(无效联结、重复联结、错误联结的频率、损失)]
(三)        协调机制的有效性
要保障网络组织的有序运行,外来的强制的干预和控制是无益的。但是为了避免在网络组织自发演进中的由于结点的机会主义倾向和网络组织机制漏洞等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带来的问题,必要的调节和协调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协调机制就是要保障网络组织运行环境的良好,以及部分无益冲突的解决。协调机制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定位问题所在,用经济性并且符合复杂系统规律的手段低成本的处理问题,收到好效果,并提高组织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组织的智能。协调机制要求简单灵活,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
协调机制按作用时间的区别可分为事前协调,事中协调和事后协调,往往综合使用更能够收到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协调机制和对于组织的控制是完全不同的。协调机制是网络组织动作的有效保证,是合作的保证,创新的保证,是网络组织复杂性的又一要因。
协调机制的有效性=H有效性(时间,作用结点,作用联系,工具,协调结果评价)(四)        为了更好地分析网络组织的构成、类型和复杂性,我们给出单元网络或无网络的概念:网络组织中任何不同的两个结点和它们之间的一个联结构成一个网络单元或元网络。
元网络的框架:两个结点,一种联结;图示为:*――*或NODE1--LINK――NODE2
元网络=Kmeta net (N1,N2,R(N1,N2))N1、N2为网络组织结点,R(N1,N2)为两结点间的一种联结。
从元网络的概念可知,元网络是网络组织的基础构成单元。任何复杂网络组织由若干元网络构成,元网络数量和类型决定NenOrg复杂性度量。由于元网络是由结点及其联结决定的,所以两个结点可以构成多个元网络,因为同样两个结点间可以具有不同的联结关系。有了元网络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许多为网络组织的复杂性和复杂度;可以通过相同结点间元网络的类型随时间变化的牲和复杂度;可以通过相同结点间元网络的类型随时间变化的牲研究网络组织的进货以及结点间关系、地们的变化;可以研究网络组织结点间、子组织间的关系和力量对比。元网络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网络组织,也是最基本的网络组织构成单元,对于元网络的研究,以及对于以元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组织的研究,会有助于我产提示网络组织的内在规律。
(五)        网络组织的场、势概念描述性
在网络组织结点、联结、协调机制、元网络等概念构建的网络组织的结构概念体系的基础上,这里引进网络组织场、势的概念。网络组织的场势结构研究的目的是要引入网络组织的核心能力,网络组织的运转、转变、演化的内因,是网络组织交互作用与运转的前提。
节点是网络组织场的元态。节点与结点的区别在于,它除了是结点的一种形式之我,其主要功能是联结相关的其他结点(如图2-4)。场是结点、网络组织存在的一种形式,结点和网络组织场中存在对于其他结点和组织影响的效应(辐射力、控制力、吸引力),在每一个位置存在对于其他结点、组织影响力的度量值,可以用网络组织场缋的概念度量场的单位作用力大小。
由于存在结点间的相互作用如对于三个结点S1,S2,S3的网络组织存在如下的相互作用:(S1,S2,S3,F1(S1,S2),F2(S1,S3),F3(S2,S3),F4(S1,S2,S3)),其中F1、F2、F3、F4是结点间的相互作用函数,也会使得结点场产生叠加作用,网络组织场则是其所有构成结点场相互作用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宏观表现。
结点势为结点在网络组织场内所受作用力的试题也是网络组织对于某一个结点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影响力的度量方式。
结点势=LNODES(时间、网络组织场、在网络组织中的位置、结点核心能力)。
从结点和网络组织的场势概念可见,结点和网络组织场强愈高,对其他结点、组织影响力、控制能力、吸引力越强,促使本身成为网络组织中心。两个或多个结点或组织交互时,场会产生叠加效应,产生不同的、多样性的结果,在组织实践中场的叠加效应的存在决定了组织场的复杂性,可解释网络组织的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多样性。根据对网络组织场影响因素的分析,即分析结点的网络组织场的环境,结点可以寻找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结点势)的途径,选择并加入适宜的网络组织。


引自《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李维安等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天津“131工程”、南开大学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11工程”资助

结点、节点与元网络示意图

结点、节点与元网络示意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现实网络组织模式的共性
1.        共同愿景的追求和竞合理念的指导。
愿景既能够体现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光明前景,又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愿景提供了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精神动力,并使组织成员体会到行为的方向感、使命感、价值感。创建共同愿景与目标的过程是企业网络组织形成前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可能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组织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样,网络成员在多赢观念和合作竞争观的指导下,才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2.        组织协议和信任对密切合作的保障。
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对未来的承诺而展开的,因此信任问题变得格外重要。信任是对对方不以自私自利方式行动的可能性的理解,是对彼此将会互利互助的相信。为了共同面对多变的环境,长期维持紧密合作关系,要求网络组织各成员企业相互依赖彼此忠诚,重信守诺,使得企业之间又必须通过大量的契约来规制彼此和整体的行为。这种契约在企业网络组织中伴随着网络关系无处不在,形成一个契约网络。以于长期密切合作的伙伴来说,很可能出现很多契约中所没有规定的事情,这时候,信任充分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覆盖了契约遗留下来的各种空白。信任还是一种感情粘合剂,它使企业关系更为密切。企业间基于信任的合作有一定的原则和层次。
3.        分能合作、专注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优势协同
专注核心能力,通过资源外取和协作并加入网络组织,实现集成式超级功能组织是网络组织初衷和目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有来自其他企业的多种资源的投入,公司间的竞争和合作是密切相关的,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可分、相互依赖的过程。用于克服资产积累障碍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不需要全部都来自于公司或公司集团内部。许多公司已通过战略伙伴、分销协议、许可协议等方式成功地借助于其他企业的能力完成了发展或维持竞争优势所需的资产积累过程。对于企业网络组织来讲,由于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互补和整合,整个组织的效益要大于单个企业效益的简单加总,这种效应我们称之为优势协同效应。追求优势协同,是企业在形成网络组织时的一个直接目的。
4.        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高效网络沟通和知识共享。
沟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像人的大脑与全身各部位之间神经信号的相互传递一样,它贯穿了整个组织动作的过程,是反组织中的成员联系起来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网络组织是一种结点之间的联盟网络,因此沟通问题对于网络组织来说是合作的基础和保障。标准化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出现,使人们之间得以几乎零成本地进行相互沟通,这就引致信息沟通概念的深刻变革。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企业网络组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网络组织的沟通的促进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信息容量的扩大、沟通成本的降低、沟通速度的迅捷。这些都直接促进了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网络组织依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就能突破时空限制,分能合作通过平等沟通,信息、知识共享,实现网络组织的创新目标。
网络组织的产生受到社会、经济、技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更不可忽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组织变革的影响的二重性表现在它作为一般技术意义上的影响和作为大脑延伸技术对于人类和组织理念的冲击,随着人们对网络组织认同的尝试和普遍性的提高,网络组织会从过渡形式发展到极至的网络组织模式,产生基于信息流动作的组织模式、基于无障知识流动作的模式和基于无障思想流运作的模式。
随着对网络组织研究的深入,对网络组织认识的深刻,也会进一步解决网络组织的辅助“设计”问题,虽然网络组织是不能被设计出来的,但通过借助新的模拟技术,可以模拟网络组织的与演化,进而揭示网络组织的运作和创新机制,可以遵循网络组织动力规律推动向其转化和助其演进的进程,这是网络组织发展的方向,也是网络组织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P68
和我们一些根深蒂固的观点完全相反的是,混沌是生命和创造力是源泉,并且生命和创造力不按事先设计,而是通过导致自然输出的瞬间自组织过程造就的。系统本身产生自己的行为模式;系统包含行为主体网络,每个行为主体在循环的非线性反馈的作用下产生具有固定模式的未知输出。复杂自适应系统只有通过系统运行,才能逐步产生内在秩序。并且实际上,直到秩序适时展示之前,没有人知道其内容。在特定的条件下,让一个系统中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在看似混沌无序的状态下进行自组织,产生的不是无序,而是任何行为主体都没有梦想到的创造输出                       P56
网络组织的复杂性:组织网络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加上网络系统的反馈运行方式,共同演化和学习特征,以及整体的自相似性,共同决定了组织系统的复杂性。复杂性理论表明:若团队的数目足够多的话(这些团队主要是以自主智能体的方式运作),那么它们将提供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和信息,复杂性理论使组织的设计原则成为一个整体。
未来是不可知的,预测也是不成功的源泉。相反,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里,成功的源泉是对环境,生态和文化的适应。在未来能获得成功的方法是:必须在以下的三个领域做的十分完美:
1.适应当前的环境
2.影响组织周围的环境
3.增强公司的能力和灵活性,以使在变化更剧烈的环境中把以上两个方面做得更完美
网络组织作为一种对环境更具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能够更好地处理效率和灵活性的平衡问题.当然和其他组织模式一样,网络组织的复杂性特征更加突现,也使我们对这一特征的研究更加无法回避.


引自《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李维安等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天津“131工程”、南开大学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11工程”资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完善科灵模式的理论体系,每周平均要有三至五本书从手中流过~之前也没想到我看书原来可以这么快~整体来讲收获还是相当多的.对于这样的理论分析和研究,非成员和对这样的组织没有兴趣的人可以不看,而对于成员或想要成为成员的人就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虽然理论内容很多,但因为这样的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要适应这样的新观念就必须深入的了解在这样一个模式下的行为方式.我和哲哲经常在晚上有空时会交流想法,只有便利的交流才能把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完善充实.
在我这边,下一步会根据以上理论依据对我们目前的组织结构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论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也可以对这样一个新生力量的发展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更多的对于这个活动最终的总结现在就不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组织确实是一个新事物,它是虚拟社会上的一个必然存在的组织形式,是网络发展的趋势。我很看好这样的形式。科灵组能够高瞻望远,我很欣赏,这是大科技论坛发展的新的契机,既然我们起步慢,我们就更应该懂得创新,利用新事物来壮大自己。现在科灵组的骨干人士不断地探讨,研究网络小组发展之路,尽管遇到很多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一步一个脚印。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回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止我们。
另外,当然希望更多的有志人志加入我们,我们是一个协作的团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开始构建组织的结构体,首先从以上引用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构建它的组织并保证这个组织能高效的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将成员积极性(结点活性)、成员之前的交流有序性(联结的有机性)、组织管理制度高效性(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同时纳入组织结构体中,才能充分体现网络组织的场势的特点及优势。
从以上几个衡量几个要素的方式出发~~有必要很烦人的重复一下:
(一)        结点活力=F活力[时间,结点能力(知识、经验、技能、潜质),联结模式,运作空间(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二)        联结有效性=Glink[结点联结渴望,联结状态(沟通性、平等性、便捷性),联结效果(均结点、时间信息交换量、创新效果),联结的经济性和代价(无效联结、重复联结、错误联结的频率、损失)]
(三)        协调机制的有效性=H有效性(时间,作用结点,作用联系,工具,协调结果评价)
(四)        结点势=LNODES(时间、网络组织场、在网络组织中的位置、结点核心能力)。

第一个要素结点活性主要取决于成员个人,个人的时间和技能、潜质等各方面,当然外在环境也会起到一定的刺激和影响作用但并不是主要的,也不会是决定性的,相比与环境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成员的适应性,是否能真正融入这样一个组织中。对于联结的有效性主要由交流平台决定,是否能有比较和谐高效的交流技术支持和交流技巧是致关重要的。通常来讲对于科学爱好者会更习惯自己单打独斗而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相对欠缺----相信大家不会否认这一点----但要知道能结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要成为真正的朋友就更加困难,所以希望大家能珍惜彼此。另外对于高效的交流平台的构建,论坛是一种形式,QQ是另一种补充似的形式,但都还不够理想,论坛是一个肉体而科灵要成为它的灵魂就会成为论坛的伸展,它的潜力在于是以整个网络为活动平台的。用一个类比来说,就像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关系,肉体是一个固定的实在物质,而因为它有了灵魂就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影响力,把肉体的力量伸展出去。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平台很不容易,目前还在思考中,我个人网络技术不够这部分工作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和条件。据我所知,华中科技大等一些高校构建了网络平台作为高校交流平台。在大趋势下,网络化虚拟化必将成为不久将来高校科研团队合作方式的发展趋向。用不多久这样的平台形式就会成熟,在我的预想中可以通过大科技这样形式的开放论坛为平台形成高校的网络联盟,同时同大科技这样的在社会上有更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力量结合起来。这将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则是指一直没有解决的组织制度和章程问题,这个问题计划中是在此活动进行至尾声时或更加适当的时机解决,在日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最后,网络组织的场、势概念,场是结点、网络组织存在的一种形式,结点和网络组织场中存在对于其他结点和组织影响的效应(辐射力、控制力、吸引力),在每一个位置存在对于其他结点、组织影响力的度量值。场势也就是标志成员影响力的因素,以下的图是就是现在各成员同其他成员及非正式成员的联系示意图。此时,居于中心位置的结点成员就是我(如下图),也是我个人来说具有最大影响力的原因,也就是居于结点势最强的中心位置,所以成员应当增加自己的结点势真正融入组织结构中。
网络组织的复杂性:组织网络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加上网络系统的反馈运行方式,共同演化和学习特征,以及整体的自相似性,共同决定了组织系统的复杂性。复杂性理论表明:若团队的数目足够多的话(这些团队主要是以自主智能体的方式运作),那么它们将提供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和信息,复杂性理论使组织的设计原则成为一个整体。
未来是不可知的,预测也是不成功的源泉。相反,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里,成功的源泉是对环境,生态和文化的适应。在未来能获得成功的方法是:必须在以下的三个领域做的十分完美:
1.适应当前的环境
2.影响组织周围的环境
3.增强组织的能力和灵活性,以使在变化更剧烈的环境中把以上两个方面做得更完美
从以上两个组织特点和原理来看,在这样的复杂的由自主智能体组成的组织中对自组织现象的利用是很重要的技能,不需要凡事都计划的清清楚楚,或许黄金分割的处理计划同变化才是最佳的方案,即60%的计划同时准备应对40%的变化可能。
在这些理论都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后,接下来就要从更具体的方面来论述组织的结构和发展方向。整个结构体的目地在于结合有限的科学力量,以科研带动科普、发展自身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地。
目前现状下的组织结构体是这样的,正如之前已经展示出来的结构图:(如下)

现在根据发展方向,将组织结构体进行修定,主体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科研网络创新联盟和科技灵魂使者两个团体,可以看出来前者偏重于科研方向而后者偏重于基础科普方向。同时维持各版主行为的独立性,版主的主要工作在于管理论坛事务,版主和组织成员之间有相互监督相互弹劾的权力,同时又有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义务。
注:这种方案的草图我还没有完成,完成后会由组员审定通过。并开始施行
S6002874.JPG
未命名.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在我的讨论中已经引入了很多他人资料,这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现在我把相关法律及对知识产权的网络道德进行明确。也希望大家以此为戒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网络学术资源的知识产权与合理使用.doc

35.5 KB, 下载次数: 3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9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老早写的一个关于结构的东东拿出来晒一下

  • 二、结构阐释


  •        这个组织结构图已经挂出来很久了,一直没有对其进行解释。其实通过成员对组织结构的深刻理解,可以进一步领会组织的战略构想及运作程序。故这一部分将直接掺入对人资管理、知识管理和成员关系等模式要素的阐述,相关要素将不再单独立论。
           网络组织的特殊性在于要素分散。尤其在人力资源上,想集中起来直线式管理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其规模如何,他只能走向模块化道路。何为模块化?请看上图——
           常理会是一个模块,负责统筹管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这一沟通工具的应用,组织管理趋向扁平化,即高层不再讳莫如深,层级间交流更加直接。这要充分区别交流与指挥,避免多头领导。
           学术部、宣传部、外联部、资料部是第二大模块,称为职能部门。它们专管组织内某项职能。针对科灵实际,目前四大职能是必须运作的,日后视发展将有新的增减。
           第一小队、第二小队是第三大模块,统称项目部门,负责各科研项目的具体开展。
    在最初的组织结构里,原本设想的是矩阵式结构,如下图

  • 拿出这个图是想说明职能模块与项目模块之间那些连线的含义。这涉及到专业理论,还是举例说明比较直观。在矩阵结构中,假设A是宣传部人员,他参与本部门的日常宣传培训和策划任务等,由宣传部部长管理。这时一个项目建立了,就假设是那个研究宇宙结构的项目,达芬奇为项目主管。在该项目组织起来时,或因成员征集需要,或因成果发布需要,他们需要用到宣传人员、外联人员等,就临时调用A参与该项目,负责其中的宣传任务,直到项目结束。此间A由达芬奇管理。其优势是灵活性适应性强,节省重复的培训费用。缺点是临时性明显,人员间协作默契度低。而且对于当前的科灵来说,它过于繁复了。
    再看改进后的组织结构图:

  • 大家观察到,职能与项目的交叉点只存在于学术部和资料部两个职能部门上。这有三层含义:一是宣传与外联两块已完全职能化,只对常理会负责;二是资料部与项目模块呈弱矩阵化,即部门成员不再直接参与项目,而仅仅由该部门应项目需求提供服务,这里看就是提供参考资料;三是学术部成为与常理会平级的职能部门,注意,它与项目小组之间不是矩阵关系,而是直线领导关系,项目小组是学术部的下属部门。
    学术部与常理会的平级关系是从行政分支和活动分支的视角把组织分成了两大模块,单就行政等级来说,学术部应当受常理会领导。
    改进后的组织结构十分清爽,既有序又灵活,当然,其中仍有较大空间供我们在实际运转中改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交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张图

战略发展系统

       组织模式的设计过程中,战略部署是个相当重要的环节,科灵处在何阶段,准备走向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去走。一切问题都不能“凭感觉”,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做大量的市场调研、环境分析、信息整合工作,以完全的学习型组织形态对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上图将战略管理和组织能力形成过程对比勾连,对科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系统

       此图直观地告诉众人,一一对应的映射理论并不适合信息流通高速化、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组织的知识管理,不是一个仓库对应一个市场,而是一堆小仓库供给一堆小客户。在这一点上,起点中文、酷狗等资源共享门户的发展是一些非常有力的举证。
      科灵目前的资料库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如何利用网络优势达到最好的资源集成效果是我们下一步目标,在组织结构上也应充分考虑知识资源的前景问题。
在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网络上流通的是信息,但信息背后,永远的生产要素,是人。科灵的性质决定了它突出的人性化道路。而网络环境下人力整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人气、人才、人力的分散性成为科灵目前几项活动中遭遇的普遍难题。其实很多状况都有章可循,而遭遇新状况并不意味着无路可走,只是意味着新的观念应当产生。


(以下模式图基于各种网络组织建设专业理论,改绘自《网络企业管理》一书中提供的模型。)

[ 本帖最后由 苏颜氏 于 2008-4-23 12:17 编辑 ]
知识管理系统.jpg
战略.jpg
在线人力资源管理模型.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说层级化问题

因为中国教育模式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和大学生在时间、认知环境乃至思维方式上都差别明显,所以结合科灵发展战略构想,一直有把成员分层的打算。讨论了多种分类方式,我私下把人迹的说法理解成半脱产和兼职两个层级划分。主要依据是学历阶段、可控时间、个人能力和态度。
人迹给的说法叫“有科研能力‘联盟’的”和“没科研能力刚起步的”。
至少中学生办社团始终不如大学生方便,所以高校战略中,我们主要是以大学为主。目前中学生成员比例较大,所幸他们也总会升入大学。如何有效组织两股力量,既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军补充,又有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巩固方案,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我个人是十分想让科灵走圈子模式的,即团结周边科灵成员形成一个个科灵实体聚点。如果有校级官方认可的科研项目最好,针对广大爱好者,讨论班、科友会、俱乐部形式都可采用,有空聚一块搞搞活动,还可以就近发展科灵队伍。
特别是同城的校际联盟,好处多多,以大学为中心,附近中学里的科灵成员组织起来经常联络,可借此参与学习,弥补环境上的不足,加快成长速度。
社会上的科灵成员更为分散,要么进入职能部门,要么划入半脱产与兼职的某一块,要么,就要充分考虑实体聚点的可行性了。
只是突然想到,谁便说说。

今天没时间了,下次来专门讲讲网络扁平化问题,这可能会帮助目前的结构建设和以后运行走出一些传统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图这里是我的新组织结构提案,现在我对这个结构进行一定的介绍:
1.        常务理事会和职能部门不再多做介绍,只是目前情况下,这些部门都有待完善。
2.        关于[科研网络发展联盟]这种新的团队形式的特点是:成员科研能力较强,能负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并做出成果。此团体中的成员数目必定相对较少,但成员之间的联系密切,加入这个团体的标志是被大部分成员认可。如引文所说,在这样的团队中知识和技能——我补充一点,洞察力——才是权力,而决非任何既定的权威或领导!
知识和技能,专长成为成员进入项目团队重要的评价准则,权威,或领导.指导其他成员的能力,不再是来自传统的身份,地位和层级,等级,而是来自知识.对于交流和专长给予回报的组织更能够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成功.”
3.        关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科技灵魂使者]这个组织形式作为[科研网络发展联盟]的基础是中学生活动的主要平台,这个平台上以科普内容及各种活动为主。在要求上要成为联盟的成员之一必须要有科灵成员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帮助成员首先了解网络交流的技术和局限性并且有助于掌握基础的网络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上的要求。科灵将仍然以小组的形式活动——在小组中的交流和合作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了解整个组织结构和运转形式的过程。4.        目前,[信息资源平台]是整个组织活动的主要平台:
“人的生存、交往活动中的许许多多的障碍和局限,实际上都与我们生存的物理世界有关。最根本的是与物理的时空规定性密切相关。人类什么时候能够在大程度上消解或超越时空的物理距离,什么时候就能获得更多的生存自由和交往自由。在由网络时代创造的广阔的、无国界的巨大虚拟空间中,传统的物理时空观被彻底消解。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到近乎零的地步’,时空再次实现同步对称关系(引者注:上次时间实现对称应该是在宇宙创生之前)。”《网络时代的伦理》在这个平台上包括组织自身资源平台的构建,网络大平台的延展,各种资源的获取和应用等等各方面。这个平台同处在它之上的各部门和平台关系密切,成员之前不但要通过这种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交流而且还要以这样的平台为依托实现创作、科研等活动。
[现实平台],则相应的处于次一级的平台结构中,这可能只是组织发展刚起步的现状造成的。组织成员之间完全可以在现实中相互了解交往,而成为更深入的朋友——如果打破或没有地域限制的话。另外,现实的平台还包括在实际的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涉及现实与网络的关系而我们的社会又是一个网络文明极落后的社会,我想必须提醒大家——网络的应用一定要适当并掌握一定的技巧。记得有一个学长说过网络可以成为我们的天使也可以成为魔鬼——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另外对于网络的利用,如果有时间可以通过研究网络资源的应用形成一个系统,实现对网络的充分利用。
新型结构.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性在网络社会的异化:“在历史上,一切值得赞许的过程和现象都伴随有其应该否定的另一面,或者伴随有某种在这方面是积极的而在另一方面又是消极的因素的东西。但是历史发展的这一特点没有排除社会进步本身
为什么会出现以及怎样认识互联网所造成的非人性化界面,或者说非人性化的“另类生存”空间呢?我们认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社会”之中。一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数字化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即网络空间或“赛博空间”的世界网络空间、物理空间是人类步和网络时代必须同时面临的两上迥然不同的生存空间。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我们不应也不能“拒绝”网络的虚拟空间,但是,网络空间绝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首先是一个物理存在物,人的许多需求必须在物理空间得到满足,任何企图“抛弃”物理空间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现实中的人的生存要保持健全人格就必须处理、协调好网络生存与物理生存的关系。否则,互联网上的非人性化界面或非人性化的生存趋势,不仅存在而且势必愈演愈烈。所以,在网络与人性化的关系中,应该是“网络在生活中”而不是“生活在网络中”。从语法的角度看,网络在这两个句子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在前一句话中,网络是作为主语出现的,意味着个人在网络世界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我们必须要被动地适应互联网社会;在后一句话中,网络是作为谓语出现的,意味着个人在网络世界可以选择,我们不必被动地适应互联网社会。以上所列举的在网络社会所存在的非人性化现象,显然把人当着了奴隶,处于一种被动、被互联网所控制的局面。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异化在网络社会的体现吗!
                             ——《网络时代伦理》张震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个在所有情况下,都把信息视为发现者财产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同理一个所有情况下,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加以保护的世界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目前我们并不能排除虚拟世界将代替物理世界的可能性——相反的,或许网络世界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但在目前的状况下,网络只是为得到更美好的生活的一种工具,物理的现实的生活才是生活本身。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合理利用这个工具。
前面我的帖子和哲哲都谈及了网络至使结构的扁平化,还有很多关于网络的有利因素,但目前来说我国整体的网络文明程度不高,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我想对这一些负面的影响有必要使大家多了解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达芬奇的晚餐 于 2008-4-2 20:14 发表
网络组织确实是一个新事物,它是虚拟社会上的一个必然存在的组织形式,是网络发展的趋势。我很看好这样的形式。科灵组能够高瞻望远,我很欣赏,这是大科技论坛发展的新的契机,既然我们起步慢,我们就更应该懂得创新 ...

懂得创新很重要,毕竟我们走在一个陌生的路上,这就表示我们不可能完全计划到可能发生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对未来的洞察力同时能留给不可知变化一些余地,安然的面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定量一点,也就是以60%计划40%变化的方式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月的总结内容比较少,没有进行。。。但目前通过这段时间,组织发展渐渐进入正轨,也更加健康。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组织改革最新动向

由以上的理论成果,我们正在逐步实施相应的改革,首先由科研立项团队成员个人特点,特将职能部门进行进一步划分。
如图所示,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会被制定出来。。。
新纪元最新结构.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平台改革:
1.        大科技论坛改革方案:a.加基地logo
b.改科灵名称为[科研网络联盟](行楷,加粗,阴影,小四)和[科技灵魂使者](隶书,加粗,阴影,小四)。联盟有全坛管理权限,科灵适当降低
c.论坛管理区加新版块,[基地在线],版主设为人迹和苏颜氏
d.增加一个评价标准:[基地]信用点…类似于威望的东西
2.        其它网络应用改革方案:(尝试新网站建设)a.基地版面适应性改革:首页(组织介绍,组织最新动向,组织章程),联盟专页(联盟成员自我介绍,联盟成员负责活动介绍,新增荣誉成员),科灵专页(成员简要介绍名单,网络学习资源,留言本)
b.网络交流:QQ群很不方便探索新交流方式,网络会议,留言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创建网络硅谷虚拟地代

硅谷模式
美国加州的硅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有1万余家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平均每家不到100人。作为高科技企业发展圣地,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20世纪50年代,在斯坦福工业园区创立高技术立业的基础,60年代,富有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成长起来;70年代,有了自己的社会网络和产业基础;8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90年代,生物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硅谷的成功代表着世界的发展趋势,同时又在改变着世界。
硅谷是追求创新的中小型网络组织。硅谷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它不同于意大利的日本模式中的紧密式网络。前两种模式的特点都带有“市民参与网络”的特点,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互相熟悉各自的家庭,他们在非工作的组织的活动中经常接触,并组成了联系紧密的社区。通过相互间的认可和支持,又加强了彼此的信任,基于信任的合作促进了发展。而硅谷的人们来自于世界各地,相互之间更多是陌生人;硅谷的形成历史也不长,家庭联结不多,结构型社区少,硅谷的居住空间上的分散和独立,快速的人口流动率和普遍的个人主义,使硅谷无法形成各种传统意义的上社会关系网络。硅谷的社会资本要从合作伙伴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建立在企业以创新的确追求上,硅谷的网络环境就是为追求创新和商业化,公司与公司或公司与机构间紧密合作。既是硅谷劳动力和资本市场本质作用的结果,也是持续创新内在动力和经济成功的作用结果。
硅谷的经济政策是鼓励创新和商业化。最初成立的惠谱公司,就是一位大学教授鼓励并从财务上支持他的两名研究生将一项音频震动器的发明商业化。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也资助成立了立顿产业和威瑞安协会。斯坦福大学对地方研究机构、企业家和公司的关系做了三项制度创新。一是建立斯坦福研究机构,进行政府支持的课题研究,并帮助西海岸的高科技公司寻找与政府间的合同;二是在“名誉合作项目”中实行开设工程班让当地公司的员工能学习研究生课程;三是推动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园——斯坦福工业园,加强了大学和电子公司的合作。洛克西德航空公司1956年在斯坦福工业园建立了导弹和空间部门的研究室,斯坦福大学答应帮助洛克西德培训员工,而洛克西德则帮助重建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大学教授给公司员工授课,公司也提供兼职教授帮助大学授课,受培训的人数急剧增长。大学与当地的企业之间形成一种配合默契、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大学允许教学科研人员每周有一天到企业兼职鼓励他们在校发明创造,获得知识产权,并向企业转移后利润分成;另一方面,大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发明成果也接受市场挑选,能进入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必定是实用的,而且有市场需求和商业利润。正是由于建立了依靠市场推进创新的大环境,硅谷的技术开发具有快、新、尖、优的特点,它每天可以产生出几十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以此不断巩固其技术创新的世界领先地位。
硅谷的大力发展也得益于该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大都在当地的技术公司里工作过,所以更懂得贸易的技术维度。硅谷风险资本家和同事间的私人关系,促成了知识、商业和技术展望的共享,他们成为硅谷网络的中心,整合了财务、企业家精神、客户、创新、伙伴识别、消除麻烦等行为。除了风险投资家,当地法律公司对网络的形成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公司专长于知识产权、技术许可证、加密法和移民法。律师认识风险投资家,律师和风险投资家都熟识大量有经验的技术执行官——他们能帮助识别组织或战略问题和机遇,他们掌握了新公司潜在的关键客户和伙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劳动力市场特征,首先硅谷的环境鼓励人员离开成功的公司去创办新企业,即使新办企业失败了,仍然还有许多职位在等待着这些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和猎头公司也会去找他们担任其他新公司的管理者。其次,硅谷对人才积极引进,目前硅谷32%的人口是美国以外出生的,硅谷在世界范围内聚敛人才。最后是人才的高流动性,高流动率加速了技术能力和知识诀窍的扩散,最终形成网络组织的创新能力。
由于这种合作,使得硅谷的中小型公司网络发展迅速,新公司不断增长。硅谷的环境特点是冒险、创新和增长。硅谷模式中的信任是对于业绩的信任,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信任,因此,这种信任可以扩散到对其他地区、其他文化的人群中。
~~~~据科学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目前的基本情况,我想我们可以提出“打造网络硅谷平台”的口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迹,上次我给你的那些资料可以大家共享啊,都是很有用的资料呢,高考在即,时间不多,我就暂时先做这点贡献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好,祝你好运哈!
另外,最近,我们正在根据以上理论成果进行相当的改革,包括5月2号的会议内容和哲哲的章程草案~~~大家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尽可以提出来,现在因为改革的事情比较多再加上现在学校的事情非常的多,所以时间有些紧。
在线时间有限,新申请的人员我们已经加为好友,可以更深入的交流,我们的工作进行下去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智慧!处在高三只要说明一下就好,学业为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大科技

GMT+8.8, 2024-12-22 14:40 , Processed in 0.0978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